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在人类认识史的长河中,每个民族无论发展程度高低,认识水平如何,都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以本民族特有的方式,对世界进行理解和掌握。在解决本民族生存和发展这个最根本问题的过程中,必然产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假丑恶的扬弃,这即是哲学思想产生的渊源,也是中华各族哲学的共性。然而,由于各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内部和外部的政  相似文献   

2.
<正> 如同每一个古老的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话一样,在浩如烟海的侗族民间文学中,流传着众多的神话传说。它们也是“初民的知识积累,其中有初民的宇宙观、宗教思想、道德标准,民族历史最初期的传说,并对于自然界的认识等等。”侗族神话内在的一贯精神是侗族民  相似文献   

3.
侗族的服饰与侗族建筑在工艺构思以及民间信仰和文化传统上,有很多相通之处,兹撰文论述如下。一、葫芦崇拜我国南方许多少数民族都有始祖崇拜的习俗,都有兄妹乘葫芦舟在滔天洪水中得救才繁衍人类的传说,这与《圣经》中的诺亚方舟传说相似。根据自然科学家的研究,在地球发展史上曾经历过冰雪溶化,海平面上升,洪水泛滥的时期。一个葫芦能载两个人吗?人们因此怀疑神话中洪水泛滥的事实。但史籍中确有大葫芦的记载。唐代樊绰《蛮书》载有“瓠长丈余,皆三尺围”《国语·鲁语》载:“夫苦匏不材,于人共济而已”。可见千多年前的葫芦还能…  相似文献   

4.
<正> 侗族服饰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它是侗族和其他民族相区别的主要标志之一,是侗族风俗习惯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构成了侗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侗族地域集中,语言相同,但因内部支系不同,表现在服饰上则呈现出多姿多彩、别具一格的特征。本文试图通过对侗族服饰的分类、文化内涵及审美意识等方面的探讨,进一步弘扬侗族传统文化,促进侗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 兄弟姐妹联名通道侗族自治县黄土乡侗族有兄弟、姐妹联名之俗。如长子名“水权”,次子取末尾一字,名“权学”,三子联名“学兵”;姐妹亦联名。如长女名“培凡”,次女联名“凡花”。有的家庭兄弟、姐妹联名,如长女名“培颜”,次子联名“颜权”,三女名“权水”。这些是原始氏族制的遗俗。陪嫁田侗族姑娘出嫁可得到一份“陪嫁田”,其数量视娘家田产之多寡而定,约  相似文献   

6.
侗家人对百鸟十分敬重,有一种深挚的感情。在侗家山寨,爱鸟敬鸟这一传统习俗沿袭至今,小生灵得到保护,四季都是一片百鸟争鸣的热闹景象。在鸟语花香的氛围里生活,侗家的笙曲耶舞,琵琶俚歌得到长久滋润而保持新意无穷,纯情如蜜。  相似文献   

7.
侗族风雨桥     
在中国南方湘、桂,黔边境地区山清水秀的侗族村寨里,常常可以看到一座座造型别致、结构精巧的桥梁,这就是侗族所特有的水上建筑杰作——风雨桥。风雨桥又叫花桥、风水桥,多建在离村寨不远的通衢溪河上,一般都为杉木组合托架简梁式木桥,桥上建有长廊,桥墩上建有亭阁。它采用杠杆式结构原理,以挂枋衔掌的方法,支撑悬桥,托起阁檐。全桥常常不用一件铁器钉铆,只是在各种构件上凿孔穿眼,以榫衔接,直套斜穿,纵横交错,左右吻合。这种桥结构科学,构思独特,造型优美,建筑坚固,融美观和实用为一体,充分体现了侗族在建筑艺术方面的聪明才智。风雨桥和鼓楼一样,是侗族人民引以为豪的民族标志性建筑。  相似文献   

8.
侗族传统节日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侗族传统节日文化覃彩銮(广西民族研究所)广西侗族有279673人(1990年),占全国侗族人口总数(2514014人)的11%。其中,居住在三江侗族自治县境内有166323人(占广西侗族人口数的61.43%),龙胜各族自治县有42266人,融水苗族自...  相似文献   

9.
侗族名称考     
侗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很早以前,他们的先民就劳动、生息、繁殖在今天的黔、桂、湘三省(区)接边的山区。 根据史籍记载,隋唐时期,在这一带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始设“羁縻州郡”。宋沿唐制,并以“峒”为“羁縻州郡”辖地的行政单位的称谓,时人习惯称这些地方为“溪峒”,  相似文献   

10.
侗族的建筑     
居住在我国黔、湘、桂三省(区)的侗族人民,在建筑艺术上有着传统的历史渊源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侗族地区,林业素称发达,盛产杉木.杉木树杆通直,防朽耐腐,为上等建筑材料,所以侗族的建筑以杉木为主要原料,辅以石墩作基础.一般建筑物,均系接榫结构,不用铁钉,凿桎成孔,斜穿直套,纵横交错,不差分毫,可延用数百年之久.村寨、鼓楼和桥梁建筑是侗族建筑的三组有机组成部分.侗族村寨大都依山傍水,座落在山涧溪河两岸,小者四、五十  相似文献   

