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姚石 《宿州学院学报》2013,28(1):117-119
摘要:自从大学扩招以后,很多高校都采取了面向市场的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但是随着后工业时代的来临,这种实用型人才已经无法达到新时代的要求,迫切需要重新确定英美文学课程在英语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中的位置。与工业时代不同,后工业时代要求具有创新精神和人文素养的通识人才,而不是只具备实用知识的专门人才。有鉴于此,新时期的英语专业本科教育要避免对学生技能训练的过分关注,同时要注重传统的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通过经典的学习,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实现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迎接后工业时代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英美文学课程作为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有着独特的人文学科优势。通过品读包罗万象的英美文学经典,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英语语言水平,还可以了解西方国家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从而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然纵观我国英美文学课程现状,国内多位知名学者认为英美文学课程没有充分发挥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功能。笔者根据英美文学的课程特点分析了我国英美文学教育的现状,对于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在课程改革中深化文化教育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英美文学课程的边缘化问题已成为高校英语专业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针对这一现象,笔者结合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对英美文学教学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在明确新形势下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和层次定位的基础上,对英美文学课程设置的调整、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教学模式的转变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尝试,为英美文学教学改革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英美文学课是高校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的一门重要课程。然而,不少学生忽略了英美文学课的重要性,未能正确认识学好这门课程的目的,加之传统教学模式的少许弊端,文学课的教学效果不是非常理想。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体会,试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即重视英美文学课的学习、明确英美文学课的教学目的和改变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及其内容,旨在提高英美文学课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5.
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大学生的良好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而通识教育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近年来,国内高校积极探索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但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受到很大制约.论文通过调研"电力高校联盟"中8所电力特色类高校通识课程体系的设置情况,剖析总结了其在通识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共性与不足,并对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通识课程的建设及有效管理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英美文学课是高校英语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文学学习和文学阅读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提高,英语语言学习以及西方文化的学习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不可忽视英美文学在英语语言学习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引入英美文学类课程能够在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同时,担负起人文素质教育的任务,从而有效地实现大学教育的目标。文学寓教于乐的功能使英美文学类课程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英美文学类课程的引入应建立在分级教学的基础上,课程设置可借鉴但必须有别于英语专业的同类课程,选材难度需适合学生水平,可采...  相似文献   

8.
通识教育课程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并未能受到足够重视。民国时期的无锡国专可以为通识教育提供很多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无锡国专在学生培养、课程设置上都贯穿着通识教育的思想,通过考察无锡国专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来为今天陷入窘境的通识教育拨开迷雾。通识教育教学改革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课程改革,把课程建设与通识教育目标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重建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地方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是深化地方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地方高校应树立核心素养本位的课程观,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基本依据,增强课程综合改革意识,实现对接与关联,进行综合评估,加强“隐性”课程文化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通识教育课程实施质量。  相似文献   

10.
浅析多媒体技术、因特网的应用与英美文学教学的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英美文学课程是我国高校英语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高校本科阶段英关文学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指出应用多媒体技术、因特网辅助英美文学教学不仅能较好地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而且能更有效地完成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提高其教学效率和整体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1.
从历年来中国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演变来看,英美文学经历了中心—边缘—中心的波折,从中不仅折射出时代背景与国情的变换,同时彰显了我国高等教育对人文精神培养的关怀与弘扬。英美文学课程设置从选修课到必修课的订正,表面上看,是从边缘到中心的回归,然而,当下的英美文学教学处于“中心的边缘化”。结合我国当下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实际,首先梳理英美文学课程设置演变历程,随后从英美文学教学目标与课程设置、对话与独白的教学模式、大学精神与课程培养目标三方面,提出英美文学教学改革方案。  相似文献   

12.
采用归纳法,对英美文学课程的改革进行了探讨。莫美文学课作为高校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随着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作为人文学科的英美文学课程日渐边缘化,这一传统课程本身,无论在课程内容还是教学模式上都存在一定的封闭性和僵化现象。因此,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3.
英美文学课程一直是我国高校外语院系的传统课程和重要课程,对培养合格的外语专业毕业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最近,我们对英美文学在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以及考核等方面的情况做了一个调查,并提出了相应的思考和对策。 一、课程设置和课时问题 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在“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之风的影响下,许多院校注重开设“实用”类课程而删减英美文学课程或课时。根据统计,目前许多院校的英语专业教学计划中英美文学课程的比例已很小,一般为二至四门,有的甚至只  相似文献   

14.
加快健全并完善中国高校通识教育人文课程体系及培养机制是新形势下社会综合类人才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高校尤其是理工类院校人才通识教育培养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通过重点考察颇具通识教育特色的世界名校,探讨国外尤其同类著名高校本科生通识教育人文课程及培养机制的发展情状,提出中国高校应学习并借鉴其成功经验,尽快改变当前重专业技术、轻综合知识的观念,加大通识教育课程比重,增加人文类师资投入,建立科学、有效、合理的通识教育人文课程体系与培养机制,从而培养出符合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类人才。  相似文献   

15.
学生社团是高等学校主要的学生团体,社团活动是大学生校园学习生活的重要形式,其中蕴涵着通识教育的意义。通识教育目前在我国尚没有固定的模式,将通识教育课程学分引入学生社团,使社团活动与课程教学实现有机嫁接,对高校实施通识教育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教育是科学技术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基础.推进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当今教育发展的主流.英美文学课程是高校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平台.英美文学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可以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文学鉴赏能力,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和文学素质,使之成为有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7.
通识教育课程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和途径。目前高校通识教育课普遍存在结构失衡、优质师资不足、校本特色不明显等问题。岭南师范学院以核心课程为引领,积极构建和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在丰富课程资源、加强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和实践,为不断提高通识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英美文学课程是英语专业的重要课程,却在英语教学中被边缘化,不重视英美文学课程是导致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质下降的原因之一。英美文学课程去边缘化必须增加课时、丰富课程种类并提高任课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使英美文学类课程真正发挥提升学生语言技能和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9.
比较文学属于文学研究的一个类别,它最初产生于法国浪漫主义时期,并对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启迪和促进作用。在现今英美文学教学课程中很有必要引入比较文学分析的方式,其可以更有效的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它有两个重要的内容,分别是文学史和文学评论。在英美文学课程中广泛开展比较文学的教育模式,其也迎合现在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学习要求,同时也是充分发掘英美文学的教学效果以及应用价值,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本文以此为研究切入点,深入剖析比较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并广泛的探讨英美文学课堂中比较文学的运用。以期为后续英美文学课程的开展提供新的思路,注入新的活力,更好的完善现阶段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20.
以广西桂林高校理工科大学生为样本,对英美文学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实证分析表明:理工科大学生英美文学水平总体不高,创新思维能力呈中等水平;选(必)修英美文学课程不仅能提高学生英美文学素养,也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英美文学水平与创新思维能力呈中度正相关。因此,理工科院校应倡导学生重视自身英美文学素养的提高,并积极开设英美文学选(必)修课程,努力推进专业学科与人文学科的有机结合,以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