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黄云霞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9(4):83-88
从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历史来看,全球化浪潮既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进程,同时也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单纯的抵制和排斥必将使我们重新回到锁国封闭的境遇之中;而一味迎合并积极推进这种由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一体化”进程,则无疑是在自掘自己的文化之根。本文侧重于考察全球化背景中汉语文学的基本定位,及其超越全球化困境以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刘春玲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22-24
伴随当今全球化态势日趋深入的进程,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此带给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则是不乏机遇又充满挑战。在这其中,文化全球化对于大学生身份认同这一方面的影响最为显著。本文将以后殖民理论为论点,以此对文化环境衍变对大学生身份认同所带来的影响进行探讨,并针对当前现状提出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3.
刘月悦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9(1)
进入全球化时代以来,文化认同的复杂性和文化身份的模糊性始终是众多学者、特别是第三世界学者所关注的问题.而香港作为早期殖民地被迫更早地卷入全球化,文化认同问题也显得尤为突出.以香港为例,分析了香港本地文化认同形成的原因,在文化全球化的视角下研究香港文化认同和文化身份问题,进而探讨了香港文化认同的困境所在,引申出对第三世界知识分子普遍困境的讨论. 相似文献
4.
美学是对人类历史进行阐释的范型之一,它本质上是传统的话语。因此,在全球化和现代性相互作用的历史情境中,必然会在历时和共时两个层面产生身份问题,重建美学身份就成为必要。 相似文献
5.
6.
慕容怡嘉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8(6):5-10
聂茂先生的《民族寓言的张力》,站在全球化理论前沿,结合中国的特殊国情和本土文化的具体语境,借助于西方话语体系对中国新时期文学进行解读。其既对各个文学思潮中的经典文本进行“解码”,又对各个时期创作群体的特征进行“把脉”式的“阐释”,希望借此获得“历时”的“深度”,一种“共时”的“广度”,以及一种立体的“厚度”。聂茂先生通过这种精细解读,将一堆堆隐藏在材料之下的作品原义最大限度地呈现出来了。在他看来,中国新时期文学创作群体的共同努力,不仅冲击了第一世界文化霸权的“自在预想”,而且修补、充实、拓展和丰富了西方话语体系之本身,中国新时期文学在“世界文学”的大家庭中有着“不可轻忽”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处于现代社会的要求,中国人不仅要保持"推己及人"的儒家传统,还要注意在社会成员之间建立"对等"和"平等"的关系。我们在保持和发扬"尊老爱幼"这一儒家传统的同时,也要提倡"爱老尊幼",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返本开新"地创造出儒家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8.
文化身份是一个建构和图绘过程。中国也经历了当代语境下的文化身份危机历程,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对现代性的反诘和"文化保守主义"。这些反应是借用西方现代性的解放性话语所作的本土反思,存在着许多的弊端和缺陷。在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身份的出路在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核心价值,即"和"文化。"和"文化可以更好地发展和更新中国文化。选择"和"文化,也是选择和继承中国传统的、古老的思维和本土话语,它有助于完成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中的定位,从而实现共建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的宏大目的。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的现代性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德福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6):1-4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的现代性追求历经曲折。一方面表现为以西方为榜样的倾向,另一方面,出于对文化民族性的维护而抵御西方。激进与保守的对立和斗争贯穿于中国文化现代性诉求的全过程。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必须正确处理一与多的关系,既要放眼全球,与普世价值保持一致,又不能在全球化进程中迷失自性,与传统完全脱节。中国文化的现代性追求应该在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方面作出表率。 相似文献
10.
谷鹏飞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6):81-85
中国当代文学在进入“新时期”后随着主流意识形态文艺制度的松绑而发生了重要的身份转向。这种“转向”一方面表现为作家写作心态的重要变化,另一方面也表现为文学风格的根本变化,同时还表现为文学启蒙主义现代性使命的重新回归。中国当代文学在进入“新时期”后的这种复杂现代性身份转型,为20世纪80年代后的中国社会现代性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想象支持。 相似文献
11.
