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则徐在数十年的宦海浮沉中,能冲破封建官场妒贤嫉能的陋规恶习,善于育才、爱才和用才,形成了他独具一格的人才观。对人才标准问题,林则徐早在嘉庆二十四年入仕后不久奉命典试云南乡试时,就比较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人才应是:“大抵皆志于  相似文献   

2.
治国安邦,重在用人;继往开来,非才莫属。所以重视人才,乃匡时济世的要途;珍惜人才,实远见卓识的标志。正是这个缘故,在我国历史上,许多杰出的政治家,有抱负的改革者,以及胸怀济世的志士仁人,无不十分重视人才,对有真才实学者,关爱备至,必欲总揽英才而用之。而在我国的古典诗歌中,亦有许多关于爱惜人才方面的作品,现辑录几首,以共同鉴赏。首先说曹操。他是古代爱才用才的一个典范。他之所以能够击败群雄,统一北方,与他敢于打破家世门第的传统偏见,强调“唯才是举”,汇集了许多文武贤才是分不开的。他的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同志在设计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过程中,以其政治家的远见卓识,提出了一整套关于重才、爱才、识才、选才、用才和育才的人才建设思想.他这一极其宝贵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毛泽东人才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是邓  相似文献   

4.
<正> 在四化建设中,为什么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浓厚的尊才空气?尊才之风首先应从哪里兴起?怎样形成尊才的道德风尚?学习和探索这些问题,对于从事人才管理工作的干部尤其是领导者来说,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就此略加阐述,以期共同讨论。尊重人才——首先要从人才管理者做起人才管理者,或称领导者,人事组织者,总起来可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一部分是具体从事人事、组织工作的干部。这是一支庞大的队伍。识才、选才、育才、用才是他们的基本职能。他们应该是站在我国四化建设前沿的人才勘探队、人才智囊团、人  相似文献   

5.
关于完善人才评价选拔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才资源开发战略中,人才评价与选拔是关键环节,是人才成长的驱动力。建立政府宏观指导下的公正、公开、公平的评价与选拔机制,是新时期人事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做好这项工作将有利于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有利于全社会形成一种重才、爱才、惜才、用才的人才氛围。  相似文献   

6.
张成 《河南社会科学》2002,10(3):99-100
面对加入WTO后人才严重流失的现实,为了保护现有人才和吸引外部人才,关键的问题是能否营造一个社会环境,真正地做到慧眼识才,真心地用才、爱才,用事业、感情、待遇留住人才。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同志指出:“领导者的责任,归纳起来,主要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邓小平同志告诫说:“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是领导者是否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细细领会这些教导寓意深刻。用人是一门大  相似文献   

8.
任松华 《理论界》2005,(6):39-39
用人的艺术是领导科学中一门永远值得研究的课题和学问。实践证明,拥有资源优势,资本优势,未必就拥有发展优势,而人才是真正的战略资源,拥有人才,才拥有真正的优势。要成为一名卓越的领导者就必须要具备较强的求才、知才、育才的能力,这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一、领导者要善于用全面的观点去识别人才有多种多样,不同的领导者对人才的认识也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必须要遵循的,那就是识才必须要公心为上,即要坚持德才兼备,又不能求全责备。一是要坚持在实践中识人,“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成功的领导者要学会在实际工作中观察人才,认别人…  相似文献   

9.
试论邓小平人才战略的思想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邓小平新时期人才战略的思想特色1.爱才破除"左"的思想,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2.选才破除论资排辈思想,树立德才兼备,注重政绩的观念;3用才破除求全责备思想,树立能者居位,重在使用的观念;4.育才破除忽视教育思想,树立优先发展教育,开发人才资源的观念.  相似文献   

10.
刘劭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哲学家、思想家,他留传下来的《人物志》3卷11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地阐述人才思想的专著。在这部著作中,刘劭详细分析了才与性的关系,人才成长的内外因素,指出了个性对于成才的意义,侧重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了人才的发现、鉴别、培养、选拔和使用。本文就他的这些思想特别是其中的人才心理学思想作一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对魏延悲剧的分析中得到几点重要启示:大凡开国之君都能广纳人才,并能量才使用、知人善任;正确对待有性格缺陷的人才,是衡量领导者智慧和水平的重要标尺;良好的管理团队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组合,单一的人才聚合难以发挥最佳效能.  相似文献   

