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求是学刊》2017,(5):128-135
传统诗学命题"诗穷而后工"说在清代获得了新的发展。在文体上,由于清代词学尊体和通俗文学繁荣,文体地位较低者多被比附于"诗","穷而后工"说由诗而统摄到词、戏曲、小说甚至外国文学作品,成为涵盖众多文体具有普遍意义的文论命题;在性别视角上,由于清代女性文学的兴盛,基于女性创作特点而提炼出的"诗福"说问世,这是与"诗穷而后工"相对立的一个命题。"诗穷而后工"说在清代实现了理论的越界与拓展。  相似文献   

2.
姚文放 《求是学刊》2013,(3):107-108
●主持人话语:关于"什么是文学经典"的问题,自从19世纪英国两位著名诗人、批评家马修.阿诺德和T.S.艾略特作出定义以后,似乎已成定论,前者认为文学经典就是"最好的东西",而后者则用"成熟性"、"广涵性"、"普遍性"等特性来界定文学经典。他们都是依据文学本身的特质来确认文学经典,而未曾考虑过还能有别的衡量标准。这一格局到20世纪70年代却被彻底打破了,随着文化研究的兴起,人们开始发现,在谁能入典、谁不能入典的问题上体现着  相似文献   

3.
一切人类活动的过程最终都要归结为历史,一切时兴的文学现象也终将成为文学史爬梳的化石。故尔一个专攻文学的学者,如果只满足于信手拈来、随意挥洒的时评,而不在文学史的治理上有一番作为,那么,终会为文学本身所嘲弄,拜领根底浅薄的恶谥,无法深入文学根本的堂奥。这其实也正说明了治史的艰难。或许主要是客观因素的怍用,较之搞本国文学研究,搞外国文学研究其着重点从“时”向“史”的倾斜远要严重得多。及时的第一手材料的获得,原就不是外国文学研究者之所长。外国文学研究的难搞也就自不待言。正因如此,当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作为“面向世界丛书”之一的《战后日本文学》  相似文献   

4.
“发展”范畴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人们研讨20世纪社会问题所使用的特有概念。“发展”的这一独特视野,表明了它的鲜明的人文性。沿着这一思路,笔者认为,研究发展问题,必须跳出传统的经典进化论的思维范式,在把握20世纪社会文化发展背景的前提下,去具体厘定我们所使用的范畴、方法和命题的价值内涵,以增强问题研究的可操作性和社会进步意义。众所周知,依经典进化论的发展观来看,社会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必然过程,这种发展观有两个最为明显的特征:其一是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认为人类社  相似文献   

5.
当前人们越来越多地谈论着青年亚文化的问题,这是因为主要由青年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亚文化,为社会生活所带来的各种新信息波及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而引起了人们普遍的关注。1 一个社会是由组成这个社会所特有的制度、经济、历史文化,民族心理和生活方式而形成的总的文化体系。其中尽管存在各种地域、种族和语言等方面的差别,但基本方向上则是同社会的主导文化相一致的,但是社会又是由这些不同的文化单元(阶层、职业、社区、年龄等)构成的多层次、多侧面的复合体。这就使不同条件下的人  相似文献   

6.
1987年8月20日至22日,日本文化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主办,有来自全国十几个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及在京有关部委、友好团体、学会和新闻出版单位的60余位专家、学者和青年研究人员出席。日本研究所所长何方致开幕词,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赵复三、对外友协林林等出席了会议,并作了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所研究员、日本史学会会长万峰、外国文学所研究员、日本文学研究会会长李芒、中  相似文献   

7.
张喜华     
张喜华1969年生,湖南南县人,文学博士,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欧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教育语言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大学英语研究会理事、全国外语院校大学外语教学协作会常务副会长等。主要从事英美文学、跨文化研究与文化研究。主持省部级项目《跨文化交际中的东方主义》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战后中国题材英语作品的跨文化研究》。出版教材7部、专著《跨文化视野中希尔作品研究》和译著《作为批评理论的文化研究》等。先后在《外国文学研  相似文献   

8.
张竹筠 《学术交流》2007,(2):183-187
欧洲文学的根基除了希腊—罗马、希伯来—基督教文化外,还应该包括日耳曼文化。然而,我国的外国文学研究长期以来对日耳曼文化的特点及其与西方文学构成的关系缺乏足够的重视。事实上,忽视前基督教时期的日耳曼文化,就等于失去了解日耳曼民族精神的一把钥匙,忽视日耳曼文化根基,就不能准确地把握欧洲中世纪乃至近代文化的特质。  相似文献   

9.
王亮 《浙江学刊》2022,(4):116-124
近年来,西方情感劳动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的动向,但国内学界对此鲜有关注。本文挖掘被情感劳动经典研究所遮蔽的文化维度:文化情境与意义实践作为情感劳动文化分析的两种路径,不仅挑战了经典情感劳动研究,进而揭示了工作所需的展示规则、从业者的情感整饰策略和情感劳动后果因文化情境而异,也论证了情感劳动作为一种制造意义的工作何以可能。遗憾的是,这种文化分析当前面临着“方法论国家主义”与“过程性解释不足”的局限。有鉴于此,本文最后提出再造情感劳动研究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10.
2010年11月9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隆重举办“纪念钱锺书先生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深切缅怀钱锺书先生对中国文化做出的杰出贡献。该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主办,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承办。来自全国教学科研等单位及新闻媒体的近二百人参加了研讨会,与会专家围绕钱锺书与当代国学、钱锺书与外国文学、钱锺书的文学创作、钱学与中西文化比较等主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李时人 《求是学刊》2002,29(4):90-96
文章从成书、精神蕴含和数百年来对民族文化的巨大影响等方面论述《三国演义》是一部“史诗”性质的作品 ,是一部代表我们民族一定历史时期“文化精神”的“文化经典”。《三国演义》凝聚了中古以来中国广大民众的历史观、伦理观和道德观 ,反映着社会不同阶层、不同人群观念意识的折衷 ,尤其是在继承传统“经典文化”的同时 ,又对其道德伦理观念进行了解构和新的阐释 ,体现了时代的特征 ,这正是其作为民族文化“亚经典”存在的根据和为社会不同阶层、不同人群所接受的原因。而作为比较近古的民族文化“经典” ,《三国演义》的成书、传播及其巨大的影响已经形成了一种社会精神现象 ,仅仅将《三国演义》作为一部文学作品 ,或仅以文学批评的方式来研究、解读《三国演义》是远远不够、甚至是不得要领的  相似文献   

