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经济的快速增长却对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为了实现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必须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本文首先界定了经济增长方式的概念及分类,接着分析了现有经济增长方式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并在此基础上探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践途径,构建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宏观环境,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文章首先对规模经济进行分析,指出规模经济对企业效益的提高意义重大,但规模经济并不意味着企业的规模越大越好。文章认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规模经济的要求本质上是一致的;我国目前企业规模结构不尽合理,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要实现规模经济,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通过制定合理产业政策、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推动资产优化组合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3.
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理论依据。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民族地区的必然选择;只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使民族地区经济得到持续发展。为此必须:一、深化改革,推进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二、调整经营结构,发展优势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三、贯彻科教兴国战略,推动民族地区科技进步;四、加强科学管理,实现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可持续发展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普遍接受的发展道路。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可持续发展,并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有效增长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根本途径。文章论证了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增长及方式之间的关系,提出并分析了可持续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和运行方式。  相似文献   

5.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为主向集约型为主的根本转变,这是对邓小平同志发展观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是改革开放的实践特别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是我国实现跨世纪目标的重大举措。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是正确处理速度、效率和可持续性三者之间的关系。粗放型的高速增长实际上是以对效率的损害为代价的。粗放型的高速增长引起并加剧经济波动,导致经济效益长期低下。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高速低效的经济增长严重损害了可持续增长的物质基础。 促进我国经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寻找一条使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兼顾当代人和子孙后代利益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6.
经济增长理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理论反映,源于斯密和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是二战后在发达国家广泛流行的经济理论。但是,发达国家经济学家自身存在的认识论缺陷使其不可能建立科学完整的经济增长理论及模型,因此还必须遵循马克思的方法论从理论为实际的反映入手建立科学模型,并以此指导中国社会经济增长实践,特别是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践。  相似文献   

7.
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实质是提高生产要素的素质和效率 ,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在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需要经济体制的转变相配合。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具有紧迫性 ,这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 ,也是我国经济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针对当前突出的问题 ,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措施是 ,坚持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发展经济 ,加快推进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中心的深度市场化改革 ,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制  相似文献   

8.
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可持续发展视角的考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制度和经济增长方式之间存在深层的内在联系,推进传统制度变迁是实现传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客观要求。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计划经济时期片面追求经济快速扩张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但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并不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因为这种经济效益导向型增长模式强调的是生产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同时通常忽视了经济行为的生态效益和负外部性。我们所追求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种增长方式不仅将技术而且将制度都视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不仅要推动微观主体或局部的经济增长,而且还要使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实现经济发展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9.
制度和经济增长方式之间存在深层的内在联系,推进传统制度变迁是实现传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客观要求。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计划经济时期片面追求经济快速扩张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但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并不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因为这种经济效益导向型增长模式强调的是生产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同时通常忽视了经济行为的生态效益和负外部性。我们所追求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种增长方式不仅将技术而且将制度都视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不仅要推动微观主体或局部的经济增长,而且还要使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实现经济发展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0.
崔巍 《东方论坛》2006,(3):92-96
经济增长理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理论反映,源于斯密和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是二战后在发达国家广泛流行的经济理论,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及模型的建立强调科学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但是,发达国家经济学家自身存在的认识论缺陷使其不可能科学完整的建立经济增长理论及模型,因此必须遵循马克思的方法论从理论为实际的反映入手建立科学模型,并指导中国社会经济建设实践,特别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践。  相似文献   

11.
基于青岛市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特征和 2016—2020年青岛市10区市的面板数据,选取14个一级指标,36个二级指标构建青岛市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对青岛市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利用Dagum基尼系数法和Kernel密度法对其空间差距和演进规律展开分析。结果表明,青岛市的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差异性,其空间差距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各区市之间均存在不均衡的发展特征。在考察期内青岛市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得到提升,并未出现极化现象。  相似文献   

12.
区域可持续发展度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区域发展的系统分析 ,提出了一整套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 ,建立了综合度量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数量模型。最后以江苏省经济发达地区—昆山市为案例 ,对该市 1988— 1998年的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性测度研究  相似文献   

13.
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传统的企业家评价指标体系应做出调整.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件、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树立、自然资源的支撑、科学技术水平的保障等相适应,企业家评价指标体系在注重财务指标的同时,应强化创新指标,着重考察企业长期发展的能力,如能源利用系数、R&D投入比率等指标,增加环保效益比率、绿色GDP贡献、社会责任比率等指标.  相似文献   

14.
指出充分认识我国经济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及我国西部大开发将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提出在西部大开发中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人才是关键 ;(2 )科教要先行 ;(3)实现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持的良性循环是前提 ;(4 )要以农业发展为基础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国家经济安全理论与战略研究通常多以对产业分析为主,本文兼顾我国开放型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的现实,从对国家经济安全理论分析入手,深入浅出的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与国家经济安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在介绍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英国、美国等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论述了我国学术界对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进行的研究,提出了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评价模型,包括经济发展要素评价、指标体系结构评价与指标体系综合评价等模型。  相似文献   

17.
生态工业、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态工业、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环保战略的三个主要发展方向,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各自明确的理论、实践和运行方式。环境管理从生态工业延伸到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领域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是生态工业,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态工业向循环经济推进,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经济发展中的全球化趋势与本地化之间所展现的现实张力为区域发展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过程中,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家竞争优势,关键是要依赖国内区域发展优势.应结合我国渐进改革中的地区专业化趋势,营造区域创新环境.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人类利益中心”价值观引发了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如何实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保持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当今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之一。笔者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五种应对措施,以期为改善我国目前的环境危机状况和增强环保能力,尽快实现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20.
循环经济是新世纪国际社会的一大趋势,倡导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全新发展模式.根据循环经济的内涵、原则及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应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