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人类认识能力的内在矛盾出发,探讨了科学的内在矛盾及其辩证发展,由此指出:在经济学研究中,要认识到一切经济理论都有其局限性,都是科学无限进程中的一个环节;一切经济理论内部都有矛盾,不要试图在其内部去消除矛盾;当一个经济理论内部矛盾显明化的时候,既不要固守在其内,也不要简单地抛弃它,而是要从这些矛盾出发,用更高级的经济理论取代它,把它“降为”这个更高级理论在特定条件下的特殊形式,并一定程度上包含原有理论的对立面;在建立新经济理论时,不要试图追求无内部矛盾的“绝对真理”,而应该“沿着实证科学和利用辩证思维对这些科学成果进行概括的途径去追求可以达到的相对真理。”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是工业化的迟到者,其经济学的建构过程包含明显的内在张力,一方面在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存在矛盾,另一方面在普遍规律与特殊国情之间也相抵触。这种内在张力造成了近代中国经济学家的两难处境,使他们对于诸如比较优势理论这样的学说持拒斥态度。作为另一个迟到者,日本的经济学演化亦呈现出了鲜明的非主流倾向,可与近代中国互为参照。后进国家唯有选择切合国情的经济学方能实现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过程 ,也是其历史唯物主义生成的过程。马克思在第二次经济学研究中 ,确立了物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起点。以此为基础 ,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开启了作为新世界观的历史科学视野 ,完成了历史唯物主义一般逻辑的转换。但由于经济学研究的滞后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尚未展开 ,因而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社会的批判缺乏新的理论支点 ,人本主义逻辑的“空骨架”还会偶尔显灵。马克思的科学历史观的完全创立 ,取决于生产关系范畴的真正形成  相似文献   

4.
经济学理论是关于经济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它的产生和发展有赖于经济研究者群体和经济的客观发展状况,特别是受后者的影响。社会主义经济学在中国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并对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重大理论指导作用。但其特点是,基本承袭了苏联的经济学体系,特别是斯大林时期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影响。当以这种理论为指导的集权经济陷入困境时,中国开始了改革。但中国经济的新发展,并  相似文献   

5.
古典经济学大师大卫·李嘉图的名著《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面世至今已一百七十个春秋了。这部巨著是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李嘉图从劳动决定价值的原理出发得出的一系列科学结论,在资产阶级的限界内把古典经济学推向了科学的顶峰,为经济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李嘉图的理论中也留下了不少未曾解决的矛盾和难题,给经济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了广阔的余地。分析产生这些问题和矛盾的原因,汲取其中的经验教训,对于经济学研究的深化和发展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6.
吴兵 《中州学刊》2002,42(6):169-171
马克思恩格斯对经济与伦理内在规律的探寻从早期侧重对社会现实和国民经济学的道德批判到成熟期立足于资本主义经济事实及其内在矛盾的科学批判 ,从以抽象思辨为特征的人道呐喊转向以唯物辩证逻辑为主线的历史分析 ,体现了融唯物主义与理想主义、科学与价值、批判与建设于一体的经济伦理思想的科学逻辑 ,对于社会主义经济伦理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作为经济分析的基础,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运动规律及其内在矛盾.与此相对立,作为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新古典理论,把经济分析建立在生产函数的基础之上,其核心只是资源配置的技术关系,一旦触及由现实社会关系所决定的各种经济总量,则必然导致其新古典理论体系的逻辑矛盾.因此,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及其研究方法,才能更好地解释现实的经济关系.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经济学研究,从1901年严复译出《原富》(即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开始,迄今已有近100年了。但我们在考察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史时,能很清晰地理出其从古典经济学,经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到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脉络,并把握其内在方法、思想、理论的发展性(丁栋虹1995);而当我们考察中国的经济学发展史时,内在思路十分模糊乃至错位,除了少许愤激出的真知灼见外,最多的就是事过境迁、不再具有什么可读性的文字堆了。科学之为科学的两个最基本的特点是可重复性(即可证实性)和系统性。但与此相对,中国的…  相似文献   

