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玛窦来华经历了两次易服:教士服易僧服、僧服易儒服,其形象经历了从修道士到西僧、从西僧到西儒的两次转换.两次易服从适错到适应,反映了利氏文化适应策略的不断调整,也反映了异质文化交融的某些规律.  相似文献   

2.
大庆精神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重要名片.大庆精神对外传播意义重大、可行性强,在大庆城市国际化建设和国家文化相关战略实施的当即,应加强大庆精神的对外传播.跨文化适应是大庆精神的对外传播面临的最为棘手的问题,当前应努力提高大庆精神的跨文化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3.
跨文化传播学中文化适应研究的路径与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适应研究是当今国外跨文化传播学界最关注的主题之一.它在心理学、传播学和人类学等不同层面展开,形成了引人瞩目的理论景观.另一方面,由于不同学科关注的重点不一,研究和分析的方法各异,文化适应理论体系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景象.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反思不同层面文化适应研究的理路,探求不同学科间文化适应研究的联系与分歧.本文认为惟有广阔的视野、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和丰富的知识体系,才能使跨文化传播领域的文化适应研究更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陈国明  余彤 《学术研究》2012,(1):130-138
全球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迫切要求跨文化适应的能力,以及对此概念更加系统化的研究.针对现存文献中这一概念意义模糊化的问题,本文通过简要的文献综述来说明跨文化适应是一种跨越边际的博弈,以此为跨文化适应的理论化打下基础并尝试进行理论建构,认为跨文化适应作为跨越边际的博弈必须整体化对待,获得跨文化适应的关键是要有“边际智慧”.本文的分析为跨文化适应今后的研究提供一个基本的指导方向.  相似文献   

5.
利玛窦在晚明成功地把西方文化传播于中土.这主要归功于他切实可行的传播理念和方法.穿儒服、研究中国文化经典和熟悉风土人情是他顺利进入中土的第一步,走上层路线、与广大儒士为友、传播科学知识是他传播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广告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艺术符号和文化传播形式,在跨文化广告的传播过程中,文化认同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金六福""轩尼诗"等广告为例,从文化认同与跨文化广告传播、文化认同与广告策划和文化认同与广告传播方式等视角分析了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7.
对于西方人来说,一个人在信仰一种文化的同时接受另一种相反的文化可能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然而这在中国古人身上却十分常见。儒、释、道代表的是三种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文化,中国人却能在这三种文化之间悠游自在,显示出强大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对于那些不被儒家文化接纳或整合失败的边缘群体而言,可以比较容易地投向佛教或道教等其他文化体系;对于主流群体中同时信奉儒释道的人而言,则可能面临更大的跨文化适应焦虑,其成功的秘诀就在于通过功能分区,让儒释道三种文化在不同时空发挥作用,从而很好地实现了社会、身体与心灵三者的平衡。  相似文献   

8.
由于地域的限制和通讯手段的制约,前网络时代的跨文化传播被束缚在了传统传播方式的框架之内,传播的主体和内容都受到了极大的约束.但网络的介入则有力地改变了这一面貌,传播的主体得以泛化,受众心理和媒介样式在新的传播环境下也都有所改变,而且跨文化传播还呈现出了一些全新的特征.网络时代的跨文化传播,真正实现了对现代文化差异化互动的完美诠释.  相似文献   

9.
如果一种文化在跨文化传播中占据了主导和支配性的地位,具备了影响和渗透他文化的能力,这种文化也具有了一种渗透性的软实力,但这样的文化软实力很容易滋生文化中心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但是当我们从跨文化传播中的个体、群体、社会、大众媒介、国家和国际社会等各个层面对文化软实力做出考察时,就能够找到通过跨文化传播形成和传递的文化软实力之于不同层面的意义,而这种软实力也因此成为一种可以层层推扩的和谐力量。  相似文献   

