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僚”是壮族及其先民骆人、僚人、僮人三个发展时期中承先启后的族称 ,也是中国西南岭南以及东南亚侗台语民族的泛称。“僚”作为族称为什么不读“辽” ,而读为“佬” ,文章认为这是受古越语高频词“咱们”的影响 ,“咱们”一词的壮语读音为“佬”。在某些情况下 ,生活高频词会成为族群的他称。“僚”名的“泛称”和“音变”的局限性是其被弃用和替代的重要原因之一。僚”名能留到今天的印记就是“佬”。  相似文献   

2.
古代“僚”人与今日僮、布依、仡佬等族的关系目前基本上有两种意見: 一种意見認为,“僚”是僮、布依、仡佬等民族的先民,是古代这些民族的泛称。理由是:①他們均是古“駱越”發展来的,汉以后出現的“僚”人包括原来“駱越”的成員。②“僚”人分布区与今日这些民族分布地区相同,所謂“俚僚貴銅鼓,岭南二十五郡皆有之”。③“僚”与“葛佬”、“布佬”的“佬”音相同,直至今天,云南文山的部分僮族还自称为“布老”。④这些民族的語言均屬僮傣語族,这也与族別有密切关系。这种意見  相似文献   

3.
古武陵僚人,并非不同于各地僚人独为一族,而是整个僚族中的一部份。武陵僚人和各地僚人的同族、同源关系是研究民族史需要弄清的问题,本文就此探论。一、武陵有“僚”,它地亦有“僚”今湖南西部和西南部,贵州东部和东南部,以及广西西北边缘、湖北西南边缘,为武陵山脉南北的同一自然区域。这一带在秦及先秦大部分为黔中郡,汉初改称武陵郡,南部的今靖县附近是西汉昭帝时废象郡划属武陵的。本文所论,即以汉晋略同的此二郡域为范畴。对武陵民族,过去多着眼于今苗、瑶、畲和土家诸族先民的(舟木)瓠种人或廪君  相似文献   

4.
隋代以前的史書中有关于僚人的記載,据初步研究,仡佬族就是从这些僚人中發展出来的。唐、宋以后的書籍中就开始出現了“葛僚”“仡僚”“仡佬”的名称。这些名称都是同一称呼的不同写法。到了明代,有关著作中就明白指出,“仡佬,古称僚”。僚人居住的地区大致就是現今貴州、云南、四川、湖南等省的一些地方。由于历代迁移,現在仡佬族的分布是很分散的。根据1958年調查,仡佬族共有二万五千多人,主要分布在貴州省的黔西、織金、郎岱、鎮宁、普定、大方,清鎮、仁怀、水城、遵义、安順、平壩、金沙、兴仁等二十多个县、市和云南省文山僮族苗族自治州的西疇、富宁、广南、馬关、文山等五个县,以及广西僮族自治区的隆林各族自治县,还有一  相似文献   

5.
掸傣民族共源于百越民族群体中的骆越,其先民在南北朝时期被称为僚族,很早就分布在中国西南与中南半岛的结合部,并有逐渐向南扩展的趋势,当近现代国家产生以后,原来有族源关系的各部分,开始分属于不同国家,出现了虽有关系但又有区别的掸、佬、泰等族称,这反映了近现代国家观念意识之下新民族群体的诞生,同源异流民族的分化与发展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6.
马廷中 《民族学刊》2014,5(4):41-46,114
在两宋时期,四川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吐蕃、羌、僚、诸蛮、西南夷部等。吐蕃人主要居住在现今的甘孜和阿坝地区,羌人居住在岷江上游,特别是在威州、茂州即今阿坝州的理县、茂县、汶川、松潘、黑水和绵阳市北川等县境内。僚人广泛地分布于巴蜀各地,从川中丘陵到盆周边缘的广大地区都有僚人居住和分布,而尤以川东南的南平军和川南的泸州、叙州最为集中。诸蛮分布在大理国与宋之间的川南、川西南地区,包括"黎州诸蛮"、"叙州三路蛮"和"泸州蛮"等。西南夷部主要居住在川东南的黔州、涪州、夔州沿边至贵州境内一带。总体上,两宋时期四川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的地理格局特点是:汉族集中分布于四川盆地腹心地带,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四川盆地沿边地区。  相似文献   