9.
关于我国GDP与GNP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太忠 《理论界》2008,(1):58-59
GDP是扩张性、生产性指标;GNP是内生性、收入性指标。GNP长期低于GDP的状况,恰恰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矛盾。发展中国家既要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又要实现自身又好又快地发展,GNP体现了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0.
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进展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处理马克思(主义)学说、西方主流学说和中国古代学说三者关系上,应当确立“马学为体、西学为用、国学为根”的学术原则。经济学也是如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体系是以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在对资本主义的反思和学术创新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其基本范式和核心结论是经得起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的。坚持以马列主义经济学为基石,吸收现代西方经济理论的科学成分,根本目的在于构造既超越马列经典的经济理论范式和苏联经济理论范式,又超越现代西方经济理论范式的新范式,即新建在世界经济大环境中反映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初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独特性的经济学范式,其本质是创立一种马克思主义性质的“后现代经济学”。当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和研究,但是,由于一些论著不能正确认识当代经济的基本性质和内在矛盾及发展趋势,以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已经过时,甚至用现代西方经济学来取代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令人欣慰的是,也有一些中外经济学家仍然以马克思的科学方法和锐利眼光,突破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狭隘方法和理论框架,积极探索现代经济发展内在机制和规律,并形成了许多富有原创性和新颖性的研究成果。不定期地开设本专栏,就是及时提供中外有关现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的探讨性作品,供教研参考和争鸣。  相似文献   

11.
<资本论>是马克思重要的经济学和哲学著作,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只是重视其在经济学上的贡献,而忽略了其在哲学上的重要价值.正是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进一步深化了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从而把对一般人类历史的考察转向对现实历史,即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产的总过程及其历史发展的考察.同时,也彻底地把黑格尔的概念辩证法变革为资本辩证法,从而揭示了资本的内在矛盾、资本与生产的矛盾以及资本总积累的矛盾,进而使批判的、革命的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内在地统一起来.这一统一集中地体现为资本的内涵逻辑.正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批判,马克思哲学瓦解了资本同一性逻辑,把资本的独立性和个性变革为个人的独立性和个性,从而为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做出了探索.  相似文献   

12.
<正> 明确辩证逻辑的研究对象和性质,是确认辩征逻辑科学的独立存在,解决“辩证逻辑究竟是否属于逻辑学”这一争论的关键问题。辩证逻辑是研究思维矛盾的运动和发展的专门性学问,以思维从抽象上升为具体这一矛盾的运动、发展过程自身的规律、方法和形式为研究对象。其性质是属于理论性的思维科学,是逻辑学与哲学的边缘科学。因而,既同撇开思维的内在矛盾来研究思维形式结构的、单纯技术性的形式逻辑相区别,又同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一般矛盾规律的辩证法相区别。  相似文献   

13.
试析马克思制度经济学的新综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制度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具有各自不同的范式特征.作为一种宏大的理论体系,马克思制度经济学不仅具有涵盖或涉及各门社会科学研究内容的理论广度,更具有运用独创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框架来解剖制度本质和制度变迁内在历史逻辑的理论深度.马克思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和理论结构是科学的,是一种开放的科学体系,它需要综合和补充的是不同制度经济学流派尤其是新制度经济学的新的研究成果,同时也是自身理论框架的进一步拓展和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以马克思制度经济学范式统一和综合新制度经济学,将会拓展和丰富马克思制度经济学;马克思制度经济学的新综合是一种理论的创新和思想的深化,符合科学发展的正常模式.  相似文献   

