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东方杂志》对近代乡村问题的关注是一种全景式的呈现,几乎贯穿了《东方杂志》的始终。《益世报》对乡村的关注相对比较少,直到1935年"农村问题专页"创办后,它对中国乡村问题的关注才聚为焦点。就乡村问题的报导、呈现和讨论而言,二者在形式与主体、内容与目标、立场与视野上有着很大的区别。这从一个方面体现着关于这一问题的社会聚焦和舆论导向,也揭示出知识界、理论界对此问题认识发展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2.
张謇与南通近代城市化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一般的中国近代城市发展模式不同,南通既不是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发展模式,也非由外贸起因进而发展成为商业贸易中心的模式,而是以乡村家庭手工业为依托,通过直接引进国外先进机器设备的工业化发展进而实现城市化的。从“一城三镇”的田园城市格局、“以工兴城”的城市发展模式和全方位、立体形的城市建设思路等三个方面来阐述南通的近代城市化模式。  相似文献   

3.
17世纪以后 ,中国与欧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文化交流的高潮。来华传教士们通过他们的书信、报告、著作、回忆录以及翻译中国典籍 ,把一幅关于中国的“肖像”展示在欧洲人面前 ,大大增加了欧洲人关于中国和东方的知识 ,开阔了欧洲人的世界图景。启蒙思想家们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中国文化对启蒙思想家的激励和影响 ,启蒙思想家对中国文化的“解读”和评论 ,构成中西文化交流史上蔚为壮观而又意蕴无尽的文化景观。在启蒙时代 ,中国成了欧洲人向往和追求的“理想王国”的一个典范。这种典范或“乌托邦”发挥了巨大的参照系的功能 ,对他们的社会改造方案起到了示范作用。中国的典范或“乌托邦”在启蒙时代激励了欧洲人对“理想王国”的向往和追求。  相似文献   

4.
梅启波 《晋阳学刊》2008,(6):101-104
欧洲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对留学英国的老舍在认知结构等方面形成了某种制约。更明确的说,就是欧洲关于东方的知识使老舍认识中国文化和欧洲文化形成了某种定式,让老舍形成某种“自我东方主义”的思维方式,使老舍在小说创作中受这种思维方式影响而不自觉。20世纪30年代老舍回国后,试图摆脱这种影响,在这方面开始了痛苦的文化探寻:突破自我东方主义的影响,探寻中国文化身份。他~jtl,说《猫城记》和《断魂枪》记录了这一转变历程。  相似文献   

5.
胡勤 《贵州社会科学》2007,216(12):43-49
将多丽丝·莱辛太空小说《南船星系列》第二部《异族婚姻》置于乌托邦传统中进行解读,发现她笔下的三区王国是一个女性与男性共享的乌托邦社会,这个社会既不同于男性的乌托邦社会,也与女性主义者的乌托邦有明显的界线.她从三个方面改写了乌托邦传统:女性在乌托邦社会与男性享有同等的权力;军队、权力、"正义"等男性所崇尚的理念全部遭到放逐;女性不再是男性的附庸,她们是思想者、反叛者.但是她通过女王艾伊思的遭遇揭示了乌托邦社会存在的弊端如对思想、情感等的钳制,对异己分子的排斥和打压.她认为只有打破封闭的文化,实现文化互动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日本学者由于处于异域,资料得到不易,但也养成了注意并喜爱搜集资料的习惯,这一点在西村时彦的身上表现得十分明显.近代日本学者科学化、学科化的意识较强,自觉学习西方人类学的方法,重视到中国搞实地调查,这使得他们掌握的资料,时常比中国学者还多.同时,日本的<楚辞>研究在这一阶段已经摆脱了单纯向中国学习的情况,已经开始了独立的研究,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日本的楚辞研究在科学化、学科化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  相似文献   

