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是邓小平同志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这个理论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统一体。生产力是生产关系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社会形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并对生产力的发  相似文献   

2.
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这一规律的内涵、属性的剖析要阐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地位,阐明它的重要意义,首先就要对构成这一规律的基本要素、这一规律的内涵、属性等进行一些剖析。(一) 对构成这一规律的两个基本要素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认识。所谓生产力,就是社会的人们控制与征服自然的能力。它是由具有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几个要素所构成的。生产力表示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这一规律的第一个基本要素。其中,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质标志,而劳动者则是生产力的首要的和决定的因素。所谓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关系是一个总体,它是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交换关系、产品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等环节构成的,这些环节是这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的阿基米德支点问题,更是现实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发展的原点性问题。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源头探究社会主义的原初本质,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逻辑起点。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历经曲折和深度反思,从最初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生产关系的单向度诠释,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社会主义本质的开创与建构,再到与生产力相适配的一系列生产关系改革基础上的“本质要求”“本质属性”“最本质的特征”等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最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之维的历史性回归和系统化、集成式升华,也为新时代全面准确深刻地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的发展规律、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本质探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生产力?生产力以什么样的形态存在,其发展的标志是什么?生产力的本质应如何理解?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理解与阐释,有着不少的存疑与误读。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可以得出劳动资料或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即为马克思历史观视野中的生产力的结论。生产关系相对于活动着的人们来说,不是别的什么东西,它“不过是他们的物质的和个体的活动所借以实现的必然形式罢了”。将生产力理解成人的生产实践活动的结果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将生产关系理解成人的“自主活动形式”,那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即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与人的“自主活动形式”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本质上表现为物质生产活动与“自主活动形式”的矛盾。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同志最近明确提出的“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科学论断。这一科学论断的理论意义是,它深化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理论。历史唯物主义历来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它贯穿于人类社  相似文献   

6.
斯大林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在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性质“不适合”、甚至“极不适合”的情况相比较时,认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性质完全适合”。(《联  相似文献   

7.
评“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理论陈振明科学技术与生产关系的互动是科学技术观中的一个重要而又往往被人们所忽视的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关系对科学的影响或制约,即科学技术是如何在生产关系中存在和发展的;二是科学技术对生产...  相似文献   

8.
:“剥削”首先是生产关系范畴 ,然后才是伦理道德范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对剥削关系的评判取舍应该用生产力标准去衡量。劳动者是最基本的生产力 ,劳动者的情绪和意愿是剥削关系合理与否的象征。“两极分化”是剥削制度运行机制的表现形式 ,不应混同于“贫富悬殊”。  相似文献   

9.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是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出来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表明: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中,生产关系还有与生产力不相适合的情况和方面。因此,在二者的矛盾运动过程中,客观上要求生产关系一定要与生产力状况相适合。那么,以什么为标志去衡量和测定一种生产关系是否适合生产力状况呢?过去一般概括地表述为:“生产关系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要看它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促进作用大小。”毫无疑问,这一概述,总的来说是正确的,但是,这一表述过于空泛、抽象和简单化。因而,一、往往容易…  相似文献   

10.
社会基本矛盾学说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也是我们今天进行社会改革的理论依据。但是,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指出这些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就此作深入具体的研究”。我们知道,生产力的运动发展是整个社会运动发展的基础,因此,为了揭示和阐发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的社会改革理论,必须深入具体地研究一下生产力及其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生产方式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深入研究和正确理解生产方式概念的准确含义,不仅关系到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基本原理——这一基本原理被理论界概括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以下简称基本原理)的正确理解,而且还关系到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准确把握,其理论和现实意义都十分巨大。本文将对作者关于生产方式概念和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所进行的一些研究和新的思考作一论述。不当之处,欢迎理论界批评和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2.
詹姆斯。奥康纳是,美国著名的生态马克思主义者,也是美国生态社会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奥康纳认为,坟义当前出现的生态危机是由于“自然”在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当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出现“自然”边缘化的倾向。由此,他致力于建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而其中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构是其最核心的思想,也是我们解读奥康纳生态学思想的关键。对他的历史唯物主义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重构思想和资本主义第二重矛盾理论进行解读和探讨,以期使人们更科学合理的解读奥康纳对历史唯物主义重构理论。  相似文献   

