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孤"和"寡人"二词历来被释为王侯自称的谦词,但学术界对此争论不断。文章结合二词的本义,对《左传》中二词的全部102条用例进行了穷尽性的分析、比较,认为春秋时期诸侯有凶事时自称曰"孤",其余一般情况下自称为"寡人",即"有凶称孤,无凶则称寡人"。  相似文献   

2.
历史回顾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和灿烂历史的文明古国,是传播知识的重要媒介——纸张和印刷术的发明者,曾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过杰出贡献。在我国,版权观念的萌芽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孔夫子开创“私人兴学,不分贵贱庶鄙,有教无类”之后,私人著述日渐增多,许多流传至今的古典文献都署有作者姓名。在五代,版权观念已初步形成,据宋代罗璧《识  相似文献   

3.
“意象”说在我国古代丰富多采的美学和艺术理论中源远流长,内容极为丰富,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但在现当代的古文论研究中,古典意象论却成了一个被人忽视的角落。近几年来,古代“意象”理论逐渐为人所重视,人们对“意象”说的萌芽、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及“意象”范畴本身的内涵、特点等方面作出了富有价值的探索。不过对于“意象”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学、文艺学范畴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内容和意义,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  相似文献   

4.
“白描”,是中国画传统的技法之~。它源于中国古代的“白画”,是指用墨线进行勾勒,不着色彩循一种画法。我国古代的人物画和花卉画多用此法。它的持,o是笔法简洁,线条清晰,形象突出。清代郑绩在评论画家曹云西的画时,曾称赞他“写牛毛较多m水墨白描入加颜色,盖牛毛被乾尖细幼,笔笔松秀,若加重色渲染则掩其笔意,不如不设色为高也。”①大学创作中的白描,是借用绘画艺术的术语但内涵较为复杂的一种手法,它不尚修饰渲染,不事雕琢陪衬,用质朴简法的语言鲜明地勾勒出所描绘的形象,达到“寥寥几笔,神情毕肖”②的艺术效果。具体…  相似文献   

5.
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精神文明,而每个民族的传统习俗,又都是这些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生产斗争和生活斗争实践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科学和艺术,也创造了悠久的和饶有情趣的传统风俗习惯。它丰富着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历千年而不衰。特别是春节,更是我国各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传说有些伴随春节的活动,从周代就已经开始了。只要我们稍一回想儿时过春节的欢快情景,就会不禁油然神往,它可以产生一种近乎神秘而又迷人的吸引力量。这种力量正  相似文献   

6.
早些时候,美国的大小报章、广播电视、刊物杂志,不断刊载美国总统克林顿和阿肯色州女职员波拉·琼斯的绯闻官司。双方律师每天在电视上亮相、对辩,而新闻媒体也各发表不同议论,意见参差,连国家财政、社会福利、共和与民主两党在国会的争论,都没有得到如此热烈的报道。此类情况二十年前甚至十年前,恐怕为社会大众所不齿,但如今世风日下,大家见怪不怪,什么丑闻都可见报,且愈下流愈受欢迎。而双方律师的对骂也有不少惊人之句,出现不少本不该出自君子之口之语。当然大家也知道律师的收费每小时八百元至一千元  相似文献   

7.
"庖丁解牛"这一古老寓言流传后世,脍炙人口,历久不衰,实因为其包蕴着深厚的美学思想。作为一种生产活动,"庖丁解牛"体现出了劳动之美;作为一种艺术,它开启了中国音乐技术美学的源头;从生命层次上审视,它展示了三个生灵的精神洗礼之美。  相似文献   

8.
“金华普通话”探微赵则玲金华是浙江中西部的文化古城,古称“婺州”。从现代汉语方言区域上划分,金华属吴语区姿州片[1].“本片内部差异较大,有些县互相不能通话,要用带官腔的金华话来交际”[2].正是由于历史上早存的“官话意识”和当代经济与文化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尺度”问题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尺度”的理解,只有对马克思的文本及写作进行语境分析,才能得到合理解决;“两种尺度”的归纳是不够准确的;“内在尺度”的论述本身已经包含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双重技巧”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创作手法.所谓“双重技巧”即指文学作品中一个角色在性格和感情上部分地或全部地代表另一个角色.这种手法起源于十九世纪初期,是文学创作家们用来刻画和表现蕴藏在人的精神世界和人的性格深层结构中丰富复杂的矛盾辩证内容的一种方法.作家们常用这种方法来展示当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发生冲突时人的种种精神危机和由此而产生的各种后果,向人们提出:当人处在极度悲伤绝望、艰难困苦之时,在命运的各种危急关头,人的内心深处分裂成何种状态?灵魂深处美与丑、善与恶之间展开过何种惊心动魄的斗争,其结果又如何?能否最后达到统一与和谐等等,从而达到揭示人的本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春秋初“信”为祝史职守之“道”。春秋末老子、孔子共同开启中国哲学“信”范畴的历史篇章。“信”范畴在道家有一个从“无为之信”到“逍遥之信”的演变,在儒家则有一个从“仁信”到“诚信”的演变。老子“无为之信”作为一种言说道德,以“言由乎道”或“言法自然”为本质特征;庄子将老子政治哲学的“无为之信”发展为处世哲学的“逍遥之信”。但两者均以“守中”“不辩”为共性特征。孔子之“信”属于“仁”范畴,为“仁爱之信”,其以“言必信”为体、“言不必信”为用,具有“信”的经常性与权变性辩证统一的特点,更以其立基于“智”的特点,与排斥“智”的道家老庄之“信”形成根本区别,又别于以“诚”为“天之道”的孟子之“信”和继承并发展了孟子“诚道”思想的荀子之“信”。孟子之“信”属于“诚”范畴,为“诚意之信”,是“仁”“义”“礼”“智”的共同根据。荀子之“信”作为具体表现“诚”的“信”,与“忠”处在同一层次,具有“诚意之信”与“实言之信”双重意义。虽然和孔子一样以“信”作为言说道德,但荀子更以“诚意之信”作为手工职业道德,是其区别于孔孟之“信”的一大思想特色。  相似文献   

