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模糊语言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新闻报道并不排斥模糊现象的存在.结合实例分析了模糊语在新闻报道中存在的合理性,说明新闻报道中的模糊语言现象不可避免,恰当地使用模糊性表达方式可以提高新闻报道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数字语义的模糊性在文学作品中的翻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语言具有模糊性出发 ,讨论了数字语义的模糊性的存在极其在文学作品中的翻译原则及翻译方法。旨在探讨文学作品翻译中对数这类看似精确的词的模糊处理 ,使译文能充分展现原文的神韵  相似文献   

3.
新闻报道中模糊词的广泛应用使得新闻更加真实、具体而且准确。模糊词的大量存在。一方面,由于世界存在着类属不清的事物,人类具有模糊思维的能力,再加上语言本身也具有的模糊特征,这样就使得我们所使用的新闻语言也就具有了明显的模糊性。模糊语言不等于含糊其词,模棱两可。模糊语言是利用语意的模糊,准确地反映生活中的模糊概念;或者出于修辞的需要,用模糊语言表达某种不便直说的思想感情:或者出于礼貌,考虑到交际环境、目的、内容和对象的心理因素,必须采用模糊的说法。准确不等于精确,精确语言可以做到准确.模糊语言也可以做到准确。模糊词在新闻报道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模糊语义的概述和定义;采用了黎千驹(2007)的关于模糊语义的基本特征的分类,说明模糊语义的基本特征,及边界模糊性和中心明晰性,相对性和可塑性和双重性;并且阐述词的模糊性与概括性,歧义性与多义性的区别.从模糊语义的角度,分析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来探讨模糊语言的翻译原则,并得出三种翻译策略,及模糊对等翻译,模糊语言转换成精确语言与精确语言转换成模糊语言.  相似文献   

5.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重要特征之一,语言的这一特性对诗歌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语言模糊性导致翻译的模糊性。中国古代诗歌中存在大量的模糊语言,在古汉诗英译中要充分理解原诗语言的模糊性,同时考虑汉英两种语言间模糊性的差异,采用恰当的翻译方法,使译文达到模糊的、动态的对等。  相似文献   

6.
翻译的模糊性及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一个基本属性.翻译活动属于自然语言的一部分,因此,翻译亦具有模糊性.翻译的模糊性体现在翻译过程及翻译标准的模糊性中.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主要有直译、意译两种,但由于英汉语言差异,可根据不同的情况和翻译目的采取多样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7.
英语新闻主要是用以报道事实和传递信息要求新闻语言必须准确、简洁、生动、平实,然而,模糊语言作为英语新闻语言的一种存在形式和表达方式发挥着精确语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弄清模糊语言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China Daily为语料分别从模糊语言在英语新闻报道中标题、导语以及主体三方面探索英语新闻中模糊语言的运用,去挖掘英语新闻模糊语言存在的原因。结果表明模糊词在英语报刊中频繁出现而且标题的模糊性最强,导语次之,新闻主体最后,而且只要模糊语言运用得当,非但不会影响报道的准确性,还会与精确语言相互补充、共同作用,获得绝佳效果。建议将模糊语言正确得体地运用在英语新闻写作中,使其在新闻报道中发挥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8.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属性。模糊语言存在于各种文体之中,新闻报道也不例外。本文结合英语报刊实例和报刊英语文体特点,分析了模糊语在新闻报道中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9.
诗歌具有模糊性,其模糊语言创造模糊美.模糊美作为诗歌美的一部分在译作中应得到表现,译者的任务是在目的语中找到恰当的语言表达,即能激发读者想象和联想的语言,再现原诗的模糊美.本文试图从许渊冲诗词翻译作品中总结归纳出处理诗词模糊性语言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0.
英汉互译中的模糊性语言及其翻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从英汉两种语言的词、句子、语篇等层面出发,分析了英汉语言中客观存在的模糊现象,阐述了模糊性是语言的基本属性之一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翻译性质和翻译方式,指出了在英汉互译过程中,译者要敏锐地认识存在于源语和目的语中的模糊性语言,并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这样才有助于调和、妥协英汉两种语言文化差异所产生的矛盾,保障信息完整、准确地传输。  相似文献   

11.
俄语中模糊的颜色词所表示的联想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语中的模糊词是一个特殊的连续统,具有很大的模糊性。本文首先对模糊性的定义加以分析,继而指出俄语中模糊的颜色词的联想意义在各方面的体现,这就说明了颜色词具有模糊性。  相似文献   

12.
模糊理论使人们认识到语言模糊性的客观存在。模糊性是语言的自然属性。在翻译中,对于语言模糊性的认识,是正确理解原文并用译文准确表达的基础。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该指引学生识别和运用模糊语言,从而有效地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翻译能力。  相似文献   

13.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以中国古典诗词中大量存在的“比喻”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比喻”的模糊性及其如何体现诗歌的模糊美,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比喻这种具有模糊性的修辞手段,使其更好地再现原作的模糊美。  相似文献   

14.
政治外宣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存在着大量的模糊表达,这些模糊表达的产生,有的是由于语言本身的模糊性,有的则是由于政治外宣本身的特点.模糊表达在政治外宣中应用广泛,因此在政治外宣翻译中,必须考虑语言模糊因素的影响,合理地进行模糊转换.  相似文献   

15.
俄罗斯文学作品中颜色词的语义和语用意义有时很难确定,具有模糊性。其模糊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多义项颜色词、单一颜色词、非概念意义颜色词。从语言模糊性的视角探讨文学作品中颜色词及其翻译策略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诗词常具有模糊性.这种模糊性使得古典诗歌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的同时,也加大了英译的难度,本文以<江雪>的三首译诗为例,分析了诗歌中模糊的翻译,并指出成功的译诗是能够在译文中再现原诗的模糊美,为此可以灵活的采用多种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7.
模糊现象是语言的固有属性,是法律语言的基本特征。就模糊性的概念来看,英语法律文本中词语的模糊现象主要体现在外延意义的模糊和一词多义的模糊。由于法律文本和法律翻译以准确为要,对这两种模糊现象,其汉译策略也有所不同:从宏观上来说,外延意义模糊词语的汉译,主要是模糊对模糊的策略,而一词多义模糊的词语,主要采用的是模糊对精确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模糊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与翻译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的有机结合必将促进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文章从分析英语商务信函的文体和语言特征出发,强调模糊性也是英语商务信函的重要文体特征之一,并从模糊性语言存在的相关特征下手,探讨英语商务信函中模糊信息的理解,并探讨其相应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9.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特征之一.<道德经>作为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中永恒不灭的经典,模糊美享悦了一代代读者.文学翻译中,精确性是相对的,模糊性是绝对的、普遍存在的.要将原文的美感真实地传递给译文读者,除了准确解读文本外,更要拥有模糊视野,运用模糊法则,视具体情况灵活变通.本文以<道德经>中"道"和"无"为例,阐释模糊法则在实际翻译中的灵活应用.  相似文献   

20.
翻译的模糊性使翻译学科呈现多方面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又突显了翻译的模糊性。翻译的模糊性体现在学科界限不清,翻译思想复杂,翻译理论范式多变,语言本身具有模糊特性以及翻译过程中源语作者不在场等方面。通过分析认清翻译的特点,以进一步提高翻译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