13.
生产关系范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法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心范畴和核心观点。对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理解的成熟程度,也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本身成熟程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标志。应该说《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描绘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大致轮廓,但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在《形态》中并未得到确切的规定和准确的表达,而中心范畴的清晰、核心观点的明确是任何一个科学体系基本形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历史唯物主义在《形态》中只是初步形成,而未基本形成。《形态》并未完成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过程。对马克思的另一著作《哲学的贫困》内容的分析并把它和《形态》作一番比较研究,我们便可以看出:《哲学的贫困》并不是《形态》的简单重复,它和  相似文献   

14.
在新的历史时期,生产力标准的最重大意义,就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高度,为根本解决长期困扰我们的“姓社姓资”问题提供了锐利的理论武器,帮助我们破除离开生产力抽象谈论社会制度的历史唯心主义,从根本上划清科学社会主义同种种空想的界限,实现思想上的再一次大解放,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根本的理论支柱。一、关于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第一,认识社会主义,不能孤立地、抽象地研究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必须同它们对生产力的作用这个根本问题联系起来。过去人们在谈论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时候,往往仅仅注意它在生产关系和上层…  相似文献   

15.
经济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范畴。怎样理解这一范畴,关系到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对社会实践的指导。关于经济基础的含义,我国理论界历来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基础即生产方式;另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基础只是生产关系的总和,不应包括生产力在内。争论的双方都有一些经典著作的引文和某些事实作为根据,以致长期不能取得一致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杨耕 《天津社会科学》2024,(3):4-29+174
考察、分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尤其是马克思对实践、社会存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形态等唯物主义历史观基本范畴的论述,概述、反思中国学者、苏联学者、东欧学者、西方学者对这些基本范畴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以下观点:实践是包括目的性设定的、对象化的历史活动,而限定中的超越是实践主体与客体的本质关系;社会存在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即“社会的物”;生产力表现为“主体生产力”与“客体生产力”“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个人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统一;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它直接决定生产关系,但它本身不属于生产关系;生产方式主要是指生产要素的技术组合方式与社会组合方式的统一,体现着生产力、所有制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建筑学的隐喻”,社会形态范畴的提出是以社会制度的划分为依据的,因而是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本文拟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实践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理论观点,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结构、状况,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适应”,以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任务等问题,谈一些个人的见解。一、生产力的基本结构要素与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基本状况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和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现实来看,生产力的基本结构要素是:第一,主体性要素,即作为生产过程的设计者、控制者的劳动者;第二,客体性要素,即生产资料,包括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和土地、原材料等劳动对象;第三,结合性要素,即  相似文献   

18.
在发表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书里,科恩试图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版本,即所谓生产力一元决定论,进行全面的辩护。科恩的理论包括两个原理,即所谓发展原理和生产力首要性原理。由于科恩在对相关理论的阐释中不仅借鉴了来自当代分析哲学的论证技巧,而且倚重于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论个人主义假设,因而成为英美“分析马克思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本文批判地考察了科恩的理论,指出其方法上的缺陷,并与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布伦纳的理论做了比较。科恩以及生产力一元决定论的根本缺陷在于,假定生产关系仅仅具有一种功能,即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而片面地理解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复杂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过程 ,也是其历史唯物主义生成的过程。马克思在第二次经济学研究中 ,确立了物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起点。以此为基础 ,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开启了作为新世界观的历史科学视野 ,完成了历史唯物主义一般逻辑的转换。但由于经济学研究的滞后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尚未展开 ,因而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社会的批判缺乏新的理论支点 ,人本主义逻辑的“空骨架”还会偶尔显灵。马克思的科学历史观的完全创立 ,取决于生产关系范畴的真正形成  相似文献   

20.
<正>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对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一般表述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性质、水平和发展要求)的规律。并认为这一规律概括了二者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和生产关系的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