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托妮·莫里森是美国黑人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她在小说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中聚焦黑人小女孩,关注黑人复杂的心理和情感,呼唤坚守黑人本民族传统文化,重建黑人种族精神,指出这是黑人在白人社会中立足和崛起之本,在很多方面实现了对以往黑人作家小说创作的突破.  相似文献   

2.
商代兵制管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商王国的兵制是征兵制,主要兵源是自由民身分的“众”、“众人”、“人”。卜辞中的“师”、“旅”,乃是指由此种兵源构成的有组织的军队,并非《周礼》所描述的那种分级的定额编制。军队中十人为一队的组织形式,可能和一辆战车配备十名步兵的战术有关。军队组织的实质性纽带仍然是亲缘关系。“族”的原始意义应该是按亲缘关系组成的军事集团,是征集制军队的基本组织单位。在实行征集制的同时,还存在职业军人——武装警察(包括奴隶身分的职业武士’和军事性管理、后勤人员。  相似文献   

3.
浅析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黑人自 1 61 9年踏上美洲大陆这片土地以来 ,就长期受到歧视、压制与迫害。黑人问题便成为美国民主政治中长期得不到合理的解决的问题之一。虽然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 ,黑人通过重建获得了公民权和法律上的平等。但这种平等只是一种口头上的承诺 ,在现实生活中 ,黑人一直受到事实上的歧视与隔离。二战后 ,由于美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变化 ,黑人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种族意识不断觉醒 ,迫切希望获得平等权利。终于在 2 0世纪 50年代末 60年代初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黑人民权运动。黑人民权运动的兴起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也是由二战后的一些现实因素促成的。  相似文献   

4.
1941年 ,美国黑人群众在 A·菲力普·伦道夫等黑人领袖的领导下准备发动一场大规模的群众示威运动 ,以迫使美国政府采取措施 ,消除在黑人就业和军队中严重存在的种族歧视与不平等现象。迫于黑人的强大压力 ,罗斯福总统不得不在运动开始的一周前作出妥协 ,签署了著名的 880 2号行政命令 ,要求保障黑人和其他少数种族就业和在军队中的平等权利。这样 ,向华盛顿进军运动并没有真正发动起来 ,但其影响却很大。  相似文献   

5.
李异辉 《云梦学刊》2009,30(6):108-110
托尼·莫里森在对小说《所罗门之歌》的创作中突破了美国主流文学传统的创作手法,融入了大量的黑人民间文学传统,比如黑人神话、传说、魔幻、意象和歌谣等,形成了鲜明的黑人民族文学特点。这些突破和特点不断地打破、重建和扩大着读者的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6.
乾隆三年宁夏府地震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乾隆三年底 ,宁夏府发生强烈地震 ,造成 5万余人死亡 ,城垣、衙署、民房百无一存。清政府特派钦差 ,会同地方督抚及宁夏八旗驻防将军等 ,处理抚恤、赈济、重建等事务 ,并分别对赈灾之官员等进行奖罚。通过考证清政府对此次地震之处理情况 ,可以了解清前期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等 ,其方式、方法 ,于今或有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7.
虽然经过第一次解放,美国黑人今天依然面临被美国白人主流社会边缘化的危险。文章从主体性视角出发,对托妮&#183;莫里森的名著《所罗门之歌》中黑人的民族主体性建构进行了探讨,指出在彼拉多和吉他的引领下,作为第三代黑人代表的奶人记忆中沉睡的民族性被唤醒,毅然重返黑人世界的精神家园。奶人这一民族主体性重建的成功塑造展现了黑人成长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8.
在托尼·莫里森的早期作品中有一个共同的主题 ,那就是黑人孩子的成长问题。通过对《所罗门之歌》等早期作品的具体分析 ,发现托尼·莫里森实际上是想通过对黑人个体成长问题的探索 ,从而找到整个黑人民族的发展方向。其最终结论是 :黑人民族应该保持自身的文化传统 ,对其他民族的文化扬长避短、兼容并蓄 ,走一条共同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试论殷代的众、众人与羌的社会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骨卜辞中有不少关于众、众人和羌的记载,史学界对他们社会地位问题看法有着显著分歧而未能取得一致的意见。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认为众、众人和羌都是奴隶;①二认为众是奴隶主,众人是自由民;②  相似文献   

