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机制由理论前提、国情基础、文化基因、实践源泉、思想主线、逻辑主题、价值取向、实现主体等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诸要素构成,它们互为条件、协同作用,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科学准确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机制与基本规律,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齐鲁文化在先秦时期,实际由齐、鲁两支不同特色的文化构成。周初,周王室对齐鲁分封动因、政策、封主及对土著政策的巨大差异,奠定了齐文化与鲁文化不同特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基础。而正是这两支文化既特色不同又密切联系,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交融的"杂交"优势,使齐鲁地区成为先秦时期的最高文化区,使齐鲁文化在中华文明早期发展中,发挥了核心和主干作用。  相似文献   

3.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文化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三个代表思想统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地位,培育、弘扬民族精神,加强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文化创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4.
人民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法治化,步步推进,环环相扣,相互支撑,不断深化,集中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制度化、法律化、法治化尽管都是人民民主的实现形式和制度保障,但其具有不同的针对性、逻辑层次、思想内涵和社会政治功能.三者之间既相互促动、相互支撑,又各有其鲜明特征和关注重点;彼此之间虽多有交叉重叠之处,又不能彼此混同或取代.三者配套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践体系.总体而言,人民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法治化是一个不断递进升级的政治文明化进程,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进步,也是我们把握和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历史进程的思想图景.  相似文献   

5.
城乡一体化与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是今后一段时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重点.农村高中教育发展不应再走"先扩张、再治理"的老路,要在城乡一体化的整体思路上去思考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定位,使城乡高中教育发展在价值上相互补充、在结构上相互衔接、在规模上相互适应、在质量上相互支撑,使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办出水平和特色,让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重维度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重维度之间相互关联,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新时期要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高校特色专业建设存在效益与特色培育两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在:特色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脱节,人才培养的效益不够显著;特色专业建设未能反映社会需求、结合学校办学实际条件,片面模仿和移植重点高校,在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课程设置等大同小异,特色优势不明显,造成不同高校同一专业培养的人才差异性小,相互替代性强.加强特色专业建设的战略规划、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完善特色专业评价与监控体系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建构具有高校特色的廉洁文化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具体实践中,高校廉洁文化的特色主要体现在:领导是关键,教师是主角,学生是主体。高校特色廉洁文化体系的建构,必须立足于话语、文化和制度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缺一不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现代生态学的一般理论与方法探讨了教育系统的生态平衡问题,并提出了实现教育生态平衡的基本内容与要求,这就是:教育系统与教育环境相互适应、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相互补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互统一、教育结构与教育功能相互协调、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相互顺同、教育目的与教育手段相互拓展、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相互对称、教育时间与教育空相互延伸和教育接轨与教育特色相互整合。  相似文献   

10.
论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是两个具有不同内涵的词组。它们之间有联系,但毕竟不是一个东西,不能用后者来代替前者。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是由实事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部分构成的统一的理论整体。  相似文献   

11.
过分重视演唱方法而忽视对歌剧风格的把握,是当前学生演唱西洋歌剧普遍存在的问题。文章从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入手,提出教学双方对上述问题均应重视,在教学和演唱中加强对歌剧风格的把握。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民族歌剧自上世纪20年代诞生以来,在学习与借鉴欧洲传统歌剧的基础上,已经有了较大水平的提升,许多优秀歌剧作品不论是歌剧内容还是艺术形式上都堪比西方歌剧。然而,民族歌剧的艺术形式影响着歌剧在我国的普及程度,许多优秀的新歌剧"昙花一现",中国民族歌剧事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探索一条我国歌剧自己的道路还需要歌剧创作者们付出更多的努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索傩戏上土家花灯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异同关系。作者认为:傩戏、花灯共同生长在同一块土壤里,它们的文化传承和表现形式都有许多共同点,也有许多差异性。它们互相融汇,相得益彰,形成了两枝绚丽的艺术奇葩。  相似文献   

14.
古典戏曲剧本不仅是研究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依据,其中的点滴信息也反映出舞台艺术、演出形态等演剧特征,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对戏剧形态发展演变的研究和戏曲语言与戏曲文学的考证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重视戏曲剧本文献价值的研究方法叫"以戏证戏",是学界前辈自觉运用的方法,值得今天的研究者借鉴。以戏曲脚色研究为例可以看出,运用这一方法,中国戏曲史的研究将会获得新的文献材料,得到新的创获。  相似文献   

15.
歌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音乐戏剧艺术 ,它融音乐、戏剧、舞蹈和舞台美术于一体。歌剧的主题思想、风格及其艺术魅力 ,都是通过演员 (包括乐队 )的舞、演、唱 (奏 )艺术所塑造的音乐戏剧形象而展示出来的。歌剧艺术具有高度综合美的戏剧性、音乐性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6.
“对问”和“设论”在《文选》中被立为两类,在《文心雕龙》中被追溯源头,这使其在文体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对问”体的出现是与人类早期特定的言说行为密切相关的,其文体的确立可追溯至《对楚王问》,《汉志?诗赋略》“杂赋”之“客主赋”中也很可能收录了相关的“对问”和“设论”体作品。“对问”和“设论”作为两种文体虽然有所区别,但习惯上常被放在一起讨论,其名称在后世总集中不断有所变更,有“问答”、“问对”、“设难”、“问难”、“答问”、“设辞”等各种称谓。“对问”和“设论”作为小文体无法与主流大型文体相抗衡,在后世总集中常被归并入“杂文”、“杂著”或者“辞赋”类,逐渐失去了独立的文体地位。  相似文献   

17.
明清之际“规范曲学”命题,主要针对文人传奇的发展而展开,侧重于传奇文体体性的规范,并以此规范来指导当时传奇的创作,促进文人传奇发展的繁荣。同时,“规范曲学”自身亦存在相对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海盐腔的来源及本体原貌历来是中国戏剧史上悬而未决的疑案.根据海盐有关地名传说及戏曲史资料,可推证海盐腔乃秦始皇遣派关中、中原的"囚民"来浙北沿海挖河晒盐、筑宫造桥后留下的"迁民"所带来的,历经千年而在当地民间流传.海盐腔在南宋时得到第一次改革与勃兴,至明初海盐腔内部自然发生了第二次改革与勃兴,最终裂变为昆腔.  相似文献   

19.
在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时期,歌剧在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发展路线。作为意大利的歌剧创作代表人物,威尔第借用法国大歌剧的创作手法,将意大利的传统歌剧发扬光大,并在此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在他的歌剧创作中,古典主义时期歌剧中以分曲式结构为主的创作特点被减少,宣叙调与咏叹调的界限亦被淡化。文章以其代表作《阿依达》为切入口,重点探讨威尔第在歌剧中的创新表现。  相似文献   

20.
靳义增 《南都学坛》2001,21(4):71-73
宛梆艺术能够在南阳长期流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民俗民风的滋养;题材剧目的选择;语言体式的承载;乐器配合的效果和行当声腔的独特。宛梆艺术的特征是:崇高的艺术风格;强烈的情感投入;凸现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