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从美中两国的双方利益出发,指出由于把最惠国待遇和人权问题纠缠在一起,美国政府使自己陷入了巨大的两难困境之中。文章论述应如何通过正确的途径去同时达成促进对华贸易和改善中国的人权现状这两个目标,并提出如何保证美国在对华政策上包括外交和贸易在内的整体利益的方案。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中美台关系一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坚持只有一个中国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也是中美建交的前提.而美国由于自身战略的需要对于中国的统一始终持抵制态度,从而导致了中美以及美台关系的不稳定性.本文将着重分析中美建交以来的中美和美台关系,并对其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3.
赵月峰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2001,18(4):23-26
21世纪已经开始 ,世界各大国都在纷纷调整对外战略。中美中日关系发展如何 ,不仅对东北亚、而且对整个世界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分析中美、中日关系中 ,展望了新世纪中美中日关系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GATT/WTO集中谈判模式的形成不仅是历史偶然或者制度内生的结果,而且更是国家出于自利目的理性选择的结果。本文从最惠国待遇原则(MFN)的视角,利用简化的三国关税谈判模型,对集中谈判模式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以最惠国待遇原则作为出发点,一国在政治现实主义的假设下,集中谈判所实现的合作收益分配要扰于序列谈判,为此,集中谈判模式从本质上是一国利益驱动下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中美经贸关系中的不对称性:基于数据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国友 《国外社会科学情况》2007,(3):33-39
中美经贸关系在两国关系的顺利开展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同时也必须正视中美经贸相互依赖中的不时称性问题。通过对双边贸易、贸易结构、投资关系以及国债购买等四方面的数据分析,本文认为美国拥有中关经济相互依赖的不对称权力。与此同时,美国对中国的依赖也在不断增加。因此,中国正确的战略选择不是由于惧怕目前中美相互依赖中的劣势而限制对美贸易,而是要不断加强与美国的经贸往来以争取未来的相对平衡位置。 相似文献
6.
1927年秋,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长伍朝枢派遣政务司长李锦纶作为政府代表使美。李氏在“非正式”的名义之下与美国国务院官员频繁会谈,实际开启了国民党与美国政府在华盛顿的官方接触,并推动了一项包括中国南北政府和美国三方共同参与的努力,试图组成一个南北联合的中国代表团与美国谈判条约修订。这一努力虽然为时不长也未获成功,但仍揭示出当年中国政治、外交和中美关系一些微妙的面相,并标志着美国对华关系的关注重心在北伐取得全面军事胜利之前已出现由北向南的转移。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民的朋友,美国著名作家埃德加·斯诺,早在一九二八年来到中国,在中国居住了十三年。斯诺在中国革命艰苦的年代里,冲破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层层封锁,一九三六年访问了陕北革命根据地,是第一个访问“红区”的外国记者。访问结束后,斯诺写了《西行漫记》一书,热情洋溢地向美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介绍了在毛主席领导下的中国革命。斯诺同情我国革命,对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怀着崇高的感情,曾为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黄智虎 《国外社会科学情况》2013,(3)
1882年美国《排华法案》是中关关系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但已有的研究多将其归于美国内政.本文从中美外交关系进行梳理,认为《排华法案》与历史上中美关系的特殊性有着密切的联系,起因于清政府闭关自守及对海外移民的禁止与忽视,形成于中关间实力拉开差距及中国对美外交的弱势,固定于清政府的软弱应对及美国没有付出相应代价;而从其废除来说,与中国人的不断觉醒、中国国际地位上升以及政府官员尤其是外交人员的努力存在密切关系.由此可见,中关外交关系是《排华法案》兴废的一个重要变量.认识到这一点,对海外利益迅速增加的中国来说是十分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人权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中美关系的重要视野,并逐渐成为困扰中美关系、导致中美冲突的重要根源之一。中关两国在人权概念及内涵、人权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以及人权与主权等问题上存在着明显、深刻的分歧,这些分歧根源于中关两国各具特色的人权观。解析中美人权;中突的深层底蕴,实现相互理解和借鉴,对于推动中美关系的稳定和发展、加快我国人权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中美两国领导人达成的战略共识。它力图打破历史上"国强必霸"和对抗冲突的定式,探索世界大国和谐共处的新路径。在中美建交35年的历史中,中美关系曾有过"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建设性合作关系"等不同定位,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则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新思维和新模式。亚太地区是中美国家利益高度汇聚、交往最密切的地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将有助于加强中美战略互信,共同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促进亚太地区的发展与繁荣,实现中美两个大国的合作共赢。 相似文献
11.
