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齐物论>是庄子系统责难和嘲讽人类知性和逻辑思维的一篇著名哲学论文.从"道通为一"的本体论出发,揭示了人类知性思维中"名"的主观性与"实"的客观性、"言"的有限性与"道"的无限性、概念的凝固性与表达对象的流动性之矛盾,否定了逻辑思维的真实性;从本体不可致诘的维度阐明了知性产生逻辑矛盾与逻辑悖谬的必然性.否认逻辑思维的真实性,必然在认识论上走向直觉主义.  相似文献   

2.
互利共生理念,是在反思人类生存危机、批判西方主客二分与人类中心主义过程中产生的,但它不是向中国"天人合一"哲学的复归.通过探讨这一理念的内涵、实质及意义之后认为,从天人合一到主客二分再到互利共生,是人类认识的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互利共生是在马克思主义主客统一观基础上对前两个阶段的扬弃.互利共生的实质不是"融合",而是协同进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区分全球化和全球性的重要时间节点.全球化进程产生了以西方文明为主导的普世价值观,全球性时代孕育了代表世界上大多数人民的共同价值观.共同价值观既是对全球化形成方式的反思与摈弃,对全球化主导价值的扬弃与超越,也是对全球性治理原则的提炼与弘扬.人类共同价值借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一带一路"建设平台,在全世界范围引起强烈的反响并获得广泛的认同,将推动全球性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4.
美育思想的生成与人类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作为人类文化的子系统,美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也必然与文化有关.在中国,礼乐文化的产生植根于与礼法文化.美育思想的起源就离不开礼法文化的影响.如礼乐与礼法文化来自"天"意、自然崇拜、神灵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圣贤崇拜和经义崇拜而形成的禁忌规范和道德规范被直接赋予法的性质,并终于成为指导人类社会的礼法与礼乐活动的原则等等.  相似文献   

5.
“理念”概念的起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前苏格拉底时期哲人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和苏格拉底对哲学研究方向的革命,追溯了西方哲学中"理念"概念的产生过程,提出这一概念的产生是人类理性思维能力提高的结果。指出"理念"概念具有本体论、目的论、认识论和发生学等多方面的含义,内含了人类理性的认知、建构和价值三大功能,表现出哲学与人的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本体论的"本义"与"转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体"在中文词源里,有"最高"、"最根本"、"最普遍"、"最重要"等含义;本体论虽然是外来词,但翻译为中文后,与原来的ontology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产生了明显的"转义": 如果说ontology的"本义"是一种"是论"或"存在论",是一种超验的"纯粹的逻辑规定性",是"西方哲学特有的一种形态",是"与经验世界隔绝或者先于经验世界的理念世界、绝对精神、纯粹理性的领域",是"不能从现实世界得到验证的纯粹的原理",是比一切其他哲学思维都更纯正的"第一哲学"的话,那么在中国的"水土"上,"本体论"已经具有了比西方的ontology丰富得无可比拟的"转义".这种"转义"包括了人类对世界上一切"最高"、"最终"、"最根本"、"最普遍"、"最重要"的事物(或事件、事情、事实、事理等等)的追求,包括了人类对各种经验的和超验的"逻辑"、"原理"、"范畴"的把握和运用,包括了人类"溯本求源式的意向性和无穷无尽的指向性思维"及其所获得的成果,包括了人类"超越有限,指向无限"从而能动地实现人生根本意义的终极关怀.这种"转义"既有中华文化的传统影响,更重要的是学科发展本身的需要.在哲学范畴的产生和演变过程中,这种现象是比较常见的.  相似文献   

7.
媒介融合的生态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融合是当前传媒发展的热点及趋势,媒介融合技术在带给人类信息传播和接收更加方便、快捷的同时,如果不理性把握和善加利用,也会对人类、对社会产生相当深远的负面影响.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入手,借鉴西方生态批评的相关理论,对媒介融合的实质及其将产生的影响进行客观的阐释.  相似文献   

8.
人类交流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从古希腊口语传播的历史维度看,人类交流生发于基于超验信仰的神话"传说",并从神人对话的吟唱、宣讲过渡到人际对话的演讲.因而,人类交流是从"神话"时代进入到"人话"时代的.在人话时代,从演讲中孕育出修辞术.古希腊吟唱、宣讲、演说及修辞术的发展历程,构成了一部人类早期的交流史.  相似文献   

