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众政治心理作为政治领域的精神现象,是社会政治现象中的一个特殊方面.它是一种以大众为主体对象,以公平政治参与为主要功能,并辅之以现代化传媒手段、经营和生产方式的现代政治文化意识.大众政治心理包括政治意识、政治信息、政治舆论、政治道德、政治信仰等方面,对社会政治生活具有正负效应,了解当前社会大众政治心理在社会文化和社会变迁中的表现,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
现代社会常常要面临一些大大小小的社会心理波动,并或多或少给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发展带来影响,诸如政局振荡、经济危机、自然灾害、物价调整等,都可以成为公众心理起伏的原因。按照理论分析,社会心理的变化无外乎两个作用:一是由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的必然反映,经过历史的沉淀,形成各种有益于社会进步的意识形态;二是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起反作用,直接影响社会进步的大进程,产生负效应,即社会心理障碍或阻力。  相似文献   

3.
安素贞 《探求》2012,(4):103-105
针对新时期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新问题,应借鉴心理疏导的方法对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进行创新。心理疏导与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都关注人,运用心理疏导创新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可能性。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完整的企业心理疏导系统、借用心理疏导的谈话语言技巧、建设与心理疏导相关的企业文化。但在运用心理疏导创新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时需要注意平等性、引导性、长期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黄赐英 《学术交流》2003,4(4):30-32
社会变迁带来政治、经济、价值观念、社会行为等方面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引发心理不适应发生率很高。提高个体心理健康水平 ,是社会变革的基本要求 ;促进个体幸福 ,是改革的最终目标。而帮助人类缓解心理冲突 ,改善心理能力 ,提升幸福感的途径在于 :优化社会环境 ,使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基本活动更趋人性化 ;同时 ,做到助人与自助相结合 ,建立心理卫生保障的社会支持系统 ,提高个体的心理调适能力。  相似文献   

5.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政治文化的创始人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在《比较政治学》一书中说:“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形成。人们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态度类型对未来的政治行为有着重要的强制作用。”可见,政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的积淀,又是现时代人们进行一系列政治活动的直接支配意识。因此,要使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得以实现,必须改革我国目前的政治文化,首先要弄清的问题就是我国政治文化心理的几点弊端。  相似文献   

6.
心理学视野中的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翃飞 《学术交流》2003,(7):170-172
研究受教育者的心理特点对搞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面对当今网络世界对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 ,深入研究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影响的心理动力和心理状态 ,是搞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从而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 ,变“思想教育统一化”为“思想教育个性化”。  相似文献   

7.
政治认同的层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治认同是研究政治心理、政治文化的重要概念.政治认同的层次分析就是根据政治认同者的身份和政治认同的对象所作的分析.政治认同的身份层次是基于认同者的不同身份背景而对政治认同问题所进行的分析,主要有阶级阶层身份、政治身份、民族身份、文化身份、性别身份、年龄身份等.政治认同的对象层次是从认同对象的角度所作的分析,主要有政治主体认同、政治规范认同、政治程序认同和政治意识形态认同.对政治认同进行层次分析的理论意义是可以深化政治认同理论,使之更加具有解释力、穿透力,而其现实意义是便于有针对性地解决现实政治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8.
李星的文学批评走过了这样一段路:从政治社会批评到用历史文化心理批评。这种过渡,更贴近文学创作规律。李星的文学批评理论是以现实主义文学观作为指导和基础,吸收了新的文学思想与批评方式,形成了自己的文学批评理论基础——历史文化心理理论。  相似文献   

9.
靳翠梅 《社科纵横》2008,23(7):44-45
和谐社会建设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人的心理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保障.目前影响人们心理和谐的原因主要有社会转型期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也有主体自身认知水平和修养的制约.  相似文献   

10.
刘文光 《社科纵横》2009,24(12):58-59,66
近几年,高等院校突发事件不断发生。高等院校突发事件发生的诱因错综复杂,主要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管理等方面的诱因。消解高等院校突发事件诱因,避免或者减少突发事件的产生,必须加强不同层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解开思想上的疙瘩,努力消除政治诱因;二是完善高等院校帮困助学体系,帮助高消费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消除经济方面的诱因;三是帮助学生相互尊重同学之间文化背景的差异,加强网络文化的管理,消除文化方面的诱因;四是帮助学生寻找就业门路、正确看待社会问题,治理校园及周边环境,消除社会方面的诱因;五是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消除心理方面的诱因;六是强化学校内部管理,搞好行政后勤服务,消除学校管理方面的诱因。  相似文献   