7.
哈维由空间向度出发,以两个三段论式模式架构他辩证乌托邦理想:一个是通过分析"全球化"和"身体"这对宏观与微观相对的话题,指出在资本积累过程中,不平衡地理发展为阶级解放和个人解放提供了全新的途径;另一个是通过对空间形态乌托邦和社会进程乌托邦优缺点的批判考察,建构时空统一的乌托邦。虽然,这样的乌托邦依然有颇多空想色彩,但是它体现了乌托邦思想批判现实和想象未来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秦剑蓝 《云梦学刊》2006,27(2):116-118
旅行者叙事和"乌托邦"叙事是近代小说叙事中值得关注的两种现象.前者中旅行者复杂和"流动"的个体体验成为叙事的一个焦点;后者对于民族国家的"想象"成为叙事的基本结构.两者从不同的层面折射了近代文化中的现代性意味.  相似文献   

9.
村庄乌托邦是大江健三郎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场所,这是作家表达自己理想的一种方式。通过村庄乌托邦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大江的创作。本文以《饲育》为文本具体分析作家的村庄乌托邦,进而探讨作家的思想、美学倾向。  相似文献   

10.
牛贯杰 《江海学刊》2020,(1):176-186
清朝末年是近代启蒙思想的重要传播时期。"十八世纪"对于当时的中国人而言,并不单纯意味着一个时间计算单位,更重要的是时间性质单位,即欧美为代表的西方力量的崛起和扩张。具体而言,西方世界在18世纪发生剧烈变动,科学技术和工业革命的发展、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的形成、政治与文化的历史演进,随之带来的是西方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与影响。此时媒体在全球性知识的传播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申报》和《东方杂志》是晚清最为重要的报纸杂志媒介,以其为分析文本,勾勒出的是清末中国人对"十八世纪"的认知以及背后所蕴藏的深刻的民族危机意识。  相似文献   

11.
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具体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实践与弥赛亚救赎的结合,它既是积极的行动主义,又是革命的灵知。这种带有宗教色彩的革命实践选择了康德为出发点,将康德的实践理性转换成总体性视域,开辟了从自我到我们的内在之路。革命与救赎的结合,不仅拓展了革命实践的范围,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国民精神是一国国民所共有的气质品格和精神风貌的总和,是在自然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下生成的,其中的社会因素主要指社会制度。社会制度塑造了国民精神并决定其性质。通过对乌托邦中社会制度与国民精神的考察以及对乌托邦的经济、政治、法律、宗教制度等方面的辨证分析,探索社会制度是怎样塑造国民精神的。  相似文献   

13.
知识启蒙——《东方杂志》对近代启蒙思潮的贡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启蒙思潮的发展历程中须臾离不开知识启蒙,在政争频仍、思想激荡的中国近现代启蒙历程中,<东方杂志>不似<新青年>等刊物一直处在思潮的风口浪尖,但它却是唯一自始至终坚持担当知识启蒙重任的刊物.以<东方杂志>为研究对象,介绍其与商务印书馆的渊源及第一位对<东方杂志>作出重要贡献的主编杜亚泉,分析了他的"另一种启蒙"--一方面依守传统资源,一方面又积极引进西学新知中的科学与民主,力求在传统与现代、西方与东方之间调适折衷.这种特立独行的知识启蒙,虽然在彼时悬浮于整个启蒙思潮的轨迹,但在此时看来却在更深层次上真正做到了启迪思想和改造国民.这"另一种启蒙",在近代启蒙思潮中润物无声,其贡献却史册彪炳.  相似文献   

14.
《江西社会科学》2016,(5):78-88
《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美学与文艺理论》收录吕澄、范寿康、张世禄、梁昆、宋寿昌、阴法鲁、齐如山、王钧初、林风眠、潘光旦出版的11册著作,其中既有美学理论,也有艺术学、文艺变迁史、音乐、绘画、戏曲等方面的专门论述。本文重在对这些著作逐一评点,以确认其学术价值;同时也指出,之所以能从这些学人的早期著述中看出大气象,是因为他们往往学贯中西,身兼数任,并未局限在某一专业领域,而是以学术为志业,以人间情怀和乌托邦精神为支撑,这些也是他们著书立说的动力所在。凡此种种,均可丰富当今学界的学术话语和治学理念,成为当下学人追模的榜样。  相似文献   

