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波  邹敏 《中国藏学》2012,(2):245-246
昌都本地的知名学者土呷(图嘎、土嘎)先生是一位热爱民族文化、研究藏学长达30年的西藏学人,他的新著《西藏昌都历史文化研究文集》(以下简称《昌都》),作为西藏昌都解放60周年大庆献礼图书以及西藏自治区2010年的重点出版物,由中国藏学出版社于2010年9月正式出版。《昌都》系作者个人的研究总集,全书452页,约50万字。正文分12部分,对西藏昌都的历史、社会经济制度、舞蹈艺术、民俗、旅游资源、地方志、《格萨尔》、政协文史资料、宗教、近现代知名人物进行了研究,另外还包括文化考察侧记性质的《昌都游记》与《随笔》。该著对昌都文化史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的展现,可谓"西藏昌都文化史的小型百科  相似文献   

2.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共西藏昌都地委、《中国西藏》杂志社10月19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西藏厅隆重举行《西藏昌都——历史、传统、现代化》出版座谈会,并藉此纪念昌都解放五十周年。  相似文献   

3.
西藏铜佛像制作“昌都工匠群”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该文作者在考察西藏拉萨地区和昌都地区铜像作坊时发现,这些铜像作坊的工匠均来自昌都的柴维乡和嘎玛乡。近百年来,工匠们不断地从翁达岗村为代表的柴维乡和嘎玛乡迁到西藏各地,或者到新的地方定居组织工场,或者到西南各藏传佛教寺庙制作铜佛像,已形成中国西南最主要的制作藏传佛教铜像的工匠群体。他们主要由血缘和亲戚关系组成,并在各地建立起一个个铜佛像制作工场,对亲缘关系和昌都的地理认同成为其技艺传承的纽带。  相似文献   

4.
1917年7月,驻守昌都一带的边军与藏军因故起衅,战火陡起,川边十余县尽落藏军之手。英人亦插手其间,频繁活动。此后虽经“和谈”,但昌都等地悉归西藏地方政府统辖。当时舆论普遍认为,这场战争的性质是“西藏地方政府背叛祖国,分裂西藏。”这种说法,至今尚有一定影响。对此,本人不敢苟同。马克思主义认为,要判断一个战  相似文献   

5.
全国人民翘首企盼的党的十五大已经胜利召开,作为西藏昌都地区参加十五大的代表,我感到非常荣幸和自豪。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团结、进步的社会主义新昌都。 在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下,昌都广大劳动人民长期陷于被剥削和被压榨的痛苦深渊,社会经济长期处于落后状态。1950年,党中央、毛主席作出了进军西藏的决定。10月19日,人民解放军解放了西藏的东部重镇昌都,五星红旗第一次在昌都上空升起,昌都人民获得了新生。 西藏和平解放46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自治区党委、政府的  相似文献   

6.
自13世纪起,尼泊尔工匠成为西藏中部地区铜佛像制作工匠的主流,极大地影响了藏传佛教铜佛像艺术的整体面貌.昌都工匠群体源起于西藏东部昌都的嘎玛、柴维,铜佛像制作传统与历史上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教派的兴起有关.昌都铜佛像工匠群体在20世纪自东向西大规模迁徙拉萨,这与20世纪20年代十三世达赖时期遣散尼泊尔工匠启用西藏本土工匠的政策有关.20世纪中期以来,来自西藏东部昌都的铜匠在拉萨的铜像制作业中占有垄断地位,成为西藏本土铜佛像制作工艺传统的代表.  相似文献   

7.
昌都地区的历史是西藏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该地区的历史演进过程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深刻理解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昌都地区遗存的珍贵文物和藏汉档案文献为主线,分别从昌都地区的地缘、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因素,以及昌都历史人物的特殊作用等方面,重点探讨了昌都地区在推进西藏归入中华民族大家庭历史演进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而揭示出西藏归入中国版图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8.
四川藏区"跳锅庄"的发展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瑾 《中国藏学》2002,(4):79-84
"锅庄"是藏族民间歌舞,它流行于四川、云南等省的藏族地区及西藏昌都一带.本文通过对四川藏区传统民间歌舞娱乐方式--"跳锅庄"的探析,试图探讨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藏区的传统民间娱乐活动的发展演变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族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适应过程和社会的变迁.  相似文献   