14.
海洋经济学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曾是生命摇篮的海洋,随着社会经济过程的历史推进,愈益显示出它对于人类经济生活的巨大价值和重要意义。近些年来,海洋经济的发展日趋成熟,海洋经济活动的现状已为人们从总体上描述海洋经济的内在结构和发展规律性提供了客观前提。与此同时,人们对现代海洋经济活动也表现出越来越大的理论兴趣,专门的研究机构业已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海洋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就被提出来了。目前,海洋经济学的科学理论体系尚处于探讨和形成的过程中,笔者不揣冒昧,拟就海洋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体系谈些粗略认识。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维的"科学发展逻辑"是对30年思维史内在规律的逻辑学揭示,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内在机理反思性研究的"精神现象学"。其中包括:从抽象到具体层次性升迁的理论生长逻辑;以生产力系统和经济体制系统内在矛盾关系为内涵的辩证矛盾的发生和展开逻辑;以实践为基础的思维史与改革史相统一的认识论逻辑。这样的逻辑体系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思维方式,形成了与"经济理性"和"科学理性"相区别的"市场经济和谐"思维路向.是中华民族当代改革智慧的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16.
冒大卫 《云梦学刊》2011,32(2):71-74
马克思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理论要义就在于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他的批判逻辑和思路经历了从《货币章》到《资本章》的深化,亦即从货币关系到资本关系,从交换关系到生产关系的转变。在《资本章》中,资本本身的矛盾在资本拜物教的层面展开了内在矛盾的分析。马克思的这一分析思路对于我们今天理解消费社会和全球资本主义的问题依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中国经济学现代化的几点思考徐雷中国的经济需要现代化。同样,中国的经济学也需要现代化。在世纪之交,认真研究和深入探讨中国经济学现代化的内在规律,推动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创建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学,为整个人类的经济科学文明发展做出贡献,是当代...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从追问劳动异化的根源开始,逐步走上了人本主义异化史观的解构道路。本文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本中,解读出了两重逻辑:一是经济学的实证的非历史的线索与哲学外在性批判的组合,即用分工-交换这一经济学思路来展开哲学批判的逻辑方法;二是历史性的实证逻辑,即以对象化劳动、实践、生产方式等概念建构出的历史发展线索,这一逻辑缺乏内在的批判性因素。这一缺陷导致马克思不得不从第一重逻辑中来寻找批判动力,从而使得这一时期的文本呈现出一种错综复杂的理论结构。成熟时期的历史唯物主义则扬弃了这两重逻辑方法,走向一种以客观内在矛盾运动为基础的科学的批判逻辑,这是马克思哲学路径中的第三重逻辑。  相似文献   

19.
黄少安 《学术界》2024,(1):106-113
科学、包括经济学的创建由人类的需要决定。自利经济人假设和资源稀缺性假设既是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假设前提,也是决定经济学产生的根本因素,当人数量足够多而且个体需求和欲望足够大时,资源稀缺度自然也足够高,于是经济学就会产生;西方大航海时代的地理大发现推动了贸易全球化、市场经济和工业革命,既促进了人口增长又极大地刺激了人的需求和欲望,从而加剧了资源稀缺性,于是经济学率先在西方产生和发展。而同时代中国,政府或王公贵族们依靠集权和苛捐杂税剥削众多不知道信息、没有多大欲望的老百姓,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所以没有足够的内在动力开拓世界市场、获取财富,在对世界认知严重偏误情况下自足、自满、自大,盲目陶醉于世界大国和强国的幻想中,因此,既没有内在动力、又没有外在的国家之间的竞争压力去开启科学意义上和经济意义上的航海时代和地理大发现,因此不可能与西方同时产生经济学。没有很强烈的需要或必要创建经济科学,也许还与彼时中国没有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下训练出来的科学思维有关,当它后来有必要创建经济科学的时候(人口众多并且欲望强烈的时候),经济科学已经产生并且理论体系趋于成熟。应该充分肯定中国经济学家们对经济学发展作出...  相似文献   

20.
高度数学化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一个鲜明特征,支持数学化的观点认为这是经济学追求科学的结果,而事实并非如此.从历史视角加以考察,近代以来西方经济学经历了一个以定性研究为主——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并重——定量研究为主的演进过程,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总体趋势是逐步走向数学化.这一历史演进的内在依据是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经济学研究方法始终是依据资产阶级的需要而演进的.数学化并不是经济学追求科学的结果,而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满足资产阶级利益需要的结果,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资产阶级利益需要在经济学领域的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