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有明一代,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陆续来华,时任贵州巡抚的郭子章以开放的心态和主动学习的姿态研究了利玛窦的世界地图,在贵州缩刻了《山海舆地全图》并作序一篇,从已知的传统地理知识出发,分析和评价了利玛窦传播的地圆学说,成为研究利玛窦世界地图的先行者.这也为贵州搭建了一个西学渐入的平台.  相似文献   

2.
跨文化的对话:误读与化解路径——以孔子学院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加军 《学术探索》2011,(2):113-118
在文化全球化视野下,中华文化如何成功走向世界已成为跨文化传播(交际)研究的重要课题。从跨文化大众传播的视角透视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所遭遇的误读,结果发现,外国大众媒介歪曲与丑化了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的传播主体、传播目标、传播内容等。中国文化要在文化交流主义的原则下走向全球,需要充分利用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等渠道,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3.
利玛窦在晚明成功地把西方文化传播于中土.这主要归功于他切实可行的传播理念和方法.穿儒服、研究中国文化经典和熟悉风土人情是他顺利进入中土的第一步,走上层路线、与广大儒士为友、传播科学知识是他传播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明末,西方传教士在广东传教遭遇种种失败后,利玛窦等人入驻南昌传教。利玛窦在南昌传教的三年,也是他的传教策略在探索和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过程:他与江西的官绅阶层进行了密切交往和友好的对话,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成功的传教策略———“南昌传教模式”。这意味着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产生了一个质的飞跃。这不仅是利玛窦个人努力的结果,也与当时江西深厚的儒学传统文化底蕴和江西文化的一些显著特点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模因论作为解释文化发展和进化的新理论,对于解释和促进跨文化交流与传播,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从模因论的角度分析了跨文化交流与传播中的文化模因现象,并且阐述它在中西方跨文化交流中的传播方式和变异过程.通过对模因现象的拓展分析,结合跨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一般模式,尝试从模因论的角度,探讨促进跨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6.
谢征 《云梦学刊》2012,33(2):122-125
从全球范围来看,影视剧的跨文化传播现象由来已久,电影和电视剧诞生不久,便有着跨文化传播与之相伴相生。历史和现实地来看,影视剧的跨文化传播主要在两方面表现出重要影响,一是形成经济贡献,二是表现出文化影响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全球影视剧跨文化传播呈现出四大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7.
由于地域的限制和通讯手段的制约,前网络时代的跨文化传播被束缚在了传统传播方式的框架之内,传播的主体和内容都受到了极大的约束.但网络的介入则有力地改变了这一面貌,传播的主体得以泛化,受众心理和媒介样式在新的传播环境下也都有所改变,而且跨文化传播还呈现出了一些全新的特征.网络时代的跨文化传播,真正实现了对现代文化差异化互动的完美诠释.  相似文献   

8.
罗幸 《广西社会科学》2012,(11):172-174
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的深入发展,中国广播电视在东南亚的跨文化传播势在必行。文化的接近性使得广播电视在跨文化传播中得以顺利进行,但在传播中存在语言障碍。新传媒时代跨文化传播人才培养应该扩大与东盟各国的文化和传媒业的交流与合作、以跨文化传播需要为基点,进行人才培养研究、走产学研合作之路,实现"实战式"教学。  相似文献   

9.
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具有广泛的国际关注度,是我国文化与城市形象对外传播的宝贵契机。探索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中跨文化传播意愿(IWTC)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的跨文化传播效能。论文通过对2023年中国成都第十一届“世界体育舞蹈节”系列赛事的实证分析,提出并验证了一个基于城市形象感知的中介模型,证实了互动动机、沟通技能、态度及体育技能等变量可以通过城市形象感知显著影响跨文化传播意愿。最后,论文强调了大型体育赛事在推动跨文化传播方面的重要价值,并提出充分发挥体育赛事的文化功能、加强对城市形象的管理和塑造、建立赛后文化互动的长效机制等实践策略,以期促进我国跨文化传播能力的持续提升。  相似文献   

