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要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须全面了解教育的对象,而要准确地把握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大学生,就必须了解该群体在网络环境中的思想和行为特点,深入研究和解析大学生网民群体的概念与特征。大学生网民群体是指一群具有相同兴趣、爱好、情感或其它任何特定目的的大学生网民通过网络持续地参与、交流、互动及经营,以共享知识、信息、价值而形成的一个"数字人"的集合体。大学生网民群体不仅具有一般网民群体的特征,还因其成员自身特有的身心特点而具有自我实现的渴求性、数字化的浸淫性、生存发展的依赖性、网络风尚的引领性、群体困惑的倍增性和社会角色的预演性。  相似文献   

2.
网民群体是随着我国互联网发展形成的规模庞大的新群体,是网络互动、网络内容生产和传播的主体。基于信息技术的社会化媒体在为网民创造并传播内容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交互动中信息遮蔽、群体迷失等问题,影响着人们的网络交往、思维和行为方式。基于国情网情的价值引导、法律规范和媒介素养提升将有助于网民群体形成良好的网络习惯,构建风清气正的网络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3.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网络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消极的影响.近些年来,学生群体已成为网民中规模最大的群体,其对网络的使用使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机遇与挑战.通过调查与研究,找到了中职生网络行为的特点,并分析了当前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以期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网络给舆论主体提供了一个新型的交流平台,舆论主体的性质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网民以群内同质化、群际异质化的特点聚集,志同道合的网民群体出现严重的“群体极化”倾向。这种倾向表现为:网民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网上通过交往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在传统的舆论学视野中,舆论主体具有“非实体”性特征:第一,他们在舆论调查中是集合的,但在现实社会中一般是分散的;第二,公众的构成是变动的,会随社会结构的变化,某些社会现象和问题的出现、消失而不断重新组合;第三,按照一定的规则有意识地组织起来的群体,与本来意义的自在公众是有区别的。这些特点决定了舆论主体界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批评话语分析理论,对2004-2019年中国"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进行全文本研究,发现:网民在网络流行语词汇的主体投射中实现自我身份的判断,网络流行语的语法结构易于填词再造与扩散,可推动群体卷入,消解现实中的话语沉默与个体孤独,是一种"反现实沉默"的网络呈现;网络流行语经过"主体态度投射、群体传播扩散、集体认同形成、话语规制确立"四个环节完成话语生产,网民可基于风格化表达与意义模仿形成心理同盟,打破线下现实中的个体"孤立恐惧";网络流行语文本的"微型叙事"特征易生成价值言说,展现民间话语态度与民意;网民作为网络流行语生产传播中的匿名群体,其话语具有"消解沉默惯性表达"——"打破个体孤立恐惧"——"生成民间意见气候"的"匿名群体驱动"特征,而网络流行语"对话式"的集体宣泄形成"树洞效应",又具有一定的积极效应,利于网民疏导情绪,推动社会稳定,但网络流行语的低俗消解,需借助媒介素养教育干预。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引导与规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生中存在着非正式群体.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有其存在的主、客观原因.大学生之间通过相互交往、相互影响形成了各种类型的非正式群体,呈现出其自身的特点.学生管理工作者了解和掌握了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情况,才能在工作中善于发挥其积极作用,消除其消极影响,使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突飞猛进和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使活跃在网络空间中的“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这一特殊群体逐渐崛起,并在引领校园舆情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探讨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形成、现状及培养,是新时期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对于营造和谐校园网络舆情环境、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人肉搜索现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人肉搜索已成为网络上的一个热门话题.它的兴起首先是由于Web2.0技术的发展为网民的交流互动提供了技术支持,从而实现了网络信息的海量化发展;其次是由沉默的螺旋所形成的舆论氛围吸引了大量网民的参加.人肉搜索的特点在于它体现了一种庶民"狂欢",在道德面纱的遮掩下广大网民通过人肉搜索不仅满足了多种心理诉求,同时也找到了一种群体宣泄的路径.由于人肉搜索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骨干日渐成为大学生群体中一支强大的队伍,无论从思想、科研、文体、社会活动等各方面都起着表率作用.大学生骨干家访也成为大学生骨干积极影响大学生群体的一个载体,大学生骨干家访活动具有简便易行、经费投入低、贴近学生情感等特点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接受度的现实意义,具有激励大学生责任情感、提升骨干个人素质与能力和凝聚班级团队的隐性教育功能,可通过强化教师参与、利用多种载体和建立长效机制等途径发挥大学生骨干家访活动的隐性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0.
辅导员是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专职干部.在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各类学生小群体提出的种种问题和要求.为做好辅导员工作,除了必须加强正式群体如班级、团支部等引导、教育与管理之外,不能忽视学生中普遍存在自发形成的小群体.正确地处理好小群体对班级、年级工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就会对班级工作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辅导员要重视学生的小群体,正确引导、区别对待,以推动班级工作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同辈群体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议题,然而两者之间的理论关系并没有得到较为充分的论述。为加深研究者对同辈群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认识,此项研究对同辈群体的形成、构成、特点进行分析,并对同辈群体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简要的阐述,证实同辈群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具有理论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勇于变革、善于斗争的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体,在大浪淘沙的中国革命斗争中脱颖而出.分析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体的形成过程,可以得出如下形成特点:倔强性格演绎成群体人才结构的畸形性,群体形成的帮带性,群体形成的教育开发性.如今,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体的精神继续鼓舞着湖南人民和全国人民,高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13.
传统文化在当代青少年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然而,传统文化在当今的青少年学生群体中却面临着严重缺失.其主要的社会背景在于近一百年以来的两次文化运动、经济基础的转变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从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上,批判地吸收传统文化,不仅是新时期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内容,同时也是传统文化融入当代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之径.  相似文献   