现代西方哲学的先驱叔本华、祁克果、尼采三位哲学家一改在黑格尔那里达到顶峰的近代哲学的传统,转而对其进行批判并开始关注个体生命.然而,在现代性语境下,却出现了都市化的流浪、归属感逐渐淡化的个体自我认同的悖论和危机.如何形成一个健康的自我观?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意识关系三个维度上分析,将为我们思考和解决个体自我认同问题提供一种现实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胡启勇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4,(4):41-44
全球化是以某种价值为导向的社会历史过程。本文从文化视角审视全球化 ,揭示文化全球化的实质 ;追溯中国文化认同的历史与现实 ;面对文化全球化 ,我们应该提升文化自觉 ,重新建构中国现代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3.
当代大学生群体在全球多元文化激荡碰撞的语境中极易产生身份的焦虑,面临文化身份认同的危机。而多元文化身份的建构正是基于大学生对自身的认知特点、文化根源以及历史视角所作出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4.
马俊峰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文化公民身份问题是一种试图通过建立沟通性社会而设置的论题,它通过解构文化中存在的主体与客体建构的中心—边缘结构,消解二元结构所产生的不平等文化对人们生活造成严重负面影响;通过纳入“他者”视角,从文化的主体间性形成的平等关系,寻找认同和承认的政治空间,从而重塑新型共同体。审视文化公民身份认同在社会转型时期发挥的作用,为公民身份认同问题研究呈现一种新的转机和希望,并为解决全球化背景下人类遭遇的环境生态危机、资源枯竭、粮食短缺和核危机等难题指明出路。 相似文献
15.
苏前辉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6):62-67
本文诠释了“全球化”的概念,指出全球化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领域,其中核心内容是文化。只有作为世界文化资源的各区域文化融合为一种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国际文化”或“世界文化”,才可以说进入真正意义的全球化。论述了全球化的文化转型和文化的多元化构建。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法律发展应当如何应对自身的现代化以及伴之而来的现代性困境,是一个仍有待深入探讨的重要问题。对近现代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探索道路进行历史的反思,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法律现代性困境的真正症结在于法律文化的自我认同危机,而摆脱这一危机的关键在于,在多元共在的法律文化中重塑“和而不同”的中国现代法律文化,使其成为中国法律发展的内在动力,并为全球法律发展作出建设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曹海峰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7-22
民族认同作为经历了历史积淀而植根于深层意识中的心理建构,会在历史进程中或者被强化或者被削弱。全球化语境中的民族认同不仅涉及成员对民族历史与文化的追溯、挖掘与重构,而且也关涉各"民族—国家"之间的政治及文化博弈,自我与他者的冲突与博弈。应对文化霸权以其发达强势的文化渗透所造成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与断裂,不是简单的"回顾"与"模仿"而是"创新"与"重构",必须要认真反思"认同危机"与"文化空场"问题,从战略高度上采取种种措施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创新"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与"建构"民族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8.
汤平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89-95
传统时空结构在互联网中面临挑战,以英语文化为主的全球化得以加速扩张,文化自觉、自信以及国家文化安全等民族与主权思想的呼声渐涨,大学英语的中国文化身份教育也显得更为重要。通过对大学生的身份认同和行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中国文化认同和行为之间既相互区别又互为关联;大学生的身份认同虽然没有发生整体危机,但认知和行为明显脱节,给身份的稳定性带来较大不安因素。 相似文献
19.
郑海霞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8-21
全球化语境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将西方文化强势输出,妨碍了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双向的跨文化交流,使世界文化交流呈现出一边倒的态势,从而强烈冲击了他国文化,严重影响了他国国民的文化认同。这样的历史语境造成了中国话语在全球话语体系中的衰微,干扰了现当代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人对中华文化优良传统的认知和体认,造成了中国人深层次的文化认同危机,致使相当一部分中国民众信仰缺失、道德失范,价值和行为取向西化,经典文本阅读被消解。要重建中华文化认同,就应当着力培养国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倡导多元文化并存,使中华文化大放异彩,正确认识文化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的关系,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促进中华文化的新觉醒和再发现。 相似文献
20.
身份认同与中国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成付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1)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国家实力有了巨大的提高,同时,西方国家越来越多的对中国发展中国家身份提出质疑。本文从认同理论出发,阐述身份认同,即中国发展中国家身份对中国外交的重要性。同时,提出适合中国的不同身份,以谋取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