10.
广告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艺术符号和文化传播形式,在跨文化广告的传播过程中,文化认同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金六福""轩尼诗"等广告为例,从文化认同与跨文化广告传播、文化认同与广告策划和文化认同与广告传播方式等视角分析了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1.
跨文化交流研究是对不同文化人群交流特点的比对研究.在跨文化语境中,广告传播效果可能由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不同而造成巨大的差异.该文以麦当劳系列广告为例,分析其在文化语境和文化维度设置中对跨文化交流理论的应用及传播效果,探讨对我国企业走出去和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反思传统理论研究与实践发现,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本质上是一个跨文化传播问题.少数民族文化的异质性是跨文化传播的原因,而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品性和现代传媒手段则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可能与路径.从实现有效传播的各个组成即传播者、受众文化背景以及传播媒介看,我们需要培养大量少数民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同时还需要对少数民族文化特质及深层文化心理进行研究以实现传播的针对性;还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实现传播的日常生活化.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跨文化传播取得一些成绩,但是还是受到东西方文化及意识形态之差异,汉语语言翻译的难度及跨文化传播机构不完善等因素的制约,导致对外传播未取得理想效果。因此,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需要采取弥补文化折扣,跨文化传播的内容与形式应更多元化,重视翻译队伍的建设,提高翻译水平,完善文化对外传播的机构,主动与国外主流出版机构或个人合作策略,助推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取得更大成效。  相似文献   

14.
跨文化传播在全球文化差异普遍存在的现实基础上意义重大,尤其是跨文化传播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助力。一方面,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与共通性并存,跨文化传播的关键是建构文化认同;另一方面,文化具有物质性特征,跨文化传播就是实现文化物的功能性需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从全球语境和理论认识的高度,超越“主体—他者”二元对立的跨文化传播结构,实现文明对话沟通效果的最大化,回归真正集体认同和价值归属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对话体系。超越文化差异的跨文化传播是文明对话转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决条件,其关键是超越文化自我和建构文化认同,实现全球语境下文化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15.
叶文婷 《学术界》2008,5(3):186-190
全球性"汉语热"的持续升温,对汉语的国际传播是机遇也是挑战.要实现跨文化交际,仅仅依靠语言本身是不够的,文化作为语言的依托和精神内涵,在语言的传播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让文化传播为语言传播开辟道路,实现语言和文化输出双线并行.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加强,国际间的商品流通日益频繁。各个国家为了争夺世界市场,竞相利用各种广告推销本国产品,因此跨文化广告传播必将成为新世纪的主流广告形式。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企业在跨文化广告传播创作时,应寻求中西文化间的契合点,研究中西文化的差异对跨文化广告传播产生的影响,以实现企业营销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李承志 《理论界》2023,(8):60-66
新时代的跨文化传播实践需求催生新的指导观念。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为重构跨文化传播观念提供了崭新视域。笔者曾提出的“现代性诉求的民族性表达”这一跨文化传播模式应与时偕行,以重要论述为契机补充新的时代内涵。作为这一模式的前提,“中华民族共同体”应成为作为文化主体的中国在当下主权国家时代投身世界跨文化传播潮流的唯一合理文化身份。“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是这一模式的终极指向与全人类跨文化传播的未来理想图景。中国的跨文化传播事业应在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张力中把握平衡,遵循“两步走”的步骤稳步实现理想。  相似文献   

18.
李承志 《理论界》2023,(5):65-72
特殊的时代背景与独特的个人经历使得唐君毅的跨文化传播思想兼具开放与保守的双重性质,“心统文化”的文化认识论为其跨文化传播思想奠定了基础。一方面,其思想强调“文化整体性”,希望中西文化“相互取资以开新”,最终构建“太和世界”这一跨文化传播的理想图景,此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内涵若合符契。另一方面,唐君毅认为跨文化传播应以“文化主体性”为根底,要求以“敬意与同情”的态度对待本民族文化,走出一条文化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唐氏的跨文化传播思想虽对当下跨文化传播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然而尚有偏狭之处,后人应以去粗取精的态度对待之。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是传播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之一,提升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是我国培育国际化人才的重要目标体现。本文基于跨文化视域,首先来分析我国国家形象传播过程中存在的一些跨文化障碍,如文化差异阻碍信息理解、刻板印象导致解码障碍、国际关系影响媒体导向等,而后尝试探索中国大学生学习、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的可行性路径,并从跨文化知识、意识、技能三方面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藏族锅庄舞在兰州市等地的民间跨文化传播,对和谐文化建设具有典型的示范作用,也是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有效保护.以此为例,进而认为:普通大众的广泛参与、选择恰当介质使民间传播与媒介传播良性互动、对现代元素的不断吸收等,是民间跨文化传播现象对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