10.
文化传播、文化冲突和文化适应是三种重要的动态文化现象,它们对文化发展会产生极为复杂的影响。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国际背景下,文化传播日益广泛和迅速,文化冲突日益直接和激烈,文化适应日益迫切和严峻,它们对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繁荣发展与文化安全提出了重大的挑战。要化解由文化传播所带来的各种矛盾和冲突,使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互适应,促进文化的融合性发展、协调性发展,除应进行自我调整、自我转换外,还要注重文化整合、文化一元与多元有机结合以及文化的借鉴和吸收。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跨文化传播取得一些成绩,但是还是受到东西方文化及意识形态之差异,汉语语言翻译的难度及跨文化传播机构不完善等因素的制约,导致对外传播未取得理想效果。因此,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需要采取弥补文化折扣,跨文化传播的内容与形式应更多元化,重视翻译队伍的建设,提高翻译水平,完善文化对外传播的机构,主动与国外主流出版机构或个人合作策略,助推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取得更大成效。  相似文献   

12.
蓝希峰 《理论界》2010,(8):87-90
明恩溥与利玛窦,两个相隔三百年的来华传教士,在面对中国政治、文化的挑战作出回应时,提出了相似的主张,采取了类似的策略。二者来华的时代背景、传教地域、传教对象和历史任务都具有互补性的差异,在一定意义上,明恩溥是利玛窦经验的重拾者,又是利玛窦经验的补充论证者。二者差异互补的传教经历和对中国社会的认识,对于当今中国基督宗教神学的意义仍然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3.
跨文化适应:异域文化中的“二次成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经济时代国家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跨文化适应问题因此凸显出来。从心理学和文化学的角度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一个成功的跨文化适应过程其实就是异域文化中人的“二次成长”。与人的“首次成长”一样,“二次成长”同样需要社会环境和自身努力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4.
明清之际 ,以天主教传教士为媒介 ,中西文化实现了第一次正式的接触与交流 ,西方的天主教与科技文化相继传入中国。利玛窦提出的天主教儒学化理论在这次中西文化交流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对西学顺利进入中国和中国士大夫最终接纳西学产生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对利玛窦天主教儒学化理论及其在此次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的影响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5.
文化产品的跨文化传播为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提供了一个新的时代背景.文化产品的跨文化传播有助于夯实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基础、增强了民众对意识形态的认同、扩大了国家的意识形态魅力.而外来文化产品所蕴含的意识形态、多元思想及其所依托的大众文化等,则构成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威胁.通过制定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健全和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扶植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构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预警系统等措施,可有效维护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社会,广告几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争奇斗巧,花样翻新,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本文以文化为视角,从文化决定广告传播力、广告传播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提升广告文化品位三个方面分析了广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旅游文化传播的形式多样,导游词的翻译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形式.旅游文化传播既是语言上的传播也是跨文化传播,要求传播者有很强的跨文化意识.要做好旅游文化传播,就应从吸引旅游者的注意力出发,综合运用接受理论和空缺理论,创造文化对应词,并运用意境,灵活地进行旅游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8.
随着当下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实践的日益频繁,明星的作用愈加彰显,在此过程中,明星构建的独特文化代码,既标示文化身份,也是他者用来解读中国文化的一个依据。这些代码的选择既符合西方的想象,也呈现出一种群体共性。女明星用角色和身体呈现出一种可以统称为"东方神韵"的气质和美感,而男明星则以龙的象征和男性躯体建构起一个中国功夫神话。  相似文献   

19.
模因论作为解释文化发展和进化的新理论,对于解释和促进跨文化交流与传播,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从模因论的角度分析了跨文化交流与传播中的文化模因现象,并且阐述它在中西方跨文化交流中的传播方式和变异过程.通过对模因现象的拓展分析,结合跨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一般模式,尝试从模因论的角度,探讨促进跨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语言交流、非语言手段的运用,以及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处理等几方面论述了跨文化交际中文化信息输入的重要性问题。作者列举了大量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现象,旨在进一步说明,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从异域文化的角度去体会和认识对方的情感,从对方的立场出发来感受其文化。这样,来自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化干扰就可以预防和克服,跨文化交际的顺畅进行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