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认识的本质是什么?对此,不同的哲学派别有不同的回答。唯物主义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个前提出发,认为“意识总是反映存在的。”所以,认识的本质是反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则认为,不管人的认识多么复杂,认识的本质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与此相反,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代表人物却提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决不是反映论而是创造论,并指责反映论忽视了认识主体——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我国哲学界也有类似观点,即否认认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关于人类认识的对象、来源以及发展规律的科学,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发展史上的崭新阶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特征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在认识论上,它彻底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原则,贯彻了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它不仅认为人们对自  相似文献   

3.
现代科学,如皮亚杰的认识发生论,对人类(主要是儿童)的认识发生问题,作了许多有益的探讨。肯定认识的选择性就是其中的重要成果。但是,有的同志据此主张要用认识的选择性代替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认为“认识的本质属性不是反映,而是选择”。(见“哲学研究”1986年第4期《认识定义新探》一文。以下简称《新探》)有的同志在反驳这种观点时,认为反映论与认识的选择性均有合理性与片面性,主张认识的本质是反映与选择的统一。我们认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本质特征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认识的选择性并非与其相对立,相平行而是包含在能动的反映论之中,它不能取代或否定能动的反映论。我们的任务不是要用认识的选择性替代唯物主义反映论,而是通过对认识选择性的研究,丰富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原理。  相似文献   

4.
从建构到对话中的建构 --认识本质的重新审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皮亚杰的建构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运用认识图式对外来信息的同化,当主体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同化新的刺激时,主体就会对原先的图式进行修改和重建,进而去同化外界。这一理论超越了机械反映论。但是把建构看成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实际上离开了主体间的交往,建构仍然无法产生。现代西方哲学的主体间性研究,使认识论研究的视野深入到主体间的关系,揭示了对话的认识论意义。我们只有在主客体的互动、主体间的对话,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中,去把握认识的建构活动,才能从更深层次上理解认识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在作为哲学家的毛泽东的著作中,始终如一地贯穿着他的哲学思想和时代的哲学精神,《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也不例外。可以说,《讲话》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精神的文艺表现。 1.《讲话》体现了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了解革命的、批判的实践活动的意义,“不能了解认识对于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毛泽东选集》第2版,人民出版社,第1卷第282页)。因此,形而上学反映论不懂得社会实践在人的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不懂得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从而不懂得反映过程就是能动的过程。毛泽东把自己的主要认识论著作题为《实践论》,  相似文献   

6.
皮亚杰及其学派所创立的发生认识论,突出综合研究的特点,批评了消极反映论,肯定了主体能动作用,把活动看成认识的起源,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根据,为现代认识论作出了贡献。但是,发生认识论也存在不少错误,其中有许多是原则性的,如忽视认识中客体地位与作用的唯心主义倾向,理解活动时的机能主义观点,关于认知结构方面的康德主义影响等。对于这些,都必须认真分析、研究。近年来,有意无意地夸大发生认识论的贡献,忽视其不足的现象相当突出。对此,本文谈些粗浅意见。  相似文献   

7.
认识论是关于人类认识的本质、对象、来源和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人类之所以能够存在和发展,就是因为离不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了自己对认识的来源及其作用的看法。本文就我国少数民族的认识论思想,作一些粗浅的探讨。在认识论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唯物主义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前提出发,它坚持的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反映论。唯心主义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前提出发,它坚持的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质  相似文献   

8.
反映论与近代认识论哲学的兴起有关。文学反映论从整体上把文学视为社会生活的反映、一种认识活动,20世纪在苏联、东欧、中国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模式,也经历了曲折的演变历程。文学反映论既有局限性,也包含一些合理因素。在反思反映论的同时需要对反映论的历史功过以及列宁的反映论进行全面的评价,并对文学反映论的前景进行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以信息论的研究成果论述反映就是主体对客体信息的接收和理解,认识就是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及人的认识的能动性和局限性;提出信息反馈是检验认识、发展认识的重要途径。作者认为要改造传统的反映论,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就要引进信息概念。  相似文献   

