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李伟 《职业》2012,(12):164
一、化工产业在湖北省的重要地位2008年从北京国际新闻中心举行的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建设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两百多项重大化工项目落户武汉城市圈,总投资一千多亿元,将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中发挥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2.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农业经济区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新空间,也是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和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载体.在新常态的发展形势下,以生态循环理念引领农业经济区产业布局,破解资源环境瓶颈,推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和美丽新农村建设,成为农业农村地区挖掘新潜力、 培育新机遇、 拓展新空间的重要举措.笔者以天津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为例,首先分析了其在生态持续建设、 农林产业发展以及村庄整合与服务等方面面临的困境;进而,从多学科、 多平台以及反规划等方面,进行了规划理念和方法的创新探索.最后,提出了生态循环主导下的农业经济区规划策略,包括以生态为先,融入社会发展新元素,实现多方共赢;以循环为基,建立林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形成农业经济发展的新示范;以村民为本,探索林下村庄保护与建设的新路径等,并对实施成效和机制建设进行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3.
生态工业园区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形式 1.生态工业园区是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生态工业园区是继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后的第三代产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是一个包括自然、工业和社会的地域综合体,是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和生态工业学原理而设计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是生态工业的聚集场所。生态工业园区遵循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再  相似文献   

4.
在推进河北省循环经济发展及生态园区建设当中,政府起到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正是通过政府项目审查、政策措施的建立及加强监管,保证政策实施,才使得河北省循环经济得以发展,促进其生态园区的建设,本文从政府的角度,深入剖析政府作用,提出措施,为河北省生态园区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类从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战略被提上日程,循环经济园区成为各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模式之一。本文对循环经济园区的内涵、发展模式、建设方案等初步探讨,并以宁海县临港循环经济示范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6.
晏敬东  吕利平 《城市》2009,(4):57-60
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它包括武汉及其周边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8个城市。2007年12月,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获批,在给武汉经济带来希望的同时,也给湖北“三农”问题的解决带来新的机遇秘挑战。  相似文献   

7.
柏素敏 《职业时空》2009,5(1):135-136
从循环经济与工业园区的关系为起点进行研究,提出了廊坊市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微观层次上的企业内部循环链+宏观层面上的企业问工业生态链。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廊坊市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路径和廊坊市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和技术条件,为发挥工业园区优势,引导园区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李农 《城市观察》2016,(2):115-124
智慧城市建设是提升社会管理、运营社会生产、营造社会生活的重要手段。京沪以建设国际最先进的智慧城市为目标,用加快城市智慧交通建设、打造以智慧服务为核心的智慧社区建设、积极推进以构建产业智慧链为目标的智慧产业园区建设来提升自身的发展品质,是解决京沪大城市病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性和对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孙贻超  姬亚芹 《城市》2003,(2):40-42
近年来,人们正逐渐改变传统思维,抛弃传统经济模式,在实践中逐步研究并提出了环境与经济双赢的“循环经济”理念和模式。发达国家正在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环境与经济之间的矛盾亦非常尖锐,更需要重视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以期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一、循环经济的概念和基本原则(一)循环经济的概念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的。在环境方面表现为节约环境资源、降低污染物排放甚至是污染物零排放。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资…  相似文献   

10.
石森昌 《城市》2008,(12):36-40
一、城市循环经济发展压力的概念 在现代社会中,城市承载了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大部分功能。因此,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其所在区域的循环经济的发展程度。目前,对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城市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建立科学评价指标体系:二是探讨城市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政策的构成:三是对特定类型的城市,分析其循环经济的发展;四是对城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问题的讨论:五是对建立城市循环经济体系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城市》1989,(2)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一种以智力密集区为依托,以开发高技术和开拓新产业为目标,促进科研、教育、生产相结合,推动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基地。可以说,园区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新课题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12.
郑向阳 《城市》2005,(4):18-20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近年来人们针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在实践中探索并提出的,其主旨是实现经济发展由"资源-产品-污染"的流程方式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流程方式转变,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扬弃.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指物质闭路循环流动型经济,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的,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相似文献   

