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艳峰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23(3):42-43
《诗经》中,在描写事物的状态或比拟声音的时候,常用一个单音节实词在前面或后面加上一个无实在意义的虚词构成相当于双音节词的结构,我们将之称为重言变格。判断重言变格取决于这种结构中的两个单音节词。一般说来,其中无实在意义的单音词有“有、斯、思、彼、其”等,而另外一个有实在意义的单音节词必须是形容词,且这个单音节形容词要与重言的特点相符,不能直接表示事物性质或状态。共有“△其”式、“其△”式、“有△”式等9种形式。 相似文献
2.
程维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28(3):55-59
《史记》中有许多由两个同意虚词构成的"重言虚词",这些虚词其中有些是从前代流传下来的,司马迁对它们进行了改造,有些则是司马迁自己的创造。《史记》中使用这些"重言虚词",很多是由于文学性的需要,也有很多是源自文章音乐性的需求。司马迁对"重言虚词"的广泛使用,在虚词的发展史上有开拓意义。 相似文献
3.
《诗经》学的神圣化与元代《诗经》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由南宋至元的一二百年间,我国的《诗经》学发展经历了一段十分特殊的历史道路。由于理学家的介入,南宋开始,出现了对《诗经》及其研究的神圣化,并以直接、间接承继集理学之大成的朱熹诗学为荣耀。有元一代紧承宋后,自然也就形成朱熹一家之学独擅的局面。元代诗学唯宗朱传,少见异说,严重流于封闭化和狭隘化,极大地束缚了元代学者的创造性和开拓精神,最终导致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少有创新,实在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4.
试论司马迁的《诗经》观-兼及《史记》与《诗经》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史学与文学两个角考察,《史记》中充分地体现了司马迁的《诗经》观,《史记》与《诗经》两者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史学角度看,《史记》不少处借鉴利用了《诗经》,从文学角度看,《史记》又评论探究了《诗经》的诸多问题,作为中国文化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两部典籍,探求《史记》与《诗经》之间的关系,意义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毛诗·魏风》《唐风》诸篇的诗旨和安大简自身的特点,认为安大简《侯》《魏》两部分内并无“误置”现象。又从战国初期的历史背景出发,并结合诗旨、春秋战国时期的“用诗”特点,赞成安大简《魏》之所以抄写《毛诗·唐风》中的诗篇,当与战国时期魏国国力强盛、占有晋国故地相关。由于抄写《唐风》诗篇的部分被称为“魏”,因此,抄写《魏风》的部分就不能再称为“魏”,必须改题。从《毛诗》诸国风的命名逻辑看,“侯”极可能是地名。不过,若考虑到安大简的特点,“侯”为爵位也未尝不可。从安大简《侯》《魏》的特殊安排看,它无疑是一个改编本,其底本与《毛诗》应该非常接近。 相似文献
6.
7.
作为中国近代文学、美学史上开风气之先的人物,梁启超在多个学科和领域都有开拓,《诗经》研究也不例外,这具体表现在:第一,提出《诗经》的读法问题,对《诗经》作文学、历史、应用的多重解读;第二,以《诗经》为范例,探讨中国古代诗歌情感表现方法;第三,从时代、心理、审美趣味的变迁出发,探讨《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另外,梁启超的《诗经》考证,由于注重材料搜集和归纳方法的运用,也取得一些值得重视的成果。 相似文献
8.
9.
尽管《诗经》并非专门的审美理论文本,它所包含的审美观念却大有可观。它们数量众多,涉及到广泛的审美领域:既有一般性观念,也有特殊性观念;有男女,有物我,有内外;有兼言,有专称,似足以形成一小小的审美评判系统,足可显示先秦中华早期审美意识之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0.
佟涤非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6)
《诗经》复合词构词方式浅析佟涤非摘要现代汉语复合词和《诗经》复合词之间,有着明显的继承关系。《诗经》中的构词方式,被现代汉语全部继承下来。《诗经》中能产的构词方式,如联合式、偏正式,在现代汉语中仍然是能产的。《诗经》中非能产的构词方式,如动宾式,在现... 相似文献
11.
《诗经》中的生殖崇拜密码读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诗经》中有不少诗篇里潜藏着生殖崇拜的密码,在自然与文化的联系中有其特定的隐喻系统。它们以花鸟虫鱼等动植物作为生殖崇拜物,象征着过古先民对生殖繁衍能力的崇拜,表现出远古先民对人口再生产问题的关切。 相似文献
12.
