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新型农村社区与经济园区共建不仅有利于统筹安排社区化条件下的农民生产和生活,推进农村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同步转变,也有利于创新农业生产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应当以园区经济为载体,促进农业集约化发展;抓好社区农民的就业转型,防止"空心村"的出现;贯彻落实城乡一体化战略,合理承接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城市产业转移,从而产生"农业产业化,农村社区化,农民居民化"三位一体的联动效应。  相似文献   

2.
探讨中国农业经济环境现状以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但是这里所说的农业大国的标准是从产粮量和农民数量来划分的。我国耕地面积总量多,农民总数多,8亿多的农村人口在世界范围内也是首屈一指。然而这些绝对数目的庞大并不能掩盖我国农业面临的严峻现实:我国农业基础太过薄弱,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农村经济还处于数量级的低级发展阶段;农民生活水平低,收入提高缓慢,导致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寻求新的发展空间,他们虽然推动了城市经济建设,却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不得不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3.
二元社会结构造成农民社会保障权利的缺失 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也带来了很多社会经济问题。目前,城市正在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而在农村,农民的社会保障远滞后于现实需要,农民实际上是游离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边缘群体。以国家近年来社会保障费用支出为例,2001年,占人口70%左右的农民的社会保障费支出仅占全国保障费总支出的11%,而占总人口30%的城镇居民却占全国社会保障费的89%。人均占有方面,城市人均社会保障费455元,农民仅人均15元,相差30倍。实行承包制后,全国95%的农村已没有合作医疗。直至2002年底,全国8亿农民中,只有404万农民享受了农村低保。这种城乡社会保障发展不平衡的客观差距,极大地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浅议我国的财政支农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农业和农村的各项财政政策和其他经济政策,尤其是财政支农政策的落实,使得全国各地区农业生产全面发展,农民收入有了很大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等公共品供给得到了很大改善,农民增收的外部环境有了很大提升。但是,随着农业产品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特别是近几年来,农业产品购销不够、价格下降,农民群众增收缓慢,说明了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5.
席淮颖 《经营管理者》2013,(30):303-303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化,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进步,但相对城市而言,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依然十分薄弱。加快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使农民逐步享受并融入现代城市文明,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化、农民生活方式城市化。  相似文献   

6.
一.高速城市化——经济战略的转移在经历了百年痛苦的改良实验之后,中国自由小农经济走到了其2400年历史的尽头。中国现有5亿农业劳力、9亿农村人口,仅照顾20亿亩耕地,年均生产5亿吨粮食。依现有的技术条件,20亿亩地不需要9亿人,至多需要1亿人,甚至仅需要2千万农业劳动力。可以说,有9亿乡下人的社会不可能是富裕社会;有9亿乡下人的经济不可能是独立自主的经济;分成9亿乡下人和4亿城里人的国家不可能拥有坚强的社会统一。几乎每个今天的发达国家都经历过70%的人过农牧业生活的时代。但在同一发展阶段,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拥有我国这么强大的工商业基础设施、垂直有效的中央政府、义务教育普及程度、惊人的“过剩”工业生产  相似文献   

7.
马群胜 《经营管理者》2011,(13):153-154
随着城市现代化和农业生产现状化的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开始涌入城市从事二三产业,并由此产生了大量土地无人经营的情况。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正朝着土地集约化,进行规模生产的方向发展。但由于农村土地经营流转权在法律上定位的模糊,农户与承租者在信息的交流沟通渠道方面的不畅通及流转后如何保障农民的正常生活等,使得关于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如何快速发展成了一个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本文就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情况做了一个大致的分析,提出了一些不足之处并就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发表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8.
樊平 《领导之友》2012,(2):10-12
2011年中国农业取得新成绩,粮食生产是连续第八个丰收年。总结这一成绩要看到,这是三个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是农民有生产积极性,二是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三是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改善。这是中央一系列扎实的民生和惠农政策的结果,后两个方面还涉及到农民农业生产的组织形态。要促进现代  相似文献   

9.
叶惠萍  植力生 《决策》2004,(8):51-52
今年初,在时隔18年之后,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回归三农,使得如何增加农民收入问题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回想二十多年前,发轫于安徽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也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此,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不但逐步解决了温饱,而且开始踏上致富奔小康的征程。但是当城市改革启动经济发展以后,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却滞后了,城乡之间的差距拉大了。如何加快农业  相似文献   

