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郑大华 《浙江学刊》2006,1(4):116-124
近代以来中国存在着一股"全盘西化思潮",胡适是这股思潮的"始作俑者"和代表人物,这大概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事实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反对用所谓西方"新文化"来全盘取代中国"旧文化",主张中西文化和中西哲学的结合;他也没有全盘性的反传统,他和传统的关系可以说是形离而神合.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他主张的是"充分西化"或"全力西化",而不是"全盘西化",为此,那位真正主张"全盘西化"的陈序经始终不肯将他"马马虎虎收为同志".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胡适之所以主张"充分西化"或"全力西化",就其思想认识根源来看,首先,是他的民族文化自卑心理的滋长;其次,是他对所谓文化之"惰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无后”与“不朽”──试论五四时期胡适的社会伦理观胡明五四时期,胡适不但在白话诗文运动中首举义旗,冲锋陷阵,而且在思想哲学、社会伦理范畴掀起了一股强大的反传统旋风。他的“无后”主义和“不朽”现在强烈地摇撼3000年来封建伦理传统和旧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同...  相似文献   

3.
赵卫东 《学术交流》2006,(7):138-140
胡适的白话文学理论以文学工具变革为突破口,然而,五四白话文运动远远超出了胡适等人的语言工具论范畴,从“意图”的文学改良走向了“事实”上的文学革命。从现代语言学和语言哲学的角度分析,文言与白话是代表两种不同思想的语言系统,五四白话文运动不仅是单纯的语言工具运动,更是深层的思想运动。五四思想革命是通过白话文运动来实现的,五四思想革命本质上也是语言革命,即从古代汉语的思想体系转向现代汉语的思想体系。新的语言系统(现代汉语)不仅使五四新文化运动得以发生、得以成功,而且使中国现代文化得以定型。  相似文献   

4.
陈独秀的武装斗争思想,经历了建党初期轻视、革命高潮时期重视、革命危机时期放弃和抗日战争时期升华这样一个曲折而又复杂的发展过程。他的武装斗争思想几乎是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所走过的曲折道路平行发展的,因此,也是全面总结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教训所不可忽略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5.
《求是学刊》2018,(1):45-50
汉代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定型时期,包括贾谊在内的汉代思想家对儒家传统伦理进行了创造性转化,推进了中国伦理思想的进程。贾谊在伦理思想上的独特贡献是对儒家伦理思想的高度提升和深度挖掘。他高度重视道德建设,对50多对道德规范做了界定,从形而上的角度论证了德的"六理"和"六美",并对仁义与礼的关系、君臣的行为规范等做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为先秦伦理思想在汉代的转型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相似文献   

6.
陈独秀是个复杂的历史人物。他曾经是个“拉车前进的好身手”,后来却堕落成革命的叛徒。林彪、“四人帮”出于篡党夺权的需要,任意褒贬历史人物。他们硬说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中的尊孔派”、“混入党内的同路人”,一笔抹煞了他的历史功绩。谁要是不同意他们的说法,就给谁扣上替陈独秀“翻案”、为叛徒“唱颂歌”的帽子。关于陈独秀的评价问题从此成为森严的禁区。 我认为,不能因为陈独秀后半生的罪过否定他前半生的历史功绩。否则,不仅违背实事求是的精神,而且无法科学地阐明五四时期的历史面貌。一 陈独秀是五四前期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和主…  相似文献   

7.
张越 《求是学刊》2003,30(1):111-115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进化史观传入中国后 ,成为猛烈批判旧史学的思想武器 ,中国史坛由此提出了进行“史界革命”、建立“新史学”的口号和主张。进化史观在五四时期对中国史学的影响范围仍然最为广泛 ,影响力也更加深入。进化史观在五四前后中国史学转型、史学科学化的过程中 ,依然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沦陷时期"苦住"生涯的不齿与难堪.为周作人所从事的启蒙运动增添了一种荒诞的色彩.对于这位以"思想革命"自任的五四人物来说,启蒙工作是挽救危亡和救赎自我的最后希望.然而,在启蒙者心中视为"第一要著"的启蒙工作,在现实社会中未必具有如此崇高的位置.周作人的悲剧不在干他的启蒙思想,而在于他未能真正履行自己的启蒙思想.  相似文献   

9.
陈独秀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五四”以前,特别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是其思想基本定型的关键时期。全面评价和理解陈独秀一生的思想变化和政治生涯,就必须准确地把握其此时的思想脉络。本文仅从哲学思想之一端作一次初步尝试,以图能得到应有的启示。由于陈独秀没有专门从事哲学研究,所以他没有专门的哲学著作,有关哲学思想的材料散见于其政论、伦理、文教及其他论著中。通过我们认真整理、仔细分析发现:陈独秀的哲学思想不仅观点比较明确洗炼,而且与前人乃至同时代人相比,又有独到之处,具有鲜明的总结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宝明 《求是学刊》2004,31(2):88-94
五四时期的Humanism思想将“人”抬到了中心位置。“人的文学”一度成为时代的呼唤。就中国现代文学孕育、成熟、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来看 ,新文学的指导思想至少有三个明显的传统 :陈独秀的受传统思想制约的人道主义 ,胡适的西方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文学观 ,周作人的夹杂非理性主义色彩的人本主义文学观。在这个意义上重新认识“人的文学”的路径 ,乃是当今文学创作突围重大举措之一。  相似文献   