12.
慧眼识才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功,而这一基本功具体体现在识才、用才、爱才、聚才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人才的管理是一切有组织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为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各个方面,都需要使用能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各级各类人才。建国以来的几十年中,在相当一部分领导者之中,缺乏从人才管理上找效益的意识。基于这种状况,邓小平同志特别重视人才管理问题,这成为他经常论述的  相似文献   

14.
他是博学的智者,他是治学的严师;他是惜才、爱才的伯乐;他是善修身、淡名利的楷模……他,就是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教育与研究事业的奠基者之一,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的主要创始人、首任院长佟冬同志。2005年是佟冬同志诞辰100周年,为了纪念和缅怀佟冬同志,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和吉林大学联合举办了佟冬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吉林省领导和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中国社科院代表及社会各界代表300多人参加了大会。佟冬同志是一位忠诚的无产阶级战士,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科学事业优秀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曾担任东北人民大学(现…  相似文献   

15.
范仲淹是庆历新政人士的政治领袖 ,欧阳修是他们的文学旗手。新政骨干多为北宋古文运动的中坚 ,有十分可观的创作业绩。晏殊识才爱才 ,发现范、欧等人才 ,把他们推上政治舞台。新政人士有相同或相似的文学观 ,在庆历时推动了散文的发展。庆历的科举与教育的改革 ,为嘉间人才与文才的辈出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也谈嫉妒     
某些领导者为了保住自己的掌权地位,嫉妒才能超过自己的人,压抑,排斥,以至迫害有才者的现象,在我国解放后三十年的岁月中,时常出现。在十年浩劫中,情况就更为严重。可是,以前人们对此总是避而不谈。“嫉妒”二字,很少见诸我们的报刊杂志,更不要说被当作一个人才学专题来研究了。“四化”呼吁人才,人才学又把这问题尖锐地提到了社会之前。《人民日报》在题为《有真才实学才能建设四化》的社论中写道:“要做一个爱护人才的领导者,切不要做嫉妒人才、败坏人才的领导者”。看来,此问题确乎是必须而且可以谈一淡了。  相似文献   

17.
人才问题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至关重要的问题,邓小平同志对此倾心关注。1985年3月7日,他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以坦诚的态度强调说:“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并告诫各级领导:“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是领导者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这同毛泽东同志对知识分子的一贯立场是完全一致的。毛泽东同志早在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我国的艰巨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尽可能多的知识分子为它服务。”也是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同志…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强调指出:"要抓紧做好培养、吸引和用好各方面人才的工作.进一步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风气.领导干部要有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爱才的感情、聚才的方法,知人善任,广纳群贤."这些论断为我们做好人才这篇大文章指明了方向.信息中心主要担负着全厂信息网络技术的开发管理与应用工作,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信息网络技术人才已是企业众多人才中的一个"亮点".如何充分调动好、发挥好这部分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之健康成长,是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结合信息中心工作的实际,谈几点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19.
人才人事问题,既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一定历史时期全新的课题。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把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作为衡量领导者成熟与否的主要标志之一的要求,应当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警醒。从这个意义上讲,深入学习和掌握邓小平人才人事理论,是摆在全体人事干部特别是全体领导者面前一项重要而长期的任务。我们必须紧紧围绕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形成和发展,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基本框架和主要特征。为此,本文拟就上述方面略作初步探讨。一、邓小平人才人事理论的精神实质作为毛泽…  相似文献   

20.
爱的结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爱的本质何谓爱?至少从古希腊时代起,就是哲学家们感兴趣和一直研究的一个问题。柏拉图认为,“只有拥有高尚目标的爱才是崇高的,值得赞美的”;主张女性要从男性的英勇、聪慧中寻找快慰;男性要从女性的热情和温柔中获得欢乐;这样,爱才会是一种伟大的精神①。17世纪的笛卡尔、莱布尼茨、巴斯卡等也都对爱作了理性的解释。巴斯卡把神明点燃的理智之火看得至高无上。他说,人被创造出来就是为了思考的,“只有伟大、清晰的理智才会爱,才会懂得自己在爱。爱是从理智出发,并靠理智来维持的。爱是集中思想于一定的对象。”②因此,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