彭俊芳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
Hoey的语义单位关系理论及其三种基本的语篇模式,对篇章教学具有很现实的指导意义。在语言教学(特别是语篇教学)过程中,语篇模式分析对理解语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学生理解整个语篇的框架。语篇模式是从篇章的形式和内容结构入手对篇章进行分类的又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中俄伊犁谈判时期,张之洞的改约态度,经历了弃伊犁以废崇约、诛崇厚而认崇约、收回伊犁全境及界商并重四次重要变化,其目标是以清王朝的利益为权衡,国家主权意识其时并不占主导乃至主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认为 ,1 972年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访问中国 ,打开中美两国关系大门 ,这是美国对外战略实施重大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 1 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并宣布同台湾断交 ,废除美台条约 ,撤出美驻台军队。中美关系正常化对当代国际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虽然建交后两国关系经常出现波折 ,但每到紧要关头 ,两国领导人都能从大局出发 ,维护中美关系发展。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 ,中美两国保持战略协作关系 ,对推动世界和地区和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科学与技术显然不是一回事,但是在习惯上,人们常常科学技术并称,甚至于简单地以“科技”一词呼之,似乎这两者已经合二为一了。追本溯源,科学与技术各自的传统大相径庭,在历史上绝大部分时间里,科学与技术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微乎其微。从之前彼此独立发展到今天两者紧密结合,中间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近十余年来,中国现代口述史得到了迅速发展,取得了十分可观的研究成果,一些著名史学家高度肯定口述史的价值,一些口述史学者热议"口述与文献谁能还原历史",一些著名文化史学者预言口述史将会引起史学领域的革命。的确,大量的口述史成果为当代中国文化增添了许多丰富多彩的内容,也对中国当代学术史研究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即为中国当代学术史研究提供了大量生动的资料,为中国当代学术史研究提供了纵深研究、细致描述的途径,并有助于中国当代学术史研究和书写范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16.
17.
历史与现实、过去与现在 ,本质上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 :对现实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 ,而对现实的无知也必定会使对历史的理解失却可能。而在这种平衡之中 ,“现实”或“现在”事实上还处在某种更积极更主动更活跃的地位上。学术史上的许多事实证明 ,在复杂曲折的历史认识过程中 ,“现实”不仅不是一种有害的因素 ,相反 ,具有现实情怀和某种社会责任感还能成为推动史家探知历史真相的一种巨大动力。然而在 90年代以来的史学界 ,“现实”却成为不少人躲避惟恐不及的“瘟疫” ,遁入象牙塔可能已形成为某种共识 ,学院的围墙甚至早已构成不少人精神生活的边界。与社会的这种隔离和疏远已经对学术造成了伤害。这种现象的发生当然有着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 ,其中 ,认识上的原因尤不容忽视。我们所组织的这组笔谈 ,就以检讨 90年代以来“历史”疏远“现实”这一现象得以发生的主观因素为主。相信这里的检讨和澄清对矫正当前史学的走向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民族复兴也是一种考察、解读中国近代历史的历史观,而所谓民族复兴史上的历史飞跃,系指民族复兴道路上取得的历史性的、阶段性的巨大进步,是符合整个民族共识的巨大进步。由此,本文认为,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复兴史上的历史飞跃,应该是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和改革开放。本文详细分析了上述三大事件对中华民族复兴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就中国古代经济史中的土地占有关系的非制度化、市场的财政性质以及历代改革之类型这三个问题,作了历史的和理论上的分析和评价。本文认为,在中国古代,(1)土地占有关系的非制度化,从根本上反映了中国古代土地国有制的非制度化;(2)国家的经济政策,根本是以财政为中心的,而市场则被国家作为其组织财政的工具;(3)中国历代改革之类型——征农型、征商型,农商并征型——实由以上两点及其相关问题所决定。 相似文献
20.
历史的三种时间量度与三种理解范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研究应在自然时间量度、社会时间量度和心灵时间量度中针对历史事实、历史规律、历史意义建立实证、理论和解释这三种基本的理解范式,在多种学科界面的有序而多层的研究基础上,实现历史研究的真实性、客观性、价值性,达成对历史科学、有效、合理和完整理解的研究目的,从而使历史在当下文化语境中得以真实地复现并昭示全部历史的文化价值,促成历史研究对现实主体未来的人文关怀和超越设计,有效探寻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由之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