《黄氏日抄》为黄震读书随笔札记,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其中《读毛诗》一卷,持说平易折衷,力求简洁,集中反映了黄氏博采众说,断以己意,融会贯通,反复发明,务求其是,以及重视训诂等治《诗》特点,也反映了朱子后学治《诗》的特点,极具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诗经》成语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源于《诗经》的成语及其演变进行研究,考察其演变过程。认为社会发展、作家的主观性、讹变、词义的变化是导致《诗经》成语在形式和意义两方面发生演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诗经》名称英译为The Song Book或The Book of Songs不符合《诗经》的实际情况。又因为"经"与"集"构成矛盾,英译为The Poem Scripture或The Scripture of Poems不可取。英译为The Poems和The Mao Poem Book或The Mao Book of Poems也不可取。《诗经》名称应该英译为The Poem Book或The Book of Poems。 相似文献
15.
先秦文学中存在着两个《诗经》文本 ,一个是被“误读”了的文献学文本 ,另一个是被“遮蔽”了的文学艺术性文本。因而 ,在此基础上所萌芽、发展起来的先秦诗学 ,实际有两条相应的线索可供使用与承继 ,即《诗经》文献学研究与《诗经》本体论研究。但无论是“五四”以后的学者 ,还是“新时期”以来的研究者 ,大都是把研究基点建立在《诗经》文献学基础上 ,或者说是把对《诗经》“赋诗断章 ,余取所求”的“误读”现象 ,当成了唯一合法研究的逻辑起点。同时却简单化、庸俗化了孔子那条强调文学性《诗经》的重要研究途径 ,从而导致了本真面目的《诗经》与研究框架中的《诗经》、真实的诗学原型与学术框架中的理论阐述相悖离的历史现状 相似文献
16.
研究《诗经》中贵族的婚姻形态,是我们了解周代上层婚姻状况的重要手段,也有助于我们了解由此产生的文化特征及意义。蚕婚制在《诗经》时代只是一种残余式婚姻形态,已不被当时社会所接受。媵婚制是一种正在消亡的婚姻形态。聘婚制是《诗经》时代主流的婚姻方式,并且来得比以前更加严格和规范。 相似文献
17.
新文化运动实现了《诗经》研究由经学研究到文学研究的转型,高亨先生的《诗经》研究能够摆脱经学的桎梏,探求诗篇的本义,对许多诗篇作出了更为合理的新解释;对《诗经》基本问题的看法,代表了当时最高水平,部分与当今考古发现相印证。高亨先生又将唯物史观纳入到《诗经》研究中来,提高了《诗经》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旧的治学方法和新的方法论相结合,使高亨先生的《诗经》研究取得了新的突破,但也造成了某些偏颇,高亨先生的《诗经》研究对于当今多元化的《诗经》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姜志刚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8(2):76-79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们研究古代民俗的最可靠的原始性文献之一。通过对《诗经》的服饰民俗研究,可以了解古人们的生活习俗,透视人们的审美观念。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了这部重要的历史文献。 相似文献
19.
魏源在《诗经》上以今文经学的三家《诗》为宗,但是,在孔子与《诗经》的关系上,却只承认孔子有正乐之功,而无删诗之事。他从诗与乐的关系入手,论证了孔子对《诗经》的贡献,并驳斥了历史上的孔子删诗说。但魏源并未贬低《诗》的作用,在他看来经过孔子正乐,《诗经》才能够成为经学典籍,孔子正乐与作《春秋》具有同一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关于《诗经·商颂》的创作年代,虽然早在两千年前就有争论,但是直到今天这一争论仍在继续,并没有取得一致的见解。尽管主张"商诗说"的学者日占上风,但是并未取得决定性胜利。从春秋时期人们对于《商颂》的赋诗引诗情况来看,《商颂》应为商人所作,否则,《商颂》何以在春秋时期那么受人重视就很难解释。从《商颂》的性质和语言形式来看,《商颂》应创作于商代中晚期。在今文诗三家中,我们只能找到鲁韩二家主张《商颂》为正考父所作的证据,而找不到齐诗学者也主此论的证据;今文诗家不仅在《商颂》是否为正考父所作的看法上不统一,而且在《商颂》究竟是"商诗"还是"宋诗"的看法上也不统一,这些分歧也为"商诗说"提供了反面证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