9.
探析人工智能对人类思维能力的双重影响,对于选择人工智能发展的合理路径,尽早预测和防范风险,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意义.人工智能帮助人类提高了感知能力和思考能力,带来了局部认知的深化,同时有可能逐渐弱化整体认知的思维习惯;人工智能引导人们注重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同时有可能逐渐弱化对因果关系的追寻,对事物变化可能的后果缺乏敏感性;人工智能使得个人的自我意识不断完善和延伸,同时有可能影响"大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为了消除人工智能对人类思维能力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有必要倡导和培养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用心"思维能力,以促进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语言人类学是语言学与人类学相互交又的一个边缘学科.语言人类学在产生之初主要是对"土著"后进民族的语言文化进行研究.在现阶段,语言人类学主要是对濒危语言的关注,并力图通过对濒危语言的抢救与研究未保存人类语言的多元格局,进而保存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在当前濒危语言研究的过程中,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其极具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世界神话起源》一书中,麦克·威策尔根据人类迁徙的路线,将世界神话分为南北两大集合,即劳亚古陆神话和冈瓦纳古陆神话,并初步推测出世界最原初的泛古陆神话叙事。这一理论,充分解释了世界范围内的神话为何相似又各有不同的原因。借鉴麦克·威策尔对劳亚古陆神话的勾勒,将流传在桂西的壮族布洛陀神话、姆洛甲神话比照于劳亚古陆神话,能重新解读壮族布洛陀、姆洛甲神话的叙事内涵。  相似文献   

12.
以《红旗歌谣》为蓝本,对1958年大跃进时期出现的新民歌经典文本进行意识形态分析,力图在展现这一奇特的文艺现象与政治之间互动关系的同时,把握那个时代的情绪以及那个时代中国人的精神缩影。  相似文献   

13.
当代社会的科技发展并不意味着神话和神话思维的终结,而神话和神话思维却以变形的方式潜藏于人类的物质生产和文化活动之中,继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在当代社会中,神话的典型表现是科技神话、国家神话、民族神话、英雄神话等样式,它们承袭了传统神话的符号和结构形式而有所变异发展,对文艺依然施加一定的积极作用和审美影响。  相似文献   

14.
神话既不是骗人的谎话,也不是无谓的幻想的产物,是人类思维的朴素的和自发的形式之一。原始思维是以象征为符号进行运演的。象征的逻辑基础是类比。循环变异从而获得永生这一原型是一个世界性的母题。本文运用类比思维方式从民俗、语言符号等方面探求原始人追求灵魂不死,灵魂复话的心态。透过文字的表面来研究神话的载体——语言文字中所隐含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华夏民族的龙、蛇崇拜最早的原型应是雷电崇拜。  相似文献   

15.
《神话与神话学》是一本很不错的教科书,在神话学普及及教育上有重要的意义。学理性、知识性、趣味性并重,但笔者认为该书在内容、编写方法、结构安排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6.
希腊神话与中国上古神话中的海神,其共同点在于既有可怖的一面,又有可亲的一面;差异在于希腊的海神形象人神同形同性,而中国的海神形象人神异性异形。通过分析可以发现,由于上古时期文化观念较淡,其共同点和不同点都是海洋本身、生存环境、种族体质等这些物质性因素在海神形象上的显现。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前期的中国神话史研究者主要是茅盾和顾颉刚。茅盾的进化论是历史的视角,但其视野仅及原始社会;顾颉刚的专题神话史也是过程研究,注意到了神话发展的动力问题。20世纪后期,袁珂的广义神话学的观念拓展了神话学的空间。神话史研究着眼于神话与社会的互动,是在社会矛盾与神话的运动中把握神话历史发展轨迹的。对待原生态的神话和次生延续的神话,是神话史研究不得不辨析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18.
汉族的女娲神话与南方少数民族女始祖神话都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对远古时代生活的记忆,展示了早期人类对世界起源、人类起源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幻想性认识,呈现了不少共同点,然而二者之间也存在着诸多明显的差异。这种情形既反映出汉族文化与南方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凸显了南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9.
现代社会,人们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可以说我们生活在物的时代。人类社会活动基本都是通过物来实现其价值、体现其意义的。为此,本文试以影片《变形金刚》中的"汽车人"为例,力图分析在后现代的消费社会中,汽车所具有的消费意义以及物品神话的构筑。  相似文献   

20.
自然生人神话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7类,分别是水生人、石生人、洞穴生人、蛋生人、竹生人、葫芦生人、树生人。其中5类分别发展为感生神话,唯有洞穴生人与葫芦生人神话没有发展为感生形式。这主要是因为洞穴与葫芦形似母腹,已经包含了女性生殖崇拜的内涵。自然生人神话顺时而变,保持了传承的活力,成为相关仪式传承发展的内驱力,从而形成了特色鲜明、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