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西道堂是中国伊斯兰教中形成较晚的一个派别,它注重以"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伊斯兰教教理"。本文从四个方面对百年西道堂进行了阐述,特别强调西道堂是伊斯兰教中国本土特色的实践者,其与中国社会相适应的发展之路,值得我们思考和重视。  相似文献   

2.
笔者认为西道堂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摩相荡、互相融合的产物.它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与整合而带上了中国文化特质,是中国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道堂是以伊斯兰教义作为指导,以群体合作精神为基础,全面推进经济、道德和教育三者的协调发展.西道堂以它强烈的伊儒相结合、独特的集体生活形式、发展商业的入世思想、以及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和务实进取的宗教变革思想等特点,在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上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国内一批专家学者考察西道堂纪实应西道堂邀请,由甘肃民族研究所组织,国内一批研究中国伊斯兰教的专家学者于6月下旬赴西道堂访问考察。甘肃省临潭西进堂是中国伊斯兰教的一个派别,由马启西先生创立于清末民初。清来富北回民起义失败,劫后余生的回民处境艰难,马启西...  相似文献   

4.
立教化民 两世吉庆──西道堂人的追求冯今源改革开放使我们突然面临着许多的巨变,最大的变化就是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宗教界如何适应新的形势?西道堂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西道堂是中国伊斯兰教的一个教派。清末光绪十六年(1890),由马启...  相似文献   

5.
张明芳 《回族研究》2006,(1):140-144
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是清末民初由马启西创建于甘肃省临潭县旧城一个宗教社团。它的宗旨是“以本国文化发扬清真教学理,务使本国同胞了解清真教义”。由于社会变革,西道堂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西道堂的历史发展可以看成是伊斯兰教中国化、地方化的历史缩影。本文对马启西宗教思想及西道堂百年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分析归纳,浅论了伊斯兰教与中国社会相适应的问题,对现阶段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6.
西道堂历史上曾有过用以过集体生活的大房子,透过这种独特的民俗遗存我们可以依稀看到西道堂这一伊斯兰群体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以特定组织形式维系群体利益所显示出的独特文化魅力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7.
地处甘肃临潭的西道堂,创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初名“金星堂”,后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改名为“西道堂”,意为得教门于西域。从西道堂产生到1949年,共有创始人马启西,及丁全功、马明仁、敏志道等四位教主先后掌教,他们在西道堂的创建和不同时期的发展中,均有过重要的贡献。但就西道堂的经济发展来讲,第三任教主马明仁时期,有了长足的发展,并奠定了西道堂不仅是一个伊斯兰教派别,而且具有集体经济实体特征的基础。从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西道堂引起世人和学术界关注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在于此。有的著述中把西道堂的历史划分为创兴时期、劫难时期、中兴时期、守成时期四个阶段,而中兴时期即为马明仁掌教于西道堂的年代,所以马明仁对西道堂的发展,有过特殊的历史作用,尤其表现在西道堂的经济发展上。研究并了解马明仁与西道堂经济发展的这段历史,对全面认识西道堂无疑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相似文献   

8.
青海伊斯兰教教派与门宦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教派现状青海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地区,伊斯兰教是信教人数较多的第二大宗教。明中叶以前,回族、撒拉族中的伊斯兰教只有“格底目”一派,清末伊赫瓦尼和西道堂相继形成,和格底目并称三大教派。明末清初苏非派的哲赫林耶、虎夫耶、嘎底林耶和库布林耶先后传入青海地区,形成四大门宦及其所属支系。长期以来,伊斯兰教与穆斯林的发展息息相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不但影响回族、撒拉族等穆斯林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而且它的教规和教义,也深深地渗透于这些民族的生产、生活、家庭、婚丧、饮食、起居、礼仪等各个领域。穆斯林信…  相似文献   

9.
西道堂是中国伊斯兰教三大教派中比较特殊的一支,它的产生有着一定的自然、社会和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0.
回族穆斯林经济特点与西道堂经济发展模式敏生光回族是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10个少数民族中人数较多的一个民族,回族穆斯林遍及全国各地,而以西北地区聚居比较集中。由于我国传统文化和伊斯兰教精神的长期儒染熏陶,使回族穆斯林的性格中特别表现出了坚毅顽强、吃苦耐劳...  相似文献   

11.
<正>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70年前,除中华儿女在前线浴血奋战外,各民族、各宗教团体也在大后方以各种形式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支持抗战活动,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他们编唱抗日歌曲,编演抗战话剧,集体祈祷祝福抗战胜利。马明仁教长徒步前往重庆呈万  相似文献   

12.
今年阴历五月十九日 ,是中国伊斯兰教的一代宗师、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教派创建者马启西先生殉难 90周年。这对西道堂穆斯林和中国伊斯兰教研究工作者来说 ,都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众所周知 ,人生能做出被人称颂的业绩很不易 ,如能在身后留下一座永垂青史的丰碑 ,则更属难得。  相似文献   