15.
“任何社会的更深入的一般结构”是与赵汀阳不承认的“一般的社会”相类似的说辞。赵汀阳所谓的“自由的困境”,是建立在抽象理解的需要的无限性与资源的有限性基础上的。人的需要固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可是需要的层次也是在变化的,而人的基本的物质需要及其满足方式是人的其他需要的基础。虽然在抽象的意义上它具有无限性,但具体到人的生物性的物质需要和人的社会性的物质需要的角度,它又是一个有限度的需要。马克思的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一个可以预期的经济发展状态,因此,“物质极大丰富”——当作少数人极大化占有生产资料失去必要性的条件,具有质的规定性。所以说,共产主义是有实现的现实基础的。  相似文献   

16.
《聊斋志异》的男权话语和情爱乌托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聊斋志异》爱情故事有明显封建教诲化倾向,爱情女主角经作者主观意志过滤,以男权话语扭曲成“蒲松龄式”女性形态:以男性需要为中心,子嗣凌驾一切。作者久以鹤梅当妻子,用小说精神漫游,创造出穷书生驰想天外的情爱乌托邦,以神鬼狐妖形式出现的女主角对落魄书生无条件忠诚,只付出不索取。因作者对两性采用双重标准,“矢死靡他”的爱情被纳入“双美一夫”男权轨道。只有男性中心酸腐论调减退,道德说教让位真实人生、真情真性,对女性美观察描写占主导地位时,作者才能创造出鲜活的女性形象并蕴含深邃哲学内涵,爱情故事得以姹紫嫣红、日久弥新。  相似文献   

17.
《美丽新世界》和《乌托邦》这两部经典的英国小说,作为反乌托邦和乌托邦文学的代表作,它们的思想都曾深深地影响了那个时代人的想法。通过对这两部小说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这几个概念的对立:科技与宗教、科技发展与人类个性发展、人性的毁灭和人性的张扬。通过这一系列的对比,我们明白:人类在追求自身发展进步的同时,不能盲目地追求科技进步,在科技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更应该注重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艾德里安娜·里奇是美国当代著名的诗人兼批评家,也是西方性别理论的开拓者之一.女同性恋女性主义是其核心思想之一,这一思想是其个人际遇、社会历史文化和理论语境合力作用的结果.本文在女性主义批评的经验论和当代性别理论的观照下,结合里奇的一些诗歌文本,分析该思想的蕴涵与缺陷.一方面,里奇挑战父权制和异性恋霸权,质询现存权力结构下性别身份二元对立架构,提倡“女性认同”,思想具有难以掩饰的激进主义锋芒;另一方面,她设想的“女性认同”以及提出的“女同性恋连续统一体”等概念,极力将女性/女同性恋理想化,而将男性/异性主义他者化,落入了女性主义经验论的偏见与悖论之困境,也偏离了当代性别理论注重性别身份复杂性的主旨,实乃乌托邦理想.在当下中国学界对性别身份问题仍然高度关注的背景下,对里奇的思想进行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刊讯作为东方讲坛学术特别版之一,由复旦大学党委宣传部、复旦大学党委学工部主办的以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为主题的系列演讲于2011年9月29日在复旦大学光华楼学生广场举行。演讲嘉宾分别是:姜义华、朱荫贵、马建标。  相似文献   

20.
《大同书》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现代性表述,即关于理想社会的描述,在中国思想史上,足称事关制度设计破天荒的系统性创设。惟有将《大同书》的研究置于正统乌托邦思想史的框架中,始能把握《大同书》的意义及其与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