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童师柳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7,27(6):97-102
调性布局在音乐作品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中的调性作为研究的角度,通过对《匈牙利狂想曲》的个案分析与研究,揭示其中蕴涵的丰富调性转换手法以及作曲家运用调性的观念。 相似文献
2.
李斯特与匈牙利狂想曲中的民族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东伟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本文通过论述李斯特的生平和初步对《匈牙利狂想曲》的研究,进一步探寻李斯特在这一作品中所体现的民族性的特点。通过对《匈牙利狂想曲》民间素材上的分析来说明李斯特的民族性在其创作中的反映。文章剖析了李斯特在匈牙利狂想曲中融入了爱国主义的精神,也阐明了《匈牙利狂想曲》中融入了李斯特本人的创作艺术风格,这也正是《匈牙利狂想曲》成为不朽之作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3.
周振亚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5,21(4):87-88
20世纪美国杰出音乐家格什温因为成功创作钢琴协奏曲《蓝色狂想曲》而影响了全球范围的音乐创作,而《蓝色狂想曲》的成功则得益于他成功的和声实践。类似“爵士和声”这样既流行又民族化的音乐创作思维也成为音乐创作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尺度。 相似文献
4.
金晶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3)
<蓝色狂想曲>的主题与曲式结构融入布鲁斯和爵士乐风格,钢琴演奏各声部节奏独立,强调即兴和节奏、速度、力度上的对比,音色铿锵,作品极具时代特点和感染力,实为爵士交响乐的新典范. 相似文献
5.
金英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71-72
《第二钢琴奏鸣曲》是德国最伟大的钢琴家、作曲家贝多芬·路德维希·范的早期作品之一。贝多芬的早期作品较集中地显示了贝多芬的古典传统。但也可以看到在曲式结构及和声的变化、八度和弦技术的旷泛运动、突然的转调手法、深奥而丰富的慢乐章——这一切都预示了贝多芬艺术观的转变,那就是在传统基础上的突破、创新、发展,进一步创造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分析这首《第二钢琴奏鸣曲》对研究贝多芬的早期作品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这首作品被明朗的音响世界所支配,贯穿着青春的快乐和爽朗之美,充满青年人的希望与直率的感情。这首作品… 相似文献
6.
徐勍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4):45-46
2008年1月1日施行的《劳动合同法》将劳动合同中违约金的适用范围限制在服务期与竞业禁止两方面,从而在弱劳力强资本的客观情况下,有利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但在实践中,关于职业培训的违约金条款,显现出不可操作性和抽象性等问题。在劳动争议大量增多的趋势下,有必要对该违约金条款进行理论探讨,以期加强劳动合同法的实用性,更好地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7.
陈静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2):208-210
本文概述了李斯特的音乐创作以及艺术歌曲在他音乐创作中的重要地位。文章通过对艺术歌曲《罗列莱》的具体分析,归纳出了李斯特的艺术歌曲在和声与调性、节奏与速度、歌唱旋律与伴奏、歌曲结构等关系方面,具有开拓精神和独特魅力的艺术创作特点,为人们更好地了解李斯特、了解他的艺术歌曲作出了较深入的阐释。 相似文献
8.
张福民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
《古诗十九首》的浓重的忠君思想,常被现代的一般研究者所忽视。对于诗歌所描写的爱情、别离、思归、愁苦、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等内容,不能仅从字面上去认识,而应该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它们或表现贤士思君而不得君重用的思想感情,或表现士人希望国君能够尽快改变危急局面的忧患意识,或表现失意者又获重用后既感激君王又担心君王反复无常的复杂情绪,如此等等 相似文献
9.
10.