7.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原来骆越的分布区内,出现了一个上承骆越,下启近现代壮侗语族各民族的僚族,这并不是一个新产生的民族,而是汉民族历史学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对骆越的新认识.他们在与汉民族的接触和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中,渐次发展为今中国境内壮侗语族及中南半岛掸泰民族的直接先民.  相似文献   

8.
俚人、又称里人,即雷人,以后有一支南迁于海南岛叫黎人。这些称呼乃一音之转。俚本为一个很古老的民族,属于羌人的一支,与黄帝族是亲族。他们由西向东迁至黄河中下游。在夏商时代,其族类繁多。后遭商朝的征讨而逐渐南迁于长江以南,留居于中原一带的俚人便被编入乡里成为里人庶民。南迁者则与百越族系混合,或与濮、僚杂居,而逐渐成为壮、水、布依、毛南、泰、侗等族。一支则南迁于海南岛而成为黎人加茂黎。一支仍定居于桂西、滇东,成为莱人。历来有很多学者,把俚人归入百越或濮、僚族系,是没有从俚人的族源分布及迁徙等方面深入研究,因而得出某些偏颇的结论。因此,不能单纯就俚人的某些风俗如用  相似文献   

9.
唐贞观年间(公元627至649年),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比较和睦的时期。唐太宗李世民采取的一系列缓和民族矛盾的政策,是“贞观之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唐初所面临的民族问题是十分复杂的。南方的僚族、诸蛮,北方的契丹、稽胡,西方的党项、羌人、吐  相似文献   

10.
僰不为僚     
关于僰人族属,有汉族说、氐羌说、傣族说、白族说、彝族说、濮系民族说等。近年来,有的学者提出“僰为僚说”否认了以上诸说。对于“僰为僚说”笔者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兹提出,向专家和读者请教。一、先说“僚人人蜀”与“蜀本无僚”问题。这是探讨古代川南地区僰僚关系的重要问题,也是“僰为僚说”症结之所在。弄清了这一史实,就不难看出川南的僰人是不是僚人。《华阳国志·李特雄期寿势志》记:“晋康帝建元元年……势骄淫不恤国事,由是中外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西南民族地区宗族组织的结构、特点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西南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宗族组织的结构包括宗祠、族谱、族训族规、族长及族田.宗族组织具有族内的等级性、族长的权威性、执法的宗法性、族田的福利性等特点.由于明清中央王朝在意识形态上对宗族组织提供支持,这无形之中鼓励了宗族组织的快速发展,故使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组织,不仅成为明清时期西南民族地区乡村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也成为维护中央王朝统治和封建宗法伦理秩序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2.
水族是我国兄弟民族中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据1982年的统计,全国水族共有二十八万六千多人,主要分布于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另有少数散居于贵州的荔波、都匀、独山、平塘和广西的南丹、宜山、环江等县市中?水族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但在旧社会里,由于历史的原因,史籍上对其历史与文化的记录偏少,给水族历史的研究特别是关于族源方面的研究带来莫大的困难?关于水族的族源问题,过去由于史料的阙如,研究者接触的资料不同,对问题的看法亦异,有认为水族与古代的僚人或夜郎僚人有关,也有认为水族与秦汉时代之西  相似文献   

