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现农业增长与农村发展,关键是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即经济体制转变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必须以经济体制转变为前提条件,实现农业增长与农村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经济体制转变,即农村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个转变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制度结构的双重转变。即:不仅是资源配置方式意义上的体制(system)转变,而且也是新制度经济学意义上的制度(institution)变迁。因此,寻求农村市场经济的制度结构之于农村发展与改革不无意义。一、作为一种体制的农村市场经济又是一种制度:农村市场…  相似文献   

2.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了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封闭型社会向开放型社会的转型。本文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这一宏观背景,探讨了中国政治发展的动力和方向、基本目标、治国方略以及权力产生方式和运行机制的法律化、制度化。认为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政治发展,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经济发展,逐步确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和法理型权威,使当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生活呈现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政治发展前景光明。  相似文献   

3.
积极稳妥地加快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步伐,使各方面的经济要素尽快走上现代社会化市场经济轨道,对于跨世纪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特殊的全局意义:经济体制转型深刻影响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体制转型深刻影响着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体制转型深刻影响着社会进步;经济体制转型深刻影响着社会主义文明进程。在当代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的实质是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只有在以市场化为价值取向的深化改革中才能巩固和增长。在跨世纪发展时期,经济体制转型的关键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当前需要着重解决好五个关键问题: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切实解决好国有企业的运作机制问题;搞好大的,放开小的,切实解决好国有企业发展的结构和布局问题;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技术改造,切实解决好国有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问题;加强科学管理,切实解决好国有企业的素质问题;推进配套制度改革,切实解决好国有企业的外部环境和沉重负担问题。  相似文献   

4.
关于推进两个转变的思考詹宏松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党中央在全面分析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基础上作出的战略决策,它将对我国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论社会本体与社会转型晏辉社会转型不只是社会某个要素的变动,而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在内的整个社会的跃迁。唯其如此,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就不简单地是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而是始自经济领域经由政治领域深入到社会结构的深层领域:文化。文化作...  相似文献   

6.
关于经济增长方式认识上的误区孟才实现“九五”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  相似文献   

7.
论社会转型时期道德的双重变异与重建李福海一、“爬坡”还是“滑坡”,应该如何评估我国目前的道德形势?一定的道德观念是一定的经济生活的反映。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人们的道德观念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有人认为,现在干部腐败现象严重,全社会盛...  相似文献   

8.
赵宴群 《兰州学刊》2003,(3):122-123
一、当前社会文化转型的描述性考察当前的社会文化转型始于 2 0世纪 80年代 ,以改革开放为重要标志。在转型的前提条件上 ,是以经济变革 ,全面开放为前提 ,从封闭于本国内部的计划经济过渡到向国际社会开放的市场经济。在转型的方向上 ,是拓展到全球背景。在转型的主观态度上 ,是主动发起社会器物层面的变革 ,来寻求与之适应的政治、文化架构。在转型的实现形式上 ,强调通过个体参与社会经济运作满足个体的物质、精神生活需要。概括而言 ,这次社会转型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它兼具了“改革”和“开放”两个特征 ,改革是针对国内社会而言的 ,开放…  相似文献   

9.
70年代末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进行十几年,深刻地影响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改革的深入大大超出当初许多人的想象。这实际上是一场社会大变革,它打乱了旧有的社会经济秩序,同时又在努力构建新的社会经济秩序,旧的利益格局在瓦解,新的利益格局在形成。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经济上要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由落后的农业国跃升为先进的工业国。农业无疑要纳入社会转型之中,并经受着社会全面变革的深刻影响,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必须将之置于社会转型这一大背景下。  相似文献   

10.
试论我国的社会转型与道德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转型,道德文化体系也进人了一个转型期。道德体系是一定社会秩序的产物并反过来维护这种社会秩序。当一种类型的社会秩序向另一种类型的社会秩序转变时,旧道德体系的解体与新道德体系的重建就成为历史的必然。自觉认识和顺应道德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搞好思想道德和整个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一、社会转型与道德转型社会转型是指由一种类型的社会性质或社会秩序向另一种社会性质或社会秩序的转变过程。我国当前的社会转型不是社会性质的转型,而是社会秩序的转型。它意味着社会经济基础和上…  相似文献   