10.
认识主体性问题是当今认识论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长期以来,认识论的研究比较强调反映的客观性而忽视认识的主体性,在一些教科书中,对认识主体性阐述得很少.因此,对于什么是认识主体性、反映与主体性的关系以及如何正确发挥认识主体性等理论问题,不甚明确.近年来,学术界就这些问题展开了讨论,这对于正确认识上述问题是有益的,但在讨论中出现一种片面夸大主体性的错误倾向.把认识的主体性与能动反映论对立起来,把能动反映论等同于直观反映论.我们认为,研究认识主体性不是为了否定能动反映论,而为了使之更加完善、更加充实.为此,必须正确理解辩证反映与主体性的关系,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点看法. 认识是主体意识对客体存在的反映.那么,什么是反映?从现代系统论来看,所谓反映,一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认识论研究在两方面发生了转变:第一,在内容上,从主要偏重于对客体的研究转向对主客体关系的研究,而对主体的研究尤其引起人们的重视。第二,在认识形式上,从反映论转向了反映论、选择论、评价论的统一,从而突出了主体的能动性质。但是,在这种转变的研究中,没有将“主体需要”这一重要问题特别提出来加以讨论。我认为,主体需要在认识论中有它应有的地位。例如,认识和实践的目的是什么?认识的选择性何以可能?评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使认识成为科学的能动的反映论,这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  相似文献   

13.
王夫之在认识论方面的成就是非常突出的。他继承发展了中国古代唯物论者荀子、王充等人的认识论思想,并把它推向了接近唯物论的反映论原理。 王夫之和荀子一样,认为人有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客观事物是可以为人们所认识。他说:“万物皆有固然之用,万事皆有当然之则,所谓理也,乃此理也,唯人之所可必知,所可必行,非人之所不能知,不能行,而别有理也。”(《四书训义》)“原于天而顺乎道,……五常百行之理无不可知,无不可能。”(《张子正蒙注·动物》)“人有可竭之成能。”  相似文献   

14.
随着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反映论(包括能动的反映论)受到了越来越尖锐的挑战,各种新的理论相继提出,企图取而代之,有反映论、评价论与创造论的统一(简称为“统一说”),还有选择论与重构论。能动的反映论真的已经过时了吗?回答是否定的。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在当代,它仍然有着巨大的生命力,对能动的反映论的各种责难都是站不住脚的。当然,我们也看到上述论者可贵的探索精神,在他们提出的各种理论中包含着许多积极的因素,这些内容对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有着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以现代科学和实践为背景,对认识活动进行系统整合,形成刻划认识活动总体及认识本质的整体范畴,在更高层次上重建反映论,需要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反映”概念的“全息反映”含义剥离出来,作为生长点。“全息反映”把具体认识活动视为一个整体或有机系统,把认识或认识活动总体中的各个因素视为“全息元”,认为二者存在着全息相关关系。认识是认识活动总体中所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对认识活动总体的反映,而不只是反映客体。  相似文献   

16.
论皮亚杰的认识主体性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亚杰的认识主体性思想主要是他在探讨认识发生发展的机体根源和心理根源时体现出来的,其核心是强调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能动建构作用。鉴于国内对皮亚杰的认识主体性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能动反映论多有比较研究,但智仁相见,观点迥异。因此,本文在评论皮亚杰该思想的同时,比较分析了其与能动反映论的关系。通过比较分析,笔者认为,皮亚杰的认识主体性思想代表了现代认识论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从根本上来说,它与能动反映论的基本立场是一致的,对于发展能动反映论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尽管这个理论尚有不少缺陷和不足。  相似文献   

17.
1、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否重视主体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題。马克思在充分总结的基础上吸取了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经验教训,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应该具有同一性,只有这样,认识论上的主要困难才可能克服。不过,马克思认为,认识的主体应该是现实的人,而不应是“绝对精神”或者其它的什么东西。因为,只有对现实的人来说,认识才有意义。至于这样的主体与客体是如何达到同一性的问题,马克思的回答就是实践。只不过马克思所讲的实践不是指的黑格尔意义下的精神性活动,而是指的人的现实的感性的物质活动。在马克思看来、人正是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才成其为人,成其为认识的主体的。同时,外部世界也正是在  相似文献   

18.
传统反映论认为实践作为联系主体与客体的“桥梁”在认识的生成过程中具有决定作用。但是,传统反映论对实践范畴内涵的界定往往具有直观反映论倾向,从而导致了对信息转换内涵的忽略。而主体反映客体的真正过程是以信息传递为中介的,虽然任何信息传递都需要特定的物质载体,但其展开过程明显具有非实体性特征。因此,能动反映论要凸现主客体超越性原则,以实现认识论的重心从客体向主体的转向。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实践作为认识论的基础,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的革命.唯心主义把人的认识看成是主观自生的、看成是上帝赐与的.旧唯物主义则认为,人的认识是存在的反映,但它却把这种反映看成是照相、照镜子一样,是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旧唯物主义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不能正确地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伟大工具。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认识论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运用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和改革开放的实践,对认识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提出了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三者有机的统一;坚持认识辩证发展的原理,把认识路线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结合起来;坚持能动的反映论,把胆大和心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