10.
电力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有力前提.农村电力的发展状况,与农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与农民生活质量的改善息息相关,与农村社会政治稳定息息相关.要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全力加快农村电网建设,推动农村电力的跨越式发展,是一个重要、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以农业为本的国家。新中国成立至今,农业也仍然是我国的立国之本,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已然成为我国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上不可避免的重点问题。我们党曾多次在重要会议上指出"发展生产、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实现上述宏伟目标,必须先要做好发展农村经济这项工作。改革开放至今已走过30多年的风雨历程,在这一过程中,国内农村经济实现了飞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然而,基于我国农村发展底子薄弱等一系列原因,在与其他国家相比时仍呈现出水平较低的状况,同时发展潜力有待挖掘,基本形势不容乐观。以下笔者将通过本文,并结合多年农村工作经验对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关对策进行集中阐述。  相似文献   

12.
谢月英 《经营管理者》2013,(32):153-153
城市化的实质是农民市民化,所谓农民市民化,指的是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借助手工业化的推动,让世世代代生活在农村的广大农民,离开土地和农业生产活动,进入城市非农产业,其身份、地位、价值观及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等向城市市民转化的经济社会过程。让更多的农民转化为高素质市民,关键在于站准高位,因地制宜做好项目规划布局,不断提升城市品质,提高"新市民"综合素质,为推进城市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稳定的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13.
杨逢光 《经营管理者》2014,(23):116-117
正凤庆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大县,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与进步,农业科学技术在农村广泛普及推广利用,在农业农村发展上坚持南糖北烟中部茶、高原生态农业、庄园经济的战略思路,紧紧围绕农业农村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主题,对我县农业发展的资源条件、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实现农民收入增加的目标及产业支撑体系等进行了认真调研,深入分析了制约农业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原因,提出相应对策,为此,对农民人均纯收增加支撑体系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领导决策信息》2008,(27):28-29
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改善的重要物质基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2006年末,全国有95.5%的村和82.6%的自然村通公路,表明"村村通"工程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通达深度仍然不足。在道路路面结构方面,进村公路路面以水泥路面居多,村内道路路面以沙石路面居多,  相似文献   

15.
魏荣君 《领导科学》2006,(16):34-35
农民增收、生活富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立足点和归宿。为此,我镇紧紧抓住“农业生产方式调整、工业反哺农业、转移农村劳动力”三项内容,紧密结合农村的实际,除对农村继续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外,还拓宽渠道,通过做活三篇文章,调整农村生产和发展方式,全面促进了农民增收、建设民富农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调整生产方式,做活农业文章对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乡镇来说,农业的增产、增效仍是农民增收的根本。我镇从调整农业的生产方式着手,注重提高地力,进行集约化、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做活农业文章,帮助农民增…  相似文献   

16.
贺雪峰 《决策》2013,(8):20
通过内置金融为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燃眉之急,同时又可以获取适当利息,这个适当利息又可以将农村农民组织起来。这样的金融,就是最好的金融了。有一种意见认为,农村之所以贫穷,是因为农村不断失血,其中最严重的失血是农民的存款通过银行流入城市,农民要用钱却无钱可用,农民因此不可能不贫穷。这种意见当然是有道理的,但为什么农村存款会被城市吸走,除了体制原因以外,农村借贷的信息不对称也是极关键原因。农民贷款原因复杂,且贷款量小,基本没有有效抵押物,  相似文献   

17.
洪银兴  杨玉珍 《管理世界》2023,(5):1-8+53+9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其理论范式也是中国发展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具体目标是:以农业高质高效为目标的农业现代化;以乡村宜居宜业为目标的乡村振兴;以农民富裕富足为目标的农民现代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发展范式的创新或转变:由非农发展的带动转向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由追求农业剩余范式转向品质加附加值模式;农业发展基本要素由土地和劳动力转向科技和人力资本等现代要素;城市化的内涵转变为在农村城镇创建相当于城市水准的现代生活条件。发展范式这4个转变在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同时能够实现农民的富裕富足。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新范式可以溯源到发展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但中国的农业农村发展范式的创造体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拓展,是中国发展理论对发展经济学新进展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18.
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之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落实这一要求,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一、当前农村社会存在不和谐不稳定现象的原因1.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不快。20世纪80年代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的全面推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对调动农民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这种以农户单干为标志的经济体制和生产方式,实…  相似文献   

19.
随着农村男性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农村留守妇女人数的增加,她们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农业女性化现象出现,为了改善农村妇女的弱势地位,解决她们在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将农村妇女组织起来是非常必要的,将农村妇女更好地组织起来,优秀的领导人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本文通过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女性领导者进行个案研究,探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中的女性领导人形象。  相似文献   

20.
小型农田水利是农业、农村经济的基础性设施,是发展农业的物质基础,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障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罗甸县目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现状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和制约因素。如何更好地加强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关系到该县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直接关系到粮食生产的安全,直接关系到农业乃至全县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全县的民族团结与社会安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