11.
社会转型一直是社会学界的热点问题,其中市场转型理论是其集中代表。但是基于由再分配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转型理论只有在经济学领域才具有解释力。这种因果性解释难以把握乡村社会结构以及个人与社会关系所发生的变化。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一个个体化进程中的社会逐渐呈现在社会学的面前。  相似文献   

12.
实现“九五”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性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制约型转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第一个转变,党的十四大以后已有大量的论述,现仅就第二个转变进行探讨。一、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的比较经济增长方式分为粗放型汐P延型)和集约型(内涵型)两种基本类型。它们相互之间既有联系又有重大区别。一国的建设往往是从粗放型开始,经过若干年,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又…  相似文献   

13.
历史即将进入新的世纪。面对新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一是经济发展阶段由农业经济。工业经济逐步向知识经济转变,二是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进一步向市场经济转变,三是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进一步向集约型转变,更加注重技术含量、产品质量,四是经济改革的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变,城乡联动,全面推进,五是经济成份由以国有。集体为主向多元化经济转变,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不断增大。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它必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调整自己珠工作内容和重心。国内经济的这五个转变,决定了思想政治工…  相似文献   

14.
在20世纪,中国社会经历了为时不短的转型历程,这是中国由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过渡的现代化进程。这一现代化进程始终在两个基本层面上展开:一是社会层面的现代化,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社会体制和运行机制从经验向理性和法制的转型;二是人自身的现代化。社会主导性文化价值观的重建.社会活动主体从自在向自为,从自发向自觉的转变。 这两个层面相互交织,构成统一的现代化进程不可或缺的基本内涵。在这其中,以文化转型为表现形式的人自身的现代化决不是简单的从属现象,相反,它是现代化的最深层的内涵,它将在根本…  相似文献   

15.
中国社会转型加速期的义利问题:一种社会学的研究范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作为研究范式的社会运行论和社会转型论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 ,中国即进入了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社会转型期”。而自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更是进入了一个社会转型加速期。(郑杭生 ,1996:序)社会转型(socialtransformation)着重指的是社会结构的转型。这种社会的加速转型是以“市场转换”(transtitiontothemarket)———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为核心和主轴展开的。曾几何时 ,市场经济还被视为一种为了追求个人和局部利益…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的社会结构开始了深刻的转型,而社会转型首先是从经济系统开始的,与之相适应,人的行为模式、行为规范及其评价会发生深刻的变动,表现为:受计划经济关系影响而具有其社会性格和社会特征的人,开始转型为受市场经济关系影响而具有某种社会性格和特征的人,即由计划人向市场人转型。比较分析转型时期人的嬗变,对于塑造市场经济体制下一代新人,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程度将社会划分为三种形态:第一是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为“最初的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17.
论文化转型     
社会的发展往往是以文化转型的方式表现出来,从一定意义上讲,文化变迁又催生了社会转型.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而且对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社会建设起着价值引领和整合协调作用.分析起来,后现代社会主要发生了五大形态的文化转型: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公益性文化向盈利性文化转型,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转型,工业文化向生态文化转型,文本文化向视觉文化转型.这些分属不同层面的文化转型,通过自身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8.
中国当代社会的八大转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逐渐进入了一个新的大变动时期。这一变动的起点是经济体制的改革,终点则将是整个社会的转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最终确立,标志着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此告别了对原体制修补、改良的阶段,也意味着中国社会不可逆转地进入了一个全面转型的时期。这一转型的实质,是使社会主义的中国实现从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传统社会向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社会的根本性转变。这一转型的内容,包含着中国社会各个领域、方面的一系列深刻转变,其中既有从传统到现代的一般共性,也有中国原体制造成的自身  相似文献   

19.
社会转型不只是社会某个要素的变动,而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在内的整个社会的跃迁。唯其如此,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就不简单地是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换.而是经由政治体制的变量深人到社会结构的深层领域:文化。文化作为人类本质的对象化活动,不仅为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提供着意义支撑和动力保证,而且还规定着、范导着经济政治活动,以使它们在一定的价值框架内运行,并朝着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推进。因此,从本质上讲,社会转型乃是人的生存模式的跃迁,是人的存在状态和存在关系在新的社会时空内的重新建立。而…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的发展具有社会结构转型的性质,即由产品经济向市场经济社会转型,由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型,由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型,由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社会转型,由伦理社会向民主法制社会转型。结构转型与体制改革同步进行,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的有机结合,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