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644年暮春三月,农民军攻陷北京,明朝的文武百官望风乞降,崇祯皇帝上吊自杀。接着,满族人进入中原,南征西讨,势如破竹,威风了近三百年的大明帝国竟然如此不堪一击。朝纲解韧,皇位易主,给后世留下了无尽的思索。明朝的遗老们承受着亡国巨痛,记录下来一串串滴血的文字.顾炎武在他的《日知录》中这样写道:“刘(渊)、石(勒)乱华,本于清谈,人人知之,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肽惰而万世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洲荡覆,宗社丘墟。”[1]本文拟对清谈的原因、主体、内容和影响作…  相似文献   

2.
“万岁”一词词义在汉语中有一个演变过程:西周春秋时期,只有“万寿”、“眉寿无疆”、“万年无疆”之类的词语,并未出现“万岁”一词;战国至汉武帝之间,“万岁”有两种意思,一是表示庆贺、欢呼,二是死的讳称;从汉武帝开始,“万岁”才成为至高无上的皇帝的代称。  相似文献   

3.
一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又称《上仁宗皇帝万言书》,是王安石在嘉祐三年(公元一○五八年),任提点江东刑狱返京述职时,写给宋仁宗赵祯的上书。但  相似文献   

4.
宋代到了仁宗时期,阶级矛盾尖锐,民族危机严重,政府财政空虚,整个形势,犹如大病缠身,“待时而发”,已经到了“不容怠忽玩惕之时”。正如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所指出的那样:“顾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四方有志之士,(讠思)(讠思)然常恐天下之久不安。”在当时士大夫中要求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就是一次改革的尝试。到了宋神宗时,一方面社会危机更加严重,另一方面神宗也有改革的意图,而王安石又是当时改革中的一位有声望、有魄力、有远见的政治家,于是变法的重任就落在他的身上。  相似文献   

5.
慈禧太后(1835~1908),又称“西太后”、“那拉太后”。这位当年被捧称为“老佛爷”的女性,即使在现代中国也是家喻户晓的人物。1861年,成丰皇帝病死热河,她的儿子载淳继承皇位(即同治皇帝),她被尊为圣母皇太后。次年,同治上徽号称“慈禧太后”。  相似文献   

6.
长寿与短寿     
长寿好呢,还是短寿好?这个问题似乎不言而喻。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考虑长寿的问题了。秦始皇曾派徐市出海去找长生不老药;创立于东汉的道教,其一派就以养生为主,一门心思炼丹服药,以求羽化登仙。在古代,好东西首先得贡献给皇帝,比如“万岁”一词,别的任何人都不能用;王爷也只能称“千岁”。这实在是自欺欺人——不必说万岁,过百岁的有几个?自然规律是人的意愿所能逆转的么?  相似文献   

7.
“宫廷秘方”虽说走俏,只是享用“宫廷秘方”到底是什么滋味,恐怕就连皇帝本人也说不清楚。那么多的史书,正史加上野史,未曾见有也未曾听说有这样的记载。皇帝,在封建王朝,乃天下第一人,最高统治者也。他的生活条件,生存环境,无人可比。按说,在体质上,理当成为“一号种子选手”。可是,又因花天酒地、糜烂无度,偏偏上天不但不保佑他,好像反而找他的茬儿,不大病降临,也小病缠身。于是便靠宫廷秘方救驾。只是,那时科学并不发达,就是御医,对于疾病、对于医药的认识还很有限。何况,御医也难免不糊弄皇帝。更何况,皇帝并非医学、药学专家,也不一定就知道被人糊弄。如此这般,那宫廷秘方便难免都靠得住,里边掺有糟粕也说不定。这大概就是一“秘”。  相似文献   

8.
皇位大拍卖     
朋星 《可乐》2008,(7):70-70
古罗马历史上,曾上演过一出丑剧:高贵尊严的皇位竟然被公开拍卖,有人出高价当上了皇帝。公元193年3月28日上午,200名罗马禁卫军发动兵变,杀害了他们本该保卫的皇帝珀蒂纳克斯,王位出现空缺。当时,罗马帝国皇帝不仅统治着意大利本土,而且统治着东到幼发拉底河、西至泰晤  相似文献   

