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德格尔深切地关注人类的生存状况 ,对现代技术世界进行了深刻批判。而要充分理解现代技术世界的非真理本质 ,就必须把握海氏对西方思想的形而上学历史的批判路向 ,追索其内在理路 ,由此寻找存在之真理的真理性开端。  相似文献   

2.
形而上学看似是远离人世间的高深莫测的学问,实际上它恰恰是以人为内在意蕴的它在人的基础上确立并以人为核心与归宿.亚里士多德、康德、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正是从不同方面展现、深化了形而上学的此种意蕴,并为形而上学在现代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克服形而上学,开启出存在一思想的非形而上学之思,是海德格尔哲学的一大主题.海德格尔认为,在存在历史的舞台上,各种不同形态的形而上学的交替出现,共同演绎了形而上学蜕变的轨迹;他主张,思想的道路要实施"返回的步伐",回到早期希腊思想的源头,回到思想的第一个开端那里去思存在之原始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海德格尔在其一生的哲学生涯中 ,都在试图为形而上学找到一个更加坚实的基础 ,为此 ,他重新提出并进一步界说了“存在问题”。从中我们认识到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为我们所理解或研究的形而上学并不就是本来意义上的形而上学 ,而充其量只是科学 ;而对于任何一门科学来说 ,事实上都要自觉或不自觉地承诺一个前提 ,这个前提即是“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海德格尔那里,“克服形而上学”并不是要摧毁形而上学,其根本动机乃是要通过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努力寻求一种解说存在意义的新境域,从而得以在新的地基上重新经验形而上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从"究竟为什么存在者存在而无反倒不在"这一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出发,海德格尔将对形而上学本质的切问归之为追问存在(无)的问题.作为虚无的存在通过对存在者整体的超越,其本质特征体现为一种先验的境域.这种先验性特征要求我们放弃传统形而上学"是什么"的发问,重新寻找到一条崭露"存在本身"的本己的现象学之"如何是"的发问方式,从而在存在本身的澄明中去呈现形而上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思想分期问题是国际哲学界一个聚讼纷纭的重要课题.着眼于海德格尔与形而上学的关系,可以合理地将其思想演进重新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现象学的十年阶段(1917-1927)、形而上学的十年阶段(1927-1937)、克服形而上学阶段(1937-1976).这种不同于传统主流观点的划分策略,不仅能够更加凸显海德格尔与西方思想传统尤其是形而上学之间的互动,而且也有助于更为清晰地展现海德格尔思想的具体走向乃至其自我反省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海氏通过“比现实性更高的是可能性”[1](P45)的大胆论断,确立可能性思维方式的优先地位,以恢复被传统形而上学遗忘的本真存在的思考,不仅实现了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建设性批判,而且始终保有对其建立的新形而上学的自我批判与拯救。但由于海氏仍局限于哲学领域本身的反思,即出发点仍然是哲学,因而归根到底,不过是要求用另一种思维方式来解释现存的东西,就是说,通过另外的解释来承认现存的东西。  相似文献   

9.
海德格尔的思想是对现代人类本质及其未来的深切思考。现代人拥有现代性意识,现代性意识起源于形而上学。现代性意识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现代性的集中表达。人类在现代性的驱迫下已经实现了完全的技术化。技术造福于人类,但又使人类脱离生存之本质,并将人类的大地性全部铲除,真正消灭了人类赖以维系的根基。因此,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思,可以说是对克服形而上学的思考,这是对现代性意识的真正的超越。  相似文献   

10.
在《形而上学导论》中,海德格尔所追问的核心问题是:究竞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反倒不在?该问题所询问的辟头就是在者整体。欲询问在者整体,就必须超逾在者之整体。在以逻辑为最高法庭的传统思维中,在者整体是无法超逾的,询问本身及其问之所得就是在者。因而欲直接询问在者整体必须引入无,以破逻辑之蔽障,使在理智中所固化的在者整体晃动起来,从而问出在者之外去,并且找到消解以忘在为根由的虚无主义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后期思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跟"存在者整体与人的关系"这条主线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而通过海德格尔对尼采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出,正是西方现代思想所面临的虚无主义的历史危机让存在者整体和人的关系凸显了出来。也正是基于对两者关系的思考开启了海德格尔后期存在之思。他认为,人的本质应该由存在来规定,人不是存在的主人,而是存在的看护者。  相似文献   