阎冰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42-44
拉赫玛尼诺夫是二十世纪著名的作曲家、演奏家、指挥家之一,他一生中共创作了四部协奏曲,其中<第二钢琴协奏曲>是他最主要的代表作.本文对这部协奏曲作以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侯星芳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4)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之前,德意志民族在政治经济学领域中的成就,显得比较贫乏。由于德国社会发展的特殊条件,德国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一产生就为资本主义辩护而走上庸俗的道路。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德国社会特殊的历史发展,排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在德国取得任何独创的成就的可能性。”然而,在德国芜杂的经济学园地里,毕竟还有一二朵比较绚丽的花朵。德国资产阶级经济学者李斯特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以下简称《国民体系》)就是其中的一朵。革命导师恩格斯在评价这部书的时候,认为它不失为“德国资产阶级经济学著作中最优秀的作品”。 相似文献
12.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声中,人类在法西斯铁蹄的践踏下度过了地狱般的岁月。在战争即将结束的年代里,面对满目疮痍的星球,存在主义哲学的一代宗师萨特痛感世界的荒谬,创作了哲理剧《禁闭》,对人类的境遇作了存在主义的描述。应和着他的咏叹,以贝克特 相似文献
13.
郑兴三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3)
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是一部钢琴巨著,是李斯特一生自传式的表白和速写。这部作品充满着激烈的矛盾冲突和以天主教受难者的英雄主义来忍受苦难的情感。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情感,既要全面了解作者的思想,生活经历,又要有精湛的演奏技巧。《b小调奏钢琴奏鸣曲》以单乐章的曲式构成,摒弃了当时奏鸣曲式的写法,大胆尝试了钢琴织体的解放。本文着重分析《b小调钢琴奏鸣曲》的演奏要点及其结构细节。 相似文献
14.
贺翠翠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7)
庾信是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亡国之使”的经历改变了他的命运,给他的作品增添了几许忧愁。他的《拟咏怀二十七首》内容丰富、情感多样,具有思念故国的惆怅、贰臣身份的惭愧、物是人非的感慨、身不由己的无奈、壮志未酬的失意、故国将灭的忧虑等多元主题。庾信对隋唐诗文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一九一九年三月二十一日,英勇的匈牙利工人阶级,在匈牙利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终于胜利地实现了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这是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又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它是“中欧无产阶级的曙光。”但是,由于匈牙利共产党背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路线,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犯了严重的错误,匈牙利苏维埃只存在一百三十三天就夭折了。 相似文献
16.
周江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80,(2)
长诗《王贵与李香香》描写和歌颂了一九三○年左右陕北三边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翻身闹革命的壮烈事迹;从另一方面看,它又是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作者李季创造性地运用了民间诗歌的语言形式,叙人民之事,抒人民之情,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王贵与李香香》的出现,为创造具有民族风格的新诗开辟了道路.因此,这首诗在现代诗歌史上,称得上是一块丰碑. 相似文献
17.
18.
何红霞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00-105
陆机继承了曹植开创的五言诗的雅化实践,《拟古十二首》正是他这一实践的体现。本文通过对陆机拟作与古诗原作的对比分析,来阐释陆诗雅化的具体表现,并从时代背景、文学史发展及陆机生平、心路来揭示其雅化诗歌的缘由。 相似文献
19.
当代犹太裔美国作家迈克尔·夏邦在《月光狂想曲》中以后记忆的手法再现大屠杀,不仅巧妙融合了史料、记忆与虚构想象,还融入了美国价值观和精神,呈现大屠杀叙事的“美国化”特征。夏邦通过家庭后记忆书写,展现犹太苦难与救赎话语同美国英雄主义的紧密联系。在太空竞赛时期的政治背景下,一方面将大屠杀事件内化为美国的联盟后记忆,另一方面积极反思美国的道德责任。然而,在尝试通过温情的文学想象以“面向未来”时,夏邦却削弱了大屠杀的严肃性,迎合美国文化多元性的需求,掩盖了美国价值观的意识形态,也暴露了后记忆理论的历史局限性。夏邦的《月光狂想曲》超越了对大屠杀事件本身的探讨,更多关注于大屠杀历史与美国价值观的结合与共鸣,为当代“美国化”的大屠杀叙事提供了案例。 相似文献
20.
张大芝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1)
《老子》通行本第一章(《道可道》章)总论世界起源,但文义简古,论老者解说不一。兹就本章文义之可异议处并其道论逻辑,略陈拙见,以求教专家学者。“道可道”“名可名”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首二句通行本与湖南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甲、乙本(下简称帛书本)文字基本相同。于字义有异议者唯“道名可常”四字。四字关涉道论逻辑处拟后文述及,此处讨论末道名二字。此二字论者皆以为言词文字之谓,清俞正燮更谓道特指言词,名特指文字之义。他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