11.
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必然带来文化心态的变化。探索文化心态及其转型机制,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试就此做些尝试。文化心态及传统文化心理积淀文化心态即文化心理状态,是社会成员普遍具有的心理状态。它属社会意识范畴,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文化心态直接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是一种不系统的、不定型的、自发的反映形式,它不以理论的形式存在,而是表现为感情、习惯、成见、信念、观念等等。一定社会的文化形态决定其文化心态,文化形态的方方面面像经济、政治、法律、道德积淀在人心,就会形成一种巨大的精…  相似文献   

12.
玉珍 《社科纵横》2010,25(1):165-166
网络文化的飞速发展,给西藏自治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许多急待解决和完善的新问题。尤其是对西藏自治区高校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等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因此,西藏自治区高校要迅速转变过去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接受新的现实和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法律文化层次论--兼论中国近代法律文化演进的若干特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文化概念是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法律文化结构可分为三个层次物质层次--法律组织机构、法律设施,心物层次--法律制度、政治制度,心理层次--法律价值观、法律意识、法律思维.中国近代法律文化经历了表层变化、表层深化、深层结构的变化三个演变历程,它是在西方法律文化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冲突交融过程中整合而成的.法律文化的演进始终与政治密切结合在一起,法律从属于政治;近代80年间,法律文化变迁的内容也是丰富多样的,在类型上出现了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法律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以法律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法律规范与制度、法律设施等为内容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过程.当代中国法律文化内在矛盾与冲突主要存在于法律心理、法律意识、法律思想等隐型结构层面,这种内在冲突的根源在于不同法律文化的物质依附性和政治功能性不同.要解决当代中国法律文化的内在冲突,必须通过学校教育、大众媒体等多种形式,全面提高中国公民的法律素质,提升整个社会的法律心理、法律意识和法律思想.  相似文献   

15.
梅敏君 《浙江学刊》2012,(5):132-135
调查农村先富群体参政的政治认知现状,人口统计学的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性别、文化程度、政治面貌和是否担任村干部都跟其政治认知无显著相关,而年龄跟政治认知有显著相关。用实验的方法对农村先富群体参政的政治认知进行干预研究,结果发现政治心理干预对农村先富群体参政的政治认知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如何看待中西方不同国家的腐败现象,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论题.本文墓于对中西方不同政治文化传统的比较分析,分别论证了传统中国"官本位"和西方"财富本位"及其相对应的价值体系和社会心理,指出治理当代中国的腐败问题,必须在强化制度反腐的同时,立足自身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重塑反腐的道德文化之基.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的强大生命力源于其独特的党建文化。党建文化由党的政权理念、政治心理、价值取向、历史传统、思维方式、情感态度、伦理道德、标识符号等范畴所构成。党建文化具有凝聚党内团结和谐、推动政党政治进步和引领社会文化发展等重要作用。当前党建文化面临着国内外各种挑战和机遇。新形势下加强党建文化建设是延伸党的建设生命力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马振清 《学术交流》2002,4(5):31-35
公民政治社会化的目标是制定公民政治社会化措施的依据 ,社会的发展和政治的稳定需要公民政治社会化作为基础保证。在我国的社会变革中 ,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的变动迫切要求我国公民政治社会化进行调整、改革和完善 ,以往在静态环境中所形成的公民政治社会化结果受到了动态变革的挑战 ,这就需要明确的公民政治社会化目标作为指导 ,加强对作为政治稳定思想基础的政治文化的传播和建设 ,协调我国公民的政治心理 ,培养我国公民正确的政治态度 ,塑造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 ,维护政治稳定和促进社会变革。  相似文献   

19.
王正绪  赵茜 《国外社会科学》2022,(1):21-32+195-196
后物质主义文化变迁理论的研究依赖大规模的调查数据,试图发现经济发展、文化变迁与政治发展之间的逻辑链条。这一领域最终形成了这样一个规范性和目的论性的理论范式:经济发展带来的物质丰富使个人从关注物质安全转向关注自我表达,而这一文化变迁增强了民众关注、参与政治的主观动机,推动了政治的发展变化。后物质主义文化变迁理论对比较政治学中的政治文化、政治心理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也呈现出显著的西方中心主义特征。在20世纪下半叶西方政治学中的以美国和西欧政治制度为标准的“自由民主”规范同构的背景下,后物质主义文化变迁理论最终发展成为比较民主化研究的一部分。21世纪的社会科学研究需要突破这样的规范性设置。  相似文献   

20.
《社科纵横》2019,(11):22-27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元一体"的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政治法律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心理基础。新时代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境外敌对势力的破坏、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多方面挑战。因此,针对性地增强各民族群众的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政治法律共同体意识,是铸牢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