9.
刀敕和御刀     
南北朝时期,强大的门阀势力时时威胁着皇权,为防门阀对皇位的觊觎,南朝皇帝喜欢用出身寒微的左右恩倖小人,或充耳目,或掌机要,以维护皇帝的至尊和无上权力。 南齐东昏侯萧宝卷在位时,豢养了一批名为“刀敕”的恶徒小人,把朝廷搅了个昏天黑地。《南史》卷77《恩倖·茹法珍传》载:  相似文献   

10.
姜少勇 《社区》2009,(35):43-44
1627年,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17岁受遗命继承皇位。接这个烂摊子的时候.整个大明王朝如同行驶在汪洋中的一条船,通体千疮百孔,形将倾覆。崇祯皇帝每天旰食宵衣.夜以继日地批阅奏章.治理朝政,节俭自律,不近女色。  相似文献   

11.
嘉靖初年的“大礼之争”,表面上是在争“考”争“庙礼”,实质上是皇权与阁权之争。嘉靖由藩王入登大位之时,左右无植根之党,皇权弱于阁权。在母妃蒋氏支持下,他利用干进之臣张璁、桂萼辈排陷阁臣,抑制阁权,从而不仅取得了争“考”、争“庙札”的胜利,而且大大强化了皇权。“大礼之争”影响了嘉靖皇帝的性格形成,改换了明代中叶的政治面貌。  相似文献   

12.
学霸康熙     
田朝晖 《今日南国》2014,(11):31-31
发明微积分的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是不折不扣的康熙粉丝.在他眼里,康熙就像一个备战高考的高三学生:“求知欲强烈到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这位受全国文武百官顶礼膜拜的君主竟可以同传教士一天三四个小时地关在房间,如同师生一般地相处,熟悉精密仪器,共同钻研书籍。”可为何一个皇帝要如此投入地学习西方科学?这恐怕要从一部历法的存废之争说起。  相似文献   

13.
云海 《社区》2014,(20):42-43
“往左,右,右!好,踢得好!”越过雕梁画栋的宫殿,一场激烈的宫廷蹴鞠比赛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传旨下去,赢的赏银50两,输的,黄白涂脸,领鞭201”看球的是皇帝陛下,他不但看得兴致勃勃,连指挥都显得十分投入,颇有几分金牌教练的架势。这样的情形在中国古代的宫廷里或许并不鲜见,但如果这位皇帝名叫赵估,多少会让人觉得讶然。  相似文献   

14.
1699年,意大利世俗画家乔凡尼.杰拉蒂尼随十多名传教士抵达广东,后入值内廷成为宫廷画家,此后近100年时间不断有传教士画家进入宫廷服务,开启了中国清代宫廷西洋风绘画发展的黄金时期。传教士和皇权控制下的宫廷画院结缘是当时特殊历史条件作用的结果,双方隐含其中的目的似乎与艺术本身没有多大关联:传教士需要得到朝廷承认,让自己的传教活动合法化,提升教会在华地位。皇帝对西方数学、地理、历法等成就感兴趣,需要传教士为朝廷贡献这方面才智。由于焦点透视法“合乎数理”,西方美术也被当作技术引进到朝廷绘画中,为皇帝绘制歌功颂德的“战功图”以及帝后大臣肖像。上述二者的结合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带来双方共赢的效果。但作为中西合璧的艺术,表面上风光一时的宫廷洋风画真实的存在状态却相当尴尬。1、传教士影响下宫廷绘画的新局面a,传授西画技法。意大利画家乔凡尼.杰拉蒂尼进入宫廷供职后曾经教中国画家学习西画技法。此阶段西方传教士画家教授给中国宫廷画家的应该以油画技法和透视学内容为主,因为皇帝们不能欣赏原汁原味的油画,而更欣赏绘画中合乎数理的因素。这一传统在康乾盛世时期得以保持,继杰拉蒂尼之后的宫廷洋画师如郎世宁等优秀者都带过中国学生。b,与中国画家...  相似文献   