9.
土呷 《西藏研究》2016,(4):10-15
昌都卡若区具有5000多年的社会发展史,是青藏高原人类原始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素有"西藏东部门户"之称,建城从初具规模迄今亦有570多年的历史,2014年昌都成为地级市,将原昌都县的行政区域划为卡若区。通过大量藏汉文资料和实地考察,梳理还原昌都古城的发展脉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挖掘昌都古城的历史文化底蕴,对申报昌都卡若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好昌都新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昌都是茶马古道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西藏的茶园开辟离不开昌都,那里保留着较多的茶文化,并在日常生活中得以较好保护和传承。昌都的茶叶贸易历史和文化表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重视推进各地区、各民族间的经济贸易往来,必须重视凝聚力和向心力,强化文化认同。结合茶马古道遗产,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中,可尝试"文化保护与创新+文化旅游产业+教育教学实践基地"的三位一体模式。  相似文献   

11.
Brief Introduction of Members of Editorial Board of Journal of Ethnology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南京是东南沿海城市中回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城市,早在明代就形成了回族伊斯兰文化社区。然而,近年来随着南京最大、最典型的“七家湾回族社区”的拆迁,引起了人们对回族社区的消失与回族文化传承问题的思考。“七家湾回族社区”的消失,除外界因素外,其内部经济生活方式、社区组织形式、婚姻情况、受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的变化也是其重要原因。实际上,回族社区的保存和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传承,一方面需要政府有意识地加以保护,另一方面,更需要回族自身的“文化自觉”,通过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汲取优秀文化精华,并不断创新的方法来解决。而伊斯兰文化核心价值观和伊斯兰文化发展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极其有用的思想工具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重构社会控制体系,完善、加强对社会失范行为的社会控制,是建设当代和谐社会的基础性任务。壮族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先进理念,为社会控制体系的重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构建新的社会控制体系的过程中,应注意充分利用传统法律文化的本土资源以及国家赋予的自治权和立法权,注重从当前壮族社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出发,来制定适合壮族实际情况的法律、法规,为当代壮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8.
论锡伯族萨满神歌的心理医疗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漫长历史中 ,锡伯族创造了与自身的生产方式和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相适应的萨满教 ,并不断发展丰富 ,萨满教成为锡伯族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萨满教延续千百年 ,其主要功能和价值之一是治疗疾病 ,保障氏族的生存繁衍。锡伯族萨满治疗患者是在歌、舞、乐三者浑然一体的场景中 ,即在“跳神”场景中进行的。歌、舞、乐三者是古老时代集体创作的产物。在萨满“跳神”过程中 ,他和助手及众人共同吟唱的神歌 ,对患者产生了心理医疗功能。  相似文献   

19.
《格萨尔》史诗是藏族牧业文明的代表作,叙述的是关于部落的历史。本文认为,在《格萨尔》史诗产生的早期阶段,尚没有专司史诗演述活动的职业化艺人。作为一种集体记忆,其建构和传承由全体部落成员共同完成。职业或半职业化的《格萨尔》艺人的出现,当是后来藏族地区社会文化生态变迁的产物。集体记忆时代的《格萨尔》史诗,不仅呈现出从历史化向传说化和神话化过渡的文类特征,也具有集体记忆所承载的时空要素及其与群体传承的关联性等结构形态。  相似文献   

20.
才让 《中国藏学》2020,(1):119-129
文章选取15世纪萨迦派代表性人物的传记,包括桑杰贝、班钦·释迦却丹、绒敦·释迦坚赞、俄尔钦·贡噶桑波、古格班智达扎巴坚赞、贡噶南杰、果沃热绛·索南僧格、达仓译师等著名萨迦派大师,介绍各传的作者、成书年代、资料来源、主要内容、版本等。这些传记反映了萨迦派各支系的兴起及萨迦派在15世纪的中兴历史,是研究萨迦派历史的重要文献。所收传记之顺序按人物生活年代编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