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在这一时代,知识的实质就是资本,而人又是知识的直接创造和拥有者,是知识的载体.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机遇与挑战,世界各国更加重视知识、人才及基础教育的作用,这是一个国家经济腾飞的关键因素.文章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主题,论述了在这方面的成绩、问题和对策,以期在即将到来的二十一世纪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优势,努力实现科教兴国的宏伟战略.  相似文献   

2.
近、现代科学中心已经经历了五次大转移。文章在对我国文化建设、经济状况、国家科研水平和高等教育现状的分析后,认为我国完全有可能在本世纪内成为第六个世界科学中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相似文献   

3.
在世界经济史上,先后出现过英国、美国、日本等3个世界制造业中心。世界制造业中心先后从英国转移到美国、日本的历史进程表明,“世界工厂”在工业实力、对外贸易、技术水平、金融条件、贸易环境等方面应该具备基本的条件。对照当前中国工业的基本状况,中国目前虽然已初具“世界工厂”的雏形,但还称不上真正的“世界工厂”。中国在制造业方面与主要发达国家虽存在较大差距,但已具备成为“世界工厂”的多项优势。中国在向“世界工厂”发展的过程中,应根据不同企业、不同行业、不同产业的发展状况,分期、分批、分层次地逐步推进。  相似文献   

4.
德国从19世纪以前的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一跃而变成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世界科技中心,是多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哲学特别是自然哲学通过对科学的启蒙以及与科学的紧密结合成为德国科学发展的先导.哲学又通过对教育因素和民族因素的注入,进而通过教育革命和民族主义促成了德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  相似文献   

5.
近代世界科学史上科学活动中心存在转移的现象。新世纪中国要成为世界科学文化活动中心,教育应超前发展。  相似文献   

6.
世界经济发展史上 ,英国、美国、日本三个世界制造中心的形成 ,都与相继出现的三次重要的科学技术革命紧密相关 ,而值得注意的是 ,这些世界制造中心在其形成初期却并没有处于当时的世界科学技术中心地位 ,这种现象表明了科技发展与世界制造中心形成的复杂的互动关系。本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这种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 ,科学技术领域的重要变革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世界制造业的竞争格局 ,一些原本在世界制造业中不具备竞争优势 ,而且也不处于科学技术最前沿的国家可以凭借自己的特有优势在新的竞争格局中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从而实现世界制造中心的转移。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总是在能够实现最大回报的地区最先实现产业化运用 ,科技进步推动制造业的发展 ,同时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也是科技进步的重要基础。正是以这样一种分析结果为基础 ,本文从当前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性特征 ,和由此所导致的世界制造业竞争格局变动的角度 ,分析了中国制造现象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科学话语分析模式经历了以下三种研究范式的转换与流变:以默顿结构功能主义、普赖斯的科学计量学等为代表的"实在论分析范式";一些SSK学者的"非对称性实在论分析范式";以及马尔凯为代表的"彻底的解构实在论话语分析范式"。科学话语分析模式的上述转换是一条由"实在论"到"彻底的解构论"的嬗变路径。这种嬗变不仅从认识论上有利于重塑科学话语与科学世界之间的认识论逻辑,同时亦为社会学家反思自身、重新认识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话语权,从而创建科学话语分析新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生活世界:从科学批判走向社会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塞尔晚期现象学将生活世界理解为一种普全的视域,并以此作为科学批判的基础。自此以后,生活世界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哈贝马斯在批判吸收现代语言哲学的成就基础上,实现了生活世界理论的语言学转向,并使它成为解释和批判现代社会的视域。  相似文献   

9.
在复杂性研究视野里,科学既不是统一的,也不是完美的,更不是只有一种科学可能性.我们的科学仅仅是我们的科学.论文以假设存在地外科学的假说的复杂性解释,反推地球科学的杂多性和非唯一性,从而论证了科学存在多元形象.  相似文献   

10.
从"知识世界"走进"生活世界"--对学校道德教育基础的反思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主要讨论在全面知识化社会中,道德教育基础何在?知识能否为道德教育奠定坚实基础等问题.本文认为二十世纪以科技理性为根本,以科学知识为范型的知识观导致道德教育的严重局限,使道德教育观念化,消解了道德实践性;使道德教育技术化,失落了道德的人文性.克服这种局限最重要的就是转换道德教育基础,即从"知识世界"走向"生活世界",在"生活世界"中,道德才能健康发展,才能开出道德教育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1.
在世界产业资本和项目向我国大幅转移和集中的新形势下 ,中国能否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 ,引起世人的关注 ,也成为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本文研究表明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 ,世界经济的分工方式已发生根本的变化 ,“世界制造中心”的内涵也发生了改变 ,在以生产要素分工为主的经济分工条件下 ,中国已具备了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条件。文章还认为将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建成世界产品生产重要基地 ,是中国建成“世界制造中心”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作为伟大的革命家和理论家,在社会主义实践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上都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地位和杰出的重大贡献。邓小平理论是在一种特殊条件和特殊背景下形成的,她以科学马克思主义观为指引,既面对现实,又开辟未来;以列宁和毛泽东为典范,既敢于从原则上继承传统,又善于从理论上突破创新;十六年光辉实践是对邓小平理论科学预见性的有力验证。  相似文献   

13.
王涛  程浩 《社会科学论坛》2005,2(12):152-154
农民工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活跃的、最具创造性的新兴力量.但是农民工虽然进城了,但他们还被远远的"隔离"在城市社会之外,农民工的工资还处于很低的水平.农民工为城市经济增添了动力,他们的低廉工资对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朱德选集》中始终如一地贯穿着朱德同志重视科学文化的重要思想,他深刻地指出学习科学文化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强调要珍视人才、办好教育。在朱德同志诞辰120周年之际,重温他的这些思想,特别地必要和迫切,对于今天我们如何发挥科学文化的重要作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活跃的、最具创造性的新兴力量。但是农民工虽然进城了,但他们还被远远的“隔离”在城市社会之外,农民工的工资还处于很低的水平。农民工为城市经济增添了动力,他们的低廉工资对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科学技术本身是中性的。科学技术的应用具有两面性。为最大限度地消除科学的负面影响 ,防止科技被人为地滥用、误用甚至恶用 ,我们应采取积极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科学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在已有自然科学中心转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展对哲学社会科学中心转移、发展趋势、历史作用的研究,对于科学预测人类文明的未来,尤其是对于人类自觉把握自己的命运具有重要意义。探讨哲学社会科学中心转移规律,应重点研究以下几个问题:(1)哲学社会科学代表学科的遴选;(2)哲学社会科学中心转移规律量化分析;(3)各种文明中心转移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8.
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与中国世界制造中心成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国公司研发活动国际化趋势日益加强,并呈现向发展中东道国集中的发展趋势。理论上讲,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对发展中东道国的技术进步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中国正处在世界制造基地向世界制造中心转变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发挥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给中国技术进步带来的积极作用,提升中国制造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实现向世界制造中心升级。  相似文献   

19.
科学描绘的世界图景常常处于冲突状态。例如,生命世界与物理世界、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处于一种非常明显的分裂状态。普里高津毕生所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整合这种因为冲突而造成的分裂状态。他提出耗散结构理论,整合了物理世界与生命世界的图景;发现时间之矢,跨越科学与人文之间的鸿沟;促使科学世界图景人化,从而整合了科学世界图景与生活世界图景。  相似文献   

20.
在国际经济分工新形势下,中国已具备了成为新一代世界制造中心的条件,但中国世界制造中心又具有自己的特点,中国世界制造中心建设的发展战略包括区域发展战略、产业发展战略、外贸发展战略和利用外资战略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