13.
马广德 《回族研究》2005,(1):108-111
一清末民初,在甘肃临潭县旧城创立了“根据伊斯兰教教义,并祖述清真教道统,以宣扬金陵介廉学说,而以本国文化,发扬清真教学理,务使本国同胞,了解伊斯兰教教义为宗旨”[1] (P46)的西道堂,创始人是清末秀才马启西。西道堂的创立在全国范围内、且较有影响地为大多数人所知,是 20世纪30年代,著名记者范长江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公之于世的。当时范长江指出了西道堂“在哲学上、宗教上、社会运动上,皆有值得重大注意之必要”[2] (P47-48)。之后,著名学者顾颉刚考察了西道堂,时值其创始人马启西殉难 24周年纪念,遂作挽联相赠:“立教化民,为天下法;以…  相似文献   

14.
以色列民族政策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军 《世界民族》2007,2(1):30-38
以色列是一个以犹太、阿拉伯两大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本文探析了以色列民族政策的主要特点,即表面上的犹、阿两族平等和事实上对阿拉伯人的压迫、歧视、隔离和分化。文章认为,以色列的民族政策造成了国内犹、阿两大民族的长期怀疑和敌视,削弱了以色列的国家凝聚力,损害了以色列的国家权力。  相似文献   

15.
甘肃伊斯兰教西道堂历史与现状调查──以伊斯兰教如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为主甘敏岩宗教适应社会的变革而不断发生变化,是历史上宗教发展的客观规律。在社会主义时期,特别是在当前改革开放,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年代,宗教怎样适应当代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社会...  相似文献   

16.
根据以色列的法律,凡是母亲属于犹太血统者都算作犹太人。纽伦堡的纳粹种族主义法令更把凡是祖父辈有两个犹太人的全都当作犹太人。无论是受害者还是刽子手,对于犹太人属于《圣经》中的一个支派的后裔,起源于闪族这一点,全都深信不疑。仰凭着对本民族天主忠贞不渝的信仰的支持,犹太人在历史上作为一个单一的纯种的民族,从古代繁衍至今,保留着它独特的鲜明特色。七十五岁的专栏作家和小说家,已加入英国国籍的匈牙利犹太人阿瑟·科斯勒,在她最近的著作《第十三支派:卡扎尔王国及其遗传》中,全盘否定了这一论点(意大利科姆尼塔出版社将于最近出版这本书)。她认为,当今世界上的绝大部分犹太人均系卡扎尔人的后裔,是一个起源于土耳其的草原民族,于公元八世纪时集体皈依犹太教,后来逐渐迁徙到东欧各国。直到现在,那里一直是世界上最集中的犹太人居住区。《全景杂志》提前发表科斯勒这部著作中一部分最有意义的看法,这些观点已经在英国、美国和以色列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相似文献   

17.
6月25日,巴勒斯坦极端组织哈马斯武装分子劫持了一名以色列士兵,以军向加沙发射猛烈炮火,对巴勒斯坦全民实施“集体惩罚”,以迫使哈马斯武装放人。不料7月12日,黎巴嫩真主党游击队进入以色列境内,攻击边界巡逻队,打死了3名士兵,并劫持了2名士兵。以巴之间的矛盾急遽转变为以色列和黎巴嫩真主党武装之间的大规模冲突。以军总参谋长丹·哈鲁兹威胁,如果真主党不释放以军士兵,将使黎巴嫩“倒退20年”。目前,冲突有进一步扩大的危险。这次的黎以冲突,再度将真主党推到了中东战火的前台,也给本来就混乱不堪的中东局势增添了不可预知的变数。  相似文献   

18.
论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章采烈民俗的多种品格是开发民俗特色旅游基础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集体创造、共同享用并世代传承的生活文化。每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的特殊历史传统和风俗习惯,并加以强调,赋予以强烈的感情,把它升华为本民族的标志。因而,民俗是民族构成的一个要...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创始人马启西先生经汉并授,旨在沟通中阿;更将信仰与世俗生活紧密结合,以济世利民,求两世之吉庆。先生开一代风气,然难容于世,终以身殉教。本文记述先生身世经历,尔林实践、艰难遭遇和中国著名学者对先生的追念与评价。  相似文献   

20.
中东的撒马利亚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东的撒马利亚人唐裕生生活在中东地区的撒马利亚人是由历史遗留下来的一个小民族,属犹太人的一支。今天他们分别居住在以色列境内和约旦河西岸,横跨以、巴两国。以色列的撒马利亚人居住在离特拉维夫不远的霍隆,约旦河西岸的撒马利亚人居住在纳布卢斯。他们是被现代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