12.
“好事承揽”心理是人们心理上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然倾向,它的核心是极端个人主义。一个人一旦患了这种心理病症,害己损人,又严重危害工作和革命事业。“好事承揽”心理是一种难以疗治的顽症,但决非不可救药的绝症,疗治这种顽症关键是要吃好三副药:“三清拔根丸”、“三变和邻散”和“三重开悟汤”。  相似文献   

13.
古文字产生之初,先民们造字一般遵循着“观物取象”、“速取诸物,近取诸身”的原则。脚作为人类自身站立行走、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的主要器官,从物象和取向上看,当为造字的首选。甲骨文、金文用脚趾表示脚。趾、止在甲骨文中相同,“ ”和“ ”,同时,它还是表示脚的甲骨文构字部件(或符号),其形态有的正置,有的倒置或侧置。金文则演变为“ ”或“ ”,或倒置、侧置,小篆则演变为“ ”。这些符号经隶变至楷,已变得面目全非了。据笔者归纳统计,它们中有的已演变成别的部件,有的在部件中隐匿起来。凡与人类行走相关的古文字中几乎都有表示脚的部件,这些部件随着象形性弱化符号性增强,尤其是历经隶变和楷化,至今已难以看到“踪迹”。本文对楷字中的“足迹”从多个方面给予了探寻。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理性、价值、意志三个层面揭示黄兴“无我”精神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无论是刘勰的《文心雕龙》,还是钟嵘的《诗品》,都是在与时尚风行的错误倾向的斗争中,为了回答理论和创作提出的实际问题而产生的。理论与批评的紧密结合是中国古典美学一个突出特点和战斗传统。严羽“妙悟”说的提出也是如此。后人可以指责严羽的“妙悟”如何玄虚、多余而没有必要,但却不能否认严羽的“妙悟”有着鲜明的针对性和强烈的批判精神,而不是回避现实的玄言禅语。  相似文献   

16.
王士祯在继承前人美学观点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了"神韵说"这一理论主张。其理论的基本美学焦点包括:1."诗以达性,清远为尚";2."余味论";3."天然入妙,不可凑泊";4."妙悟论"。王士祯的"神韵说"迎合了清初文坛要求改变诗风的潮流,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17.
杜诗好用典,而其中"原宪"典故频率较高。通过研究,笔者发现杜甫用此典前期多咏其贫穷,渴求提掖;后期则多咏其超脱,适性自乐。杜诗此典显得笨拙,在于套用过多。原宪典来源依据出自《庄子》而非《论语》,这与唐代推崇道教有关。诗人在唐代道教文化浓厚的环境中,从交友到生活、创作难免受其影响,故而道教文化对其诗作有不少影响。然而诗人对于儒、道思想并没有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脚色"和"角色"在近代汉语时期词义的发展演变和语用情况进行详细分析,以期说明先后产生且音同义等的两词之间,在使用频率、使用范围等方面的细微差别、存在理由及发展命运。  相似文献   

19.
契丹“再生仪”中所立之三歧木,乃是女阴的象征。“再生仪”是生殖崇拜、女神崇拜等原始崇拜仪式,它产生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再生仪”所反映的是原始社会时期人类欲战胜死亡的威胁,求得永生、幸福的一种宗教心理。在契丹故地辽上京临潢府一带,至今仍有“再生”习俗存在。  相似文献   

20.
<正> 一无论是刘勰的《文心雕龙》,还是钟嵘的《诗品》,都是在与时尚风行的错误倾向的斗争中,为了回答理论和创作提出的实际问题而产生的。严羽“妙悟”说的提出也是如此。两宋诗坛诚如严羽所批评:“近代诸公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以是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且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读之终篇,不知看到何处”(《沦浪诗话:诗辩》,以下凡引此书不再作注)。正是在这“诗道之重不幸”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