13.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给“北满”地区朝鲜族社会带来了空前的灾难.日伪政府为了达到掌控“北满”地区的目的,在这一地区设立了“安全农村”、朝鲜开拓民集团部落、集结集团部落等特殊农村.由于日伪政府以政治上“保护”、经济上“救济”、教育上“支持”、卫生上“改善”为幌子,再加上日本军国主义长期的美化宣传,许多人对“北满”地区朝鲜族特殊农村的存在,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为此,本文拟通过对日伪时期朝鲜族特殊农村的形成以及特征的分析,展示真实的朝鲜族特殊农村的历史全貌,揭露日伪时期朝鲜族特殊农村的本质,鞭挞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丑恶行径.这对日伪时期朝鲜族社会的相关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僮族是我国人数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关于这一民族的来源和历朝居住的地区,历史学家们至今还没有完全探索清楚。从一些文献材料看来,今天的僮族大致上是由周秦之际的“越人”、两汉以后的“乌浒”、“俚人”、“僚人”承继发展而来的,直至宋代,一些记述两广情况的著作中始见有“僮”,明清两朝,“僮”才愈来愈多地被人们作为这一民族的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南斯拉夫处在一个“非常复杂的时期”,西方报刊称南斯拉夫“正坐在火药桶上”,这虽然是言过其实,但它的局势确实严峻。其主要表现,一方面是社会经济生活不断恶化,另一方面在政治上也出现了某些危机。在这些危机中,南斯拉夫科索沃的民族问题则已经成为影响政局稳定和民族团结的重大问题。科索沃是塞尔维亚共和国的一个自治省,是南斯拉夫一个主要由阿尔巴尼亚族人聚居的地区。西南与阿尔巴尼亚毗邻,面积10800多  相似文献   

16.
法属时期岱、侬、泰族社会制度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属时期,岱、侬、泰族地区的经济基本上是自然经济,即偏重于自给自足的经济。在农业方面,岱、侬、泰族以耕种水稻为主。耕作技术,多数地区已经赶上了平原地区的水平。特别在灌溉方面他们有很大成绩。例如他们学会在高低不平的谷地和半山腰上的梯田采用水车和挖渠引导之类的人工灌溉系统,也掌握了除草、施肥等技术。当然,在某些比较偏僻的地区,依然存在一些原始的耕作方法,例如在插秧之前采取赶牛踩田的办法来代替犁耙。岱、侬族的主食是粘稻,而泰族的主食是糯稻。他们还种很多杂粮,如玉米、薯类、瓜类等等,以便增加食粮或者拿到市场上出售,以增加货币收入。山  相似文献   

17.
清代是达斡尔族由传统的社会教育向现代学校教育过渡的重要时期,中间经历了官学、义学、新式学堂以及私塾等不同的发展层面;学堂教育对培养清政府所需的各类人才,提高达斡尔族群众的整体文化素质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也为日后学校教育在该民族地区的普及推广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8.
由来泰国的阿佧族属于伊沃(Ji-Jaw)支系,是藏缅语族群体之一。阿佧族同拉祜族和傈僳族有某些语言亲缘关系。人们一般认为阿佧族是古倮倮族(或称诺苏族)的一个分支,倮倮族大约在各个苗群体在中国贵州形成部族的同时(约四千年以前)来到贵州。他们与苗族不同,人们认为苗族是来自贵州东部地区,而倮倮族则是从一些地区去到云南、贵州西北部,倮倮群体中的阿佧分  相似文献   

19.
金朝时期,在甘肃的河、洮、岷、叠、宕、阶及积石军等地,散布有众多吐蕃部族。金朝对这一地区的吐蕃部族实行招抚政策,鲁黎、葩俄、黎、突门等族首领纷纷率族归附,并对反叛的吐蕃木波部也行招抚予以平息,结什角与庄浪四族的归附,更是金朝招抚政策的体现。陇南吐蕃的归附,有利于这一地区社会的安定与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铜鼓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历史文物。铜鼓主要分布于我国华南和东南亚地区。其中犹以我国的云南、贵州、广东、广西、四川南部和湖南西部以及越南北部等地分布最为密集。 关于铜鼓的起源和使用铜鼓的民族等一系列问题,虽然还有待于作进一步的探讨,但秦汉或者更早时期居住在两广的西瓯、骆越人已大量使用铜鼓却是历史事实。在秦汉及其以后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铜鼓是我国南方地区越、僚人及其后裔富有特色的主要乐器和重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