11.
侗族的祖先崇拜是侗族传统文化重要部分。侗族祖先崇拜主要形式有始祖崇拜、宗祖崇拜、家祖崇拜等。侗族祖先崇拜具有汉族等民族祖先崇拜的一般特征,但也有自己民族特色,例如至今还保存着一种与父系社会制度有关的萨岁崇拜以及带有浓厚的英雄化色彩等。侗族祖先崇拜在社会稳定、民族认同、文化传承、心理调适与安慰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 侗家人崇尚弈棋,棋风颇盛。弈棋,侗族或称“垒棋”(侗语lui~4ji~2即“下棋”),或称“内棋”(ni~1ji~2“动棋”和“兼棋”(qian~2ji~2“走棋)。它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人们茶余饭后,农闲节气,田间小憩,常常聚于村头路尾、田间地垄,或围坐在屋子里和树荫下,往往要来两局,驱散疲劳,消愁解闷,开心取乐。在象棋、围棋、陆战棋和跳跳棋未传入侗乡以前,侗族民间流行着七种传统棋类,即“五行棋”、“裤裆棋”、“牛角棋”、“射击棋”、“母猪棋”、“卷棋”和“三三棋”,其中,“五行棋”和“裤裆棋”因棋子不多,运子简便,易学易懂,深受少年儿童喜爱。“牛角棋”为大人教小孩学习记数的棋种,妙趣横生,独具风格。侗乡的老少妇孺皆耳濡目染侗棋,大都能无师自通,弈上几局。  相似文献   

13.
刘纯 《民族论坛》2012,(6):102-106
侗族情歌由于受地理环境、文化差异、方言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在南、北两大方言区各具特色。本文在对侗族南、北部情歌的种类、外化形式、艺术特征等要素论述的基础上,对其所折射出的婚恋观方面所独有的精神文化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4.
<正> 侗族牛市以品种全、规模大著称于世。侗族地区往往是一个县或好儿个县才设有一个牛市,每场都有成百上千的打牛(专事打斗的牛)、耕牛、奶牛和莱牛上市。著名的牛市有闻名全国的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五里牌牛市、贵州省天柱县邦洞牛巾和玉屏侗族自治县的玉屏牛市,前两者的市场规模及其经挤状况,《民族团结》和《湖南经济信报》曾先后绘声绘色地报道过①牛市,作为侗族重要的经济活动场所之一,它既是侗族的商场,义是侗族贸易民俗文化的载体,它集中地反映了侗族人民的心理特征和商品经济观念。无论是它的议价形  相似文献   

15.
<正> 人类文化心理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幻象文化心理阶段、意象文化心理阶段、类象文化心理阶段和道象文化心理阶段。当然,由于文化的不可割断与分离性,这种种阶段的后一阶段都包括着前一种文化心理阶段的作用,并且,某个民族也不可能只是某一种单纯的文化心理。就侗族文化心理的结构来看,主要是幻象文化心理和意象文化心理。侗族神话传说对这两种文化心理的形成,有渊源和基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从前,靖州飞山脚下的东南方,有一个大寨,寨上住着三百三十三户人家,种着三千三百三十三担山坡地。这里粮食富足,尤其是这里的山林中生产木耳,是难得的山珍,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实在安乐。不料有一年,皇帝派来了一个县官,叫杜长南。他脖子生得又粗又短,脑壳又尖,心肠狠毒,一肚子坏水。他一上任,就派人到各寨,贴出了一张张告示,派捐派款。这天,又贴出一张告示,上面写道:“皇帝要木耳,每户一百斤;哪家没有交,就用人耳顶。”天啦!这怎么得了!每户要交一百斤木耳,全寨每年最多也只能收三千三百三十三斤,全都交了,也还差得远。真是人在家中坐,祸从天…  相似文献   

17.
侗族芦笙考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因此,每个民族也就必然产生自己民族风格的乐器。芦笙,是侗族以往生活中不可少的乐器,是侗族古老文化赖以生存延续的接力棒。祭祀祖母“萨岁”,行年行月等集体活动,开款、讲款大会和各种群众场合,都要用芦笙来壮声威或者表演比赛。出行时用它作前导,款会时用它间款场。芦笙队的好坏,往往被视为关系到全寨荣辱的大事,异常重视,几乎每家都有两架以上芦笙。芦笙从低音部到高音部,少者有五六种,多者达十余种。最高大的低音芦笙高达数丈,而最  相似文献   

18.
侗族是华夏56个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她是以团结、智慧、美德、乐歌、款约为方圆,与自然和谐而共生的一个优秀的传统民族.历史悠久的侗族人分布在广西、贵州、湖南、湖北4省区的38个县区内,侗族人口有28万多人,信仰多元神,例如佛教、道教、土地神、树神、火神、水神、山神、萨神等.  相似文献   

19.
一个小小的寨子,40来户人家,团在山脚下。村前是山,村后是山,远处也是山,一层层地延伸到云朵那边去,在无涯处形成了灰朦朦的一线。人是进不来的。要有,也只是由湖南那边来的补锅匠或劁猪匠,挑着行头,懒懒地叫唤着从田坝上走过。一条清明的山溪绕过村前,汇入八卦河,再往下,便是清水江,继而长江了。五月间涨了洪水,村里人就把杉木或松木放下小溪里,赶胡鸭似的一路赶着走,到下游的码头里拉上岸,堆成垛,等县林业站的人来检尺。  相似文献   

20.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大众文化时代,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的提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重要影响.地处偏远山区的侗民族审美文化则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他们的歌舞艺术、建筑、服饰、饮食文化都暗含"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和生态理想.在当下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大众日常生活审美化和侗民族审美文化将相互促进、相互生成为生态审美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