13.
黄顺江 《城市》2017,(11):13-19
产城融合是"十三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以国家发改委公布的第一批58个产城融合示范区之一——福建省泉港区为例,探讨石化产业园区与城市的融合发展策略.由于石化产业的特殊性,石化园区的产城失调不仅体现在与中心城市之间,更严重的是与新城之间.石化园区与新城之间的产城失调,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石化产业与新城不协调,主要是新城发展滞后;二是新城发展与城市功能不协调,主要是城市功能提升缓慢.石化新城产城融合的主要任务是加快城市发展步伐,尽快提升城市功能.为此,必须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同步推进三个方面的融合发展:产业融合发展是关键,目标是构建以工业、 商贸和旅游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社会融合发展是核心,重在构建以现代市民为主体的城市社会;空间融合发展是基础,努力构建生产、 生活和生态相协调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30余年的发展使广东省形成了以珠三角地区为核心、以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为外围的核心一外围圈层格局,近年来广东省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增长阶段,在核心和外围圈层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本文通过位于核心圈层的增城汽车核心产业区与位于外围圈层的河源高新区的比较,研究了两大圈层产业园区在土地集约化利用上的差别。研究表明:核心圈层产业园区在产业结构上表现出大型企业主导的专业化发展特征,外围圈层产业园区则表现出中小型企业主导的多样化发展特征;核心圈层产业园区的经济增长模式表现出重大项目带动的特征,外围圈层产业园区则表现出基础设施驱动的特征;核心圈层的产业园区土地开发效益表现出高投入高产出高回报的特点,外围圈层的产业园区则表现出低投入低产出低回报的特点;最后,文章在两者的比较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广东省新兴产业园区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正改革开放以来的的实践表明,开发区建设是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当前,党中央和国务院一再强调要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进一步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在此形式下,客观审视我国园区发展新形势,积极探索创新园区发展方式,构筑园区发展的持续动力,对推动经济更高水平发展,推进更高质量的城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我国产业开发区开发方式评价我国产业开发区走过一条从单体企业厂区建设到政府主导开发的道路。建国初期,为适应我国工业大发展  相似文献   

16.
辛阳 《现代交际》2014,(10):115-116
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不及时、充分的加以解决,必将影响到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的可持续性。因此,应加快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进一步完善农业循环经济体系建设、积极构建有效的政策激励和法律保障机制,以保障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7.
一、城市文化产业市场初步形成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作为文化产业空间集聚与发展的载体,其形成、发展和演化不仅是社会经济形态与城市空间结构变迁的直接体现,也是城市空间形象与功能重塑的重要动力来源.北京市朝阳区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的先行者,通过具体实践已形成规模可观的文化创意产业市场.  相似文献   

18.
陈群元  喻定权 《城市》2009,(12):34-39
2007年底.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至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的一项重要改革探索。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获得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先行先试试验权,  相似文献   

19.
蒋正雄 《职业》2010,(10):58-58
建设四大创业园区 湖北省宜都市争创省级创业型城市,弘扬创业精神,搭建创业平台,培育创业主体,营造创业环境,实现了创业带动就业的跨越式发展。宜都市围绕支柱产业、新型产业和集群经济、板块经济,确定四大创业园区。在园区内着力培育1个产值200亿元精细化工产业集群,2个100亿元生物医药、食品加工产业集群,3个50亿元的新型建材、新型电子、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20.
汪明军 《城市》2009,(1):47-53
2007年底.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的历史性机遇.也是湖北省乃至整个中部地区崛起的历史性机遇。武汉城市圈位于湖北省东部.以省会武汉为中心.包括武汉及其周边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9个城市。其中.武汉为中部地区惟一的副省级特大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