14.
高速信息网络技术对当代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之一是造就出了一个日益庞大的网民群体。分析这一庞大的网民群体就能发现 ,促使网民上网的最重要的心理动因是他们具有的各种不同需要 ,其中常见的需要是自我实现需要、社交需要、休闲消遣需要。而且 ,这一庞大的群体中 ,可以区分出五种不同类型的网民 ,即精英型、社交型、娱乐型、平均型、沉溺型 ,每一种类型都有不同的心理特点  相似文献   

15.
高职院校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应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坚持法治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制度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权力影响力与非权力影响力、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等"六个结合",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方法,从以教育、管理为主向教育、管理、服务三位一体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根据对10省份近千网民留言的内容分析,发现各地网民在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性上存在明显差异.更具参与性的留言关注领域也更加宏观和多元,一方面这些留言更加重视制度建设;另一方面,对少数群体权益的保护也在高参与性留言中得到体现.在申诉策略上,参与性留言显示出对话的平等性与建设性,也更具结构性和逻辑性,显示出参与式留言者的群体特征.基于民众与公共机构间关系的政治文化框架中,参与性留言体现了一种基于责任感和属地感情的更深厚的信任关系.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基本上是在群体中进行的,良好的群体环境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研究大学生群体心理的特点,充分利用群体心理功能, 对于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教师作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其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起关键作用.教师的认知、情绪、意志、个性对学生心理健康有深刻的影响.目前由于教师的职业特点,社会因素与个人因素使教师群体中存在不容忽视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教师做起.  相似文献   

19.
我国网络论坛存在实名与非实名两种进入方式的区分,非实名网络论坛又有注册登录与双重登录两种管理形式,以IP地址、假名和实名3种身份识别标志对网民进行管理。以铜须事件为例,对3种不同身份识别管理模式下网民的行为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实名网民与非实名网民存在巨大差别,实名网民具有理性、客观的特点,而非实名网民表现出非理性、暴力的特点。非实名论坛中两种身份识别的网民在行为上区别不大。  相似文献   

20.
网络语言与社会文化心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语言是网民们在网络上,主要是在网络聊天室、BBS、QQ和论坛上交流时所使用的特殊词语、数字组合、字母组合等,是属于特殊群体的一种社会方言。网络语言主要服务于青年网民群体,并反映该群体所具有的独特的社会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