10.
林肯的重建思想是随着形势的变化而改变的,内战初期,他的重建思想是希望在旧联邦体制下恢复脱离州与联邦的正常的实际关系;但当他认识到只有解放奴隶才能拯救联邦时,他毅然颁布了《解放宣言》,使黑人成为其重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其重建思想进行了几个州政府的重建工作并选出了国会议员,但没有获得国会的认可。尽管如此,林肯的重建思想对于永久铲除分裂联邦的因素、推动民主制度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民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现代意义上的民生不局限于当前所需要解决的诸如教育、劳动、就业、医疗、住房等问题,更涵盖了与之关联的人们生存与发展所应当具有的权利,乃至于价值层面的公平正义,即“作为权利的民生”和“作为价值的民生”。近年来,重庆市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探索出了一条以民生为导向的经济社会发展路子。以民生助发展、以民生促和谐、以制度保民生、以幸福感测民生,或许是重庆民生实践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相似文献   

12.
在战后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旧秩序以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自由贸易所掩盖的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掠夺、排斥为基本特征。中国在改革开放中深刻地感受到这种秩序的不合理性。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就提出了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问题。但是,无论在冷战时期还是后冷战的大部分时期内,中国还缺乏建构国际秩序的能力。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上升,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范围内权力转移的趋势加快,中国塑造、建构国际秩序的能力大幅度提升,国际体系亦正处于重大转折期。重塑国际秩序,推动国际秩序朝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成为中国对外政策的重要内容。提高重塑国际秩序的自觉性和建构国际秩序的能力,已经成为中国对外政策中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3.
英国的“福利国家”创始于二战后工党执政期间,由于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工党政府的福利国家建设把平等置于较为突出的地位。然而,过分强调平等而忽视效率却使英国经济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人们对福利国家的批评日益增多。但工党的努力依然具有历史意义,应该在肯定福利国家成就的前提下考虑这些批评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为适应全球战略需要,美国不断调整其对台政策。《旧金山对日和约》是美国构建西太平洋防御线、在东亚实行冷战的重要步骤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朝鲜战争的爆发导致了远东国际局势的重大变化,美国因此加快了对日媾和的步伐。虽然台湾当局进行了不懈的“外交”努力,新中国政府对和约草案不断提出抗议,但中国仍被排除在和会之外,台湾的法律地位“未定论”也最终被限定在对日和约中,这对战后台海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共产国际指导中国革命时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而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犯了三次“左”倾错误 ,二者共同根源在于没有正确地处理与资产阶级的关系。而最初对国民党性质错误判定是两次错误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关于匈奴呼韩邪单于在甘露三年前往甘泉宫朝觐汉宣帝之路线问题,学界普遍认为是从五原郡向南沿着直道而来。呼韩邪单于若走直道,所经过之郡不满文献所载的途经7郡之数。直道与秦汉王朝北边国防体系之建设密切相关,从宣帝君臣谨慎的行为而言,不可能让其行走直道。呼韩邪单于朝汉之行成为汉廷处理此类外交事务所遵循的“汉家故事”,后来段会宗、班伯因匈奴单于来朝而任职雁门、定襄,所以呼韩邪单于路过之郡依次是五原、云中、定襄、雁门、太原、河东、左冯翊。  相似文献   

17.
冯溪屏  张奎良 《齐鲁学刊》2007,2(4):115-123
劳动是马克思学说中的一个基本范畴。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是人类的内在规定性;但是,从古至今,人与劳动的关系由谋生的目的为中介,因而劳动对人来说又具有外在性。内蕴劳动内在性和外在性的劳动二维结构逐渐生成,构成了以往人类社会历史的基本内容。劳动二维结构将随着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而逐渐解构。  相似文献   

18.
《晏子春秋》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由《春秋》的记整个国家之事,发展到《晏子春秋》的专记一人,体现了战国时人对个人价值和重要人物历史作用的肯定和重视。这种写作体例对司马迁“纪传体”史书《史记》的写作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同时,它既不同于先秦时期思想哲学类著作的重在思想阐发,也不同于其它历史类著作的记整个国家之事,而是集中笔墨于晏婴一人,记其言行轶事,并塑造其丰满的人物形象,也在先秦散文著作中独具风貌,启发并滋育了后代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解决民生问题与争取抗战胜利的关系,在解决民生问题上积累了丰富经验,这就是:从争取抗战胜利和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政治高度看待民生问题;尽可能解决人民切身利益问题;把坚持党的领导与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结合起来;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抗日战争时期党改善民生的经验,对当前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在抗日战争时期 ,陕甘宁边区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力量的总后方。当时陕甘宁边区处于国民党军队和日本军队的包围封锁之下 ,物资匮乏。边区政府为了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 ,大力发展生产 ,尤其是合作经济 ,不仅促进了边区农工商业的发展 ,而且在民主管理、制度建设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它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对我们当前的农村建设也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