11.
董怀良 《唐都学刊》2014,(4):119-122
李石曾是清末民初的重要人物,无政府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政治上主张反对一切强权,经济上要求废除私产和货币,意识形态中进行“三纲革命”和“祖宗革命”,社会生活中要求废除宗教和封建迷信,这四个方面建构了其无政府主义的主要内容.这种思想的第一阶段是因袭西方无政府主义理论的正统无政府主义时期,第二阶段是信仰无政府主义同时推崇三民主义思想的修正无政府主义时期.  相似文献   

12.
唐文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云:“他(指陈独秀)还表示: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文学正宗之说,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这种态度比起胡适‘不敢以吾辈所主张为必是’来,显然也要勇猛得多。”这里的意思是说,胡适在白话取代文言的主张上,态度不如陈独秀坚决。是耶?非耶?我认为有加以辩正之必要。白话取代文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的黄遵宪、龚廷梁、陈荣表都曾主张用白话行文,“欲令天下之农工商贾妇女幼稚,皆能通文字之用”①。由于影响较小,他们的主张很少有人知道,在社会上也没有形成势力。…  相似文献   

13.
程群 《浙江学刊》2008,(1):37-43
本文围绕"什么是善"、"善何以可能"及"道德相对主义"等基础伦理学问题,以佛学思想资源,对其内涵进行现代诠释.佛教伦理思想兼容此在的现实生活与彼岸的解脱世界,但必须经过契理契机的现代化重建,才有可能生成具有普遍社会意义的伦理体系,并发挥其化世导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黄远生作为新文学运动的先声,在总结辛亥革命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从提倡新文学入手,“以浅近文艺普遍四周”,使中国人的思想与现代思潮接触,改造旧有中国思想的主张。这成为一种新的信仰,为当时许多人所信奉,与此相联系,黄远生的新文学思想也启迪了文学革命的先驱陈独秀、胡适等人,身在异邦的胡适通过《甲寅》以及在美国发行的报刊等,接触到了黄远生的新文学思想,受其启发,文学革命思想潜滋暗长,他的20年不谈政治,专谈文化,注重形式革命,以及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所倡导的旨在普及行远的白话文学正宗说等“文学革命八事”的理论基础,与黄远生的新文学思想均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伦理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功利主义"则是毛泽东伦理思想的核心与本质。它的主旨在于引导人民群众踊跃参加推翻旧制度的革命斗争,重点在于对旧道德的否定和批判,突出强调在阶级社会中阶级利益的对立决定道德观上的阶级对立。毛泽东"无产阶级的革命功利主义"伦理观既是对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又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在当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建设方面,学习借鉴毛泽东伦理思想仍然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传统文化中"法治"与"德治"思想的梳理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和德治是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根本手段,也是引导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德与法伦理辩论的主线."德治"是儒家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儒家的德治论并非简单地主张"德主刑辅",而是倡导据德而治以反对当时法家威慑主义的刑治.引道德入律法最终也起到了扼制任意立法和专擅杀戮的社会效果.汉代的引经决狱、隋唐宋明清的法律道德化都是儒家德治论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扬,符合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的大原则.战国时期法家法治思想不乏变法、务实的伦理价值,但其"法""刑"演变成为酷吏严刑的时候严重相悖于法治的固定性要求.梳理"法治"与"德治"的伦理纠结启示我们,道治和法治博弈有度,合理发挥各自作用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儒家思想与现代政治文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义霞 《唐都学刊》2007,23(1):88-92
中国古代儒家文化孕育于西周时期。原始儒学以伦理思想为基础,使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双向结合。儒学一方面既排斥思辨思潮,排斥纯粹的政治法律文化,也排斥各种实学思想主张;另一方面又通过百家争鸣,尽可能地把各种思想要素容纳进儒学的思想体系中。儒家思想深刻影响着历代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同样也影响着现代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18.
五四时期,以北京大学和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主要阵地,全国兴起了"废除考试运动"。在这场运动中,北大、北高师的师生以及社会各界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出现了彻底废止考试制度、有限废除考试制度等主张。"废除考试运动"在部分学校取得了成功,但在全国并没有得到最普遍的实施,考试制度仍然保留了下来。五四时期的废除考试运动是窥测彼时学生群体思想状态的一个窗口,也是民国初年中国教育制度由旧轨转向新轨过程中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9.
文化问题,是陈独秀始终关注的一个理论热点。他有关这方面的思想相当丰富,其中有对前人成果的反思和总结,更有其个人的独立探索。而其文化思想的理论体系化大体是在“五四”前夕完成的。本文仅就这一时期陈独秀对文化问题的体系建构作一粗略评述,以准确把握这位风云一时的杰出人物并进一步深刻理解近代文化革命。概括说,陈独秀对文化问题的理论研究是与近代文化革命浪潮一脉相承的,其核心是以东西文化的比较研究为层面,在对旧的文化格局的批判中寻求中国近代文化模式的重建,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基本主题。围绕这一核心,他主要探讨了文…  相似文献   

20.
舒国兵 《社科纵横》2010,25(4):79-81
胡适是我国较早关注宪政的人之一,对中国的宪政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在宪政实现问题上,胡适提出了"实践、训练出来的宪政"观点。本文拟从思想基础、具体主张等方面对胡适宪政实现思想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