12.
谢旭彬 《生存》2020,(5):0101-0102
经典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环节,同时也是有效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基于此,本文就从利用经典阅读提升学生语言建构能力、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培养学生文化传承和理解能力等多个方面论述了经典阅读对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基于以央视《百家讲坛》为代表的学者以个体阅读取代大众阅读的文化传播现象,本文率先提出“经典代读”这一核心概念。“经典代读”的文化缺失主要表现为三方面:受众出于对文化的渴求,被动地接受学者对经典的解读,导致自主阅读的角色缺位;媒体受商业利益驱动,以至于文化策略运用失当,文化角色定位偏移,因而出现角色越位;学者受制于大众媒体的强势导控与“受众为王”的商业逻辑,由文化理想的导航者蜕变为大众趣味的迎合者,导致角色错位。面对以上缺失,相应的对策是:聚合大学、公共图书馆、媒体等诸多社会公共资源,一同促使由媒体主导的经典“代读”向公众自身主导的“自读”转变,以此重建公共知识空间。  相似文献   

14.
贾中华 《社科纵横》2005,20(5):154-155
《鲁迅与外国文学关系研究》,立项于世纪之交,出书于新世纪之初,应该说来得正是时候———鲁迅研究需要深化之时,它带来了深化;需要拓展之时,它带来了拓展。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说,《鲁迅与外国文学关系研究》是一本承前启后的学术专著。它总结了20世纪后80年鲁迅与外国文学关系研究的分期、成果、经验及不足,同时对新世纪研究的课题、方向及路径,又提出了预期。就其内容而言,你可以与它商榷,你也可以提出批评。但这商榷与批评,恰恰证明了它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也恰恰证明,它将为新世纪的鲁迅与外国文学关系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坐标,提供一个新的参照,提出一个新的起点。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为艺术而艺术”这一概念在五四前后的中国文坛上经历了由浪漫的变形到唯美的复活的演变过程。文章通过介绍其外国文学渊源,以及对它与创造社、浅草社、弥洒社和清华文学社、与原人生派作家周作人、俞平伯等复杂关系的再探讨 ,显示出五四前后十多年间不同作家、文艺团体对这一概念的不同态度及取舍 ,对我们重新认识这一概念及有关作家文艺思想的复杂性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二百年来奥斯汀小说的接受与传播过程,为如何看待和对待文学经典提供了丰富的启示。奥斯汀的小说经历了自身价值不断被发现与显现、在多重外力作用下从通俗文学走向文学经典的过程;在大众消费文化时代,奥斯汀小说作为源文本不断衍生、被开发,由文学资源成为文化产业链的资本。大众传播形式固然有削弱文学经典严肃性和深度感的一面,但经典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各种重构和阐释为奥斯汀创作注入活力、延续生命,构建出文学经典与大众文化的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7.
武继平 《浙江学刊》2008,2(1):79-84
日本近现代文人之中,像佐藤春夫这样从对中国古代经典文化的"文学关怀"发展到对同时代中国政治表示出特别关注、并创作出大量相关作品的文学家实属罕见.佐藤春夫除了对我国经典汉学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之外,跟我国五四新文学家郁达夫、田汉、郭沫若、徐志摩、周作人、甚至包括文坛巨擘鲁迅等人都有过不同程度的关系.过去国内的研究由于资料匮乏,其实大多只涉及到郁达夫,而其他皆有待史料的发掘或考证.本文旨在澄清和揭示佐藤春夫与我国现代戏剧运动的奠基人、卓越的剧坛领袖和国歌歌词作者田汉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应星 《社会》2016,36(4):1-39
本文在韦伯和陈寅恪等人的启发下,提出了关于中国革命的社会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分析框架和基本方法,试图将“革命”这个社会学的经典母题重新带回到中国社会学界,以此拓展社会学研究的新视野。这种新的研究路数尝试围绕阶级路线、民主集中制和群众路线等重点,在借鉴实证史学资料收集法的基础上,运用“社会学的想象力”和事件社会学的方式来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建立起来的独特的政治文化及其所产生的复杂而深远的历史效果。  相似文献   

19.
90年代英国的妇女研究──权利文化与制度的约束[英]B.斯克格斯在1982年到1992年间,英国的成年学生人数增加了一倍还多,这一增加是国家调整劳动市场、福利政策和教育制度的结果。害怕失业,以及由撒切尔主义思想的鼓舞而产生的雄心与抱负不仅使学生纷纷涌...  相似文献   

20.
网络媒体引发的媒介权力重新分配,使文学经典的命运开始发生变化。网络传播的技术机制对文学经典意义的祛魅,后现代主义观念对文学经典的价值论解构,以及消费主义文化语境对文学经典的欲望化规避,让文学经典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冷遇。不过,经典的暂时隐退并不意味着它的历史性退场,经典的网络传承及其新经典的打造,必将给文学经典的时代创生带来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