15.
译文《大元通制》一书,是详细记载在元朝广大国土内法律事务方面各种细则的书。 (193a)“统领释教”,译成藏语是“执掌释迦牟尼之教法,广大国家之上师”。“灌顶国师秦国公”,译成藏语是“为人摩顶授戒根本金刚上师”。“〔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司都元帅府”的官员,是众多佛寺的主掌人。最初,蒙古成吉思汗皇帝取得汉地皇位之后,为镇伏广大国土,将土地分封给他的儿子们。以后的历代皇帝,都对僧俗人口进行检括,丈量地亩。当时在吐蕃乌思藏统计户口的办法有如下述。当蒙古皇帝(妥欢贴睦尔)〔薛禅〕即位后,派遣阿鲁浑萨理,麦  相似文献   

16.
“太平玉玺”真假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福铭同志所作《关于东王杨秀清称“万岁”和“逼封万岁”真相问题考》(《江苏师院学报》1980年第四期),指出“太平玉玺”非太平天国的真玺。但文中所持四点论据,值得商榷。本文拟根据庄文所列的四个方面,试作分析:一、据文献记载,太平天国是有玉玺的。《李秀成自述》谈到:“天王在长沙南门制造玉玺。”又《幼天王自述》说:“登  相似文献   

17.
孔见 《中华魂》2014,(5):54-54
正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是诗人对当时安禄山叛乱铁骑来势凶猛和宫廷歌舞升平、昏庸腐朽的生动写照。令后世唏嘘的是,创造唐王朝强盛时期而又很快转向衰败的,却是同一个皇帝,这就是唐明皇。唐玄宗李隆基,亦称唐明皇。他在残酷的宫廷争斗中胜出,登上了皇位。在他的前期(开元年间),奋发有为,素有大志,不但勤奋治国,而且本人还是音乐家、戏曲家和诗人,可算是封建帝王中的佼佼  相似文献   

18.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是我国北宋时代的一位大政治家、大学者,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在二十岁以前,曾跟随父亲王益宦游过今天的江西、江苏、广东、河南等省许多州县,对官场现状与风土民情有所了解,早具“矫世变俗之志”.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王安石二十二岁登进士第,从这年直到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四十九岁时提升为参知政事(副宰相)以前,他先后担任过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群牧判官、常州知州、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皇帝秘书)等职,在同僚中声誉卓著.仁宗嘉祐四年(1059),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即《万言书》)中提出了一整套革新政治、改革教育、开源理财的主张.熙宁元年(1068),神宗召见他,  相似文献   

19.
提起罗西,所有跟足球有关的人都不陌生,他是响当当的中国“球迷皇帝”。初见罗西,一米八的个头,极富个性的外表,冷峻而执着的脸庞与“球迷皇帝”的称号,让我感觉他有点神秘,有点不能亲近,毕竟,“皇帝”是至高无上的。 当我再一次采访他时,“皇帝”却满面阳光,给了我一个热烈的“球迷式”的拥抱,还连声地抱怨刚刚吃一串冰糖葫芦,嗑坏了一颗牙齿。此时的罗西,毫不掩饰他脸上特有的喜怒哀乐。几个小时下来,我们已经混得溜熟。  相似文献   

20.
有人说,《明夷待访录》是“一部怪书”(见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这里所谓的“怪,”大约是指它发出了在那个时代看来可怪可骇的议论。封建社会历来奉皇帝为“天之子”,为“万民之主”,臣民在其面前必须三跪九叩,山呼万岁,万岁,万万岁,一个人身受君罚,还要咏之曰:“臣罪当诛兮!天王圣明。”然而,黄宗羲在这部书里却痛诋君王为“天下之大害”,控诉君王“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明夷待访录·原君》,以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