12.
张洪江 《理论界》2003,(6):78-79
“形而上学”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说它古老是因为它产生于二千多年前的古希腊,说它常新是因为二千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然在关注它、探讨它、研究它。“形而上学”二千多年来的发展之路是充满荆棘的,时至今日它遭受了更大的挑战,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一些流派要“拒斥”它,“终结”它,“消解”它,似乎形而上学在今天已没有  相似文献   

13.
任倩 《社会科学家》2006,(Z1):11-12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理论大厦,是在对众多先辈的理论进行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建立的.在其所著的《形而上学》一书里,始终贯穿着亚里士多德本人对先辈理论的独到见解.而在第一卷的第九章、第十三卷、第十四卷,亚里士多德花了很大的篇幅对柏拉图的理念论作了十分详尽的批判,从中可见,柏拉图理念论对亚里士多德的影响之深远.本文将就这几个篇章简要地分析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理念论是如何进行批判的.  相似文献   

14.
黄茂文 《阴山学刊》2006,19(4):82-86
艺术问题是和人与宇宙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紧密相关的。在西方传统的理性观念中,它预设着“理念”和“主体”等认知范畴,因此形成了在本质上以现代人本主义为基础的现代审美艺术观。海德格尔一反这种理论传统,力图在人与宇宙之间重建一个非人本主义为中心的意义空间,因此提出了一种天、地、人、神共在的艺术观,这种艺术观在质疑现代主体性观念的同时,使人们以一种新的眼光来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生存关系,对于深思现代人的生存状况来说具有深远的启发性。  相似文献   

15.
西方哲学在黑格尔哲学之后遭受势头凶猛的后现代主义挑战,传统形而上学的合法性不断受到质疑、批驳并似乎被逐渐边缘化。本文溯源西方形而上学的历史嬗变,分析形而上学在西方产生、发展的内在机理,探讨西方形而上学与后现代哲学的彼此对立及相互关联,从而揭示出形而上学的哲学复兴是一种历史和理性的必然,依然彰显着对人的终极关怀,新的科学的形而上学不仅可能而且必须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6.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他的代表作<存在与时间>出版以后,尤其是1930年以后,他的文风和语言表达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思索重点也有了一定变化.本文认为海德格尔后期的哲学思想(以1930年为界)与前期相比并没有发生剧烈的"转向",准确地说是对前期思想的拓展与升华,"此在"、"存在"、"存在者"始终是海德格尔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存在"与"存在者"的差异问题也始终是海德格尔坚持的哲学的最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7.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他的代表作《存在与时间》出版以后,尤其是1930年以后,他的文风和语言表达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思索重点也有了一定变化。本文认为海德格尔后期的哲学思想(以1930年为界)与前期相比并没有发生剧烈的“转向”,准确地说是对前期思想的拓展与升华,“此在”、“存在”、“存在者”始终是海德格尔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存在”与“存在者”的差异问题也始终是海德格尔坚持的哲学的最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8.
指出逻辑主义、工具主义语言观的不足之处,提出一种非形而上学的语言观,是海德格尔语言思想的重中之重。在他看来,非形而上学的语言理解和逻各斯的原初含义息息相关。形而上学的语言观把语言当作固定的对象物和符号系统,是人类语法逻辑的展现。但在海德格尔看来,语言不是逻辑和理性的系统,而是古希腊“逻辑”(Logos)意义上的“聚集”和显现,是非形而上学的、主客一体的原初“发声”。  相似文献   

19.
因文化传统和语言的不同,中国学者在研究西方哲学时常为一些问题所困扰,如对某些基本范畴的理解、翻译、及由此涉及的思想方式的把握等。其中,关于形而上学的核心范畴“Bing”的理解及其中文译名的取舍引发了研究者的激烈争论,并由此引起学界对西方形而上学问题的关注和讨论。  相似文献   

20.
在海德格尔看来,形而上学对存在的遮蔽,造成了现代人的无根状况。人的本质取决于他与存在的关系,存在是“天、地、人、神之四重整体的统一体”,唯思才与存在相契合,思让存在达于语言,与存在相契合的语言是本真形态的诗之道说。作为一种道说,诗让我们采取“对物的泰然任之”和“对神秘的虚怀敞开”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唯如此,人才能栖居在大地上,这就是海德格尔思想的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