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秋时期晋国公族的衰落和卿大夫的崛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而晋国公族与卿大夫的力量对比的变化制导着春秋时期晋国政治的演进.卿大夫的兴起以及晋国实行的县制最终使晋国的宗法制度遭到破坏,并且把晋国公族推下历史舞台,而晋国的卿大夫则以新的姿态在战国时期扮演了列国君主的角色.  相似文献   

2.
曲沃代翼后,晋献公为了巩固君位,尽杀“桓庄之族”、“诅无畜群公子”,严重削弱了公族宗法势力;其子惠公又实行“作爰田”、“作州兵”的改革,以致“甲兵益多”。文公继位,继续变法改制,创造了春秋中叶首屈一指的霸业。此后虽霸业中衰。仍几度崛起,不失为长期争霸中原、屡次主盟华夏的一流强国。推因溯源,这首先与前述经济、政治变革紧密相关。此外,论者还每以为同晋国法制活动的卓有成效分不开,但对之的探讨往往着眼于其成文法的较早颁行,却似乎有失偏颇。实际上,春秋晋国诸法中的成文法《范宣子刑书》、刑鼎及其主要兰本赵盾“常法”实施之时,往往正是晋君弱臣强、霸业渐衰之际。  相似文献   

3.
春秋时期晋国公族的衰落和卿大夫的崛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 ,而晋国公族与卿大夫的力量对比的变化制导着春秋时期晋国政治的演进。卿大夫的兴起以及晋国实行的县制最终使晋国的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并且把晋国公族推下历史舞台 ,而晋国的卿大夫则以新的姿态在战国时期扮演了列国君主的角色  相似文献   

4.
论古代戏曲中的婚姻描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男女婚姻是古代戏曲中常见的题材,由于剧作家的身份及创作意图的不同,古代戏曲所描写的婚姻也有功利型、情性型、伦理型、政治型等不同的类型.功利型婚姻描写了男女双方借助联姻以跻身上流社会,两者是"才"与"财"的结合;情性型婚姻描写的重点是男女双方的情与性,凸现了婚姻本身的特性;伦理型婚姻则通过对男女婚姻的描写,宣扬了传统的伦理道德;政治型婚姻描写了男女双方的婚姻建立在相同的政治倾向之上,政治重于婚姻本身.  相似文献   

5.
春秋时期的晋国曾进行过频繁的土地赏赐活动。从宏观来看,晋国土地赏赐的高潮呈现阶段性的特征;土地赏赐的对象比较庞杂;土地赏赐的数量庞大;论功行赏是土地赏赐的原则。所赐土地来源以对外战争掠夺为主而以没收罪臣土地为辅。土地赏赐是国家应付政治危机的重要手段;激发了晋国各级将士作战的积极性;也为晋国笼络了人才。然而,土地赏赐也刺激了卿大夫间争夺土地的政治斗争,导致了"本弱枝强"政治格局的形成,加剧了晋国公室的灭亡。  相似文献   

6.
在春秋时代的社会大变革中,晋国的社会变动尤为典型,新制度较早产生并确立于晋国,代表着春秋社会的发展趋势。在影响晋国社会变动的诸多因素中,军功制度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军功制度的推行,对春秋时期晋国的政治格局、经济关系、社会阶级关系等均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春秋晋国的军功制度对后世也有深远的影响,是战国时代军功制度的渊源。  相似文献   

7.
晋国是春秋时期的重要国家,在大国争霸的时代扮演了重要角色.荀氏作为晋国的大卿族,与晋国霸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晋国与狄、楚、齐的斗争中,都可看到荀氏家族活动的踪迹,荀氏为晋国霸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春秋早期,晋国惩于曲沃之乱而打击公族,结果导致了异姓卿族的崛起。春秋中后期,晋国的政权逐渐被异姓卿族把持,由此形成了典型的卿族政治。晋国的卿族政治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赵盾专权到厉公被弑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晋国卿权根基尚未完全稳固,公室利用卿族打击强宗,卿族利用公室消灭对手,这是该阶段晋国政治斗争的特点。从悼公继位到晋定公十四年为第二阶段。这一时期,晋国政权尽入六卿之手,晋国形成了卿大夫执政制,六卿联合执政,并为最后的火并积蓄力量。晋定公十五年后为第三阶段。六卿正式展开兼并战争,范、中行、知氏先后被消灭,韩、赵、魏三家最终分晋。  相似文献   

9.
春秋时期晋国为了消除同姓兄弟对国君地位的威胁,采取“尽逐群公子”甚至“灭公族”的手段,使晋国公室大大削弱。与此同时,晋国建立起尊贤尚功制度。而由于当时世袭制度不能消除,因此军功贵族向世袭大族嬗变,进而逐渐垄断了晋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权力,最终导致了“三家分晋”的结局。世卿世禄制度是威胁晋国的最危险的根源。  相似文献   

10.
发生在春秋初期的曲沃篡晋是晋国两大继承系统之间针对晋国统治权的争夺,历时六十七年,最终曲沃代嫡而立,沉重地打击了西周王朝尊奉的宗法制度,对晋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它使中国古典宗法制度所具有的强大政治功能走上了消亡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本文着重阐述清代婚姻的禁忌与限制,指出了婚姻的禁忌与限制所体现出的政治、宗教、文化内涵及清代婚姻的禁忌与限制制度的实施情况.  相似文献   

12.
论春秋时期晋国政治文化的超前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春秋时期晋国文化的探究,强调中国历史上于战国时期整体崩溃的宗法制度,在晋地早在春秋时已走向崩溃。这一文化超前现象还在尚贤、尚法、和戎等政治文化现象中有所表现。总之,宗法制度的先期解体、尚贤唯功的用人之风、尚法的文化先例、和戎的民族融和先声,构成了晋国政治文化中一系列的文化超前现象,成为晋国文化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3.
春秋时代晋国历史中,从早中期积极进取、尚功好斗,到后期赵武、韩起、魏舒三人和平政策的转变,不仅改变了晋国的政治传统,而且对整个春秋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催生了儒家、道家的和平精神。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春秋时期贵族的婚姻由于受等级性、家族性原则的影响,反映在其婚姻生活中的政治性色彩极浓.而致使婚姻当事人的自主性极弱.家族性原则不仅产生了其婚姻生活的畸形.也基本消灭了其婚姻生活中的爱情的基础.贵族婚姻等级性特征则要求贵族各等级的娶妻纳妾的人数和妻妾的地位必须符合礼制规定,还要求贵族家族缔结婚姻必须在相应的等级内进行,其封闭性是显而易见的.婚姻在贵族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也有微妙的作用.毕竟,春秋时期贵族的统治实质是家族统治,婚姻对其政治统治的作用,也能从家族生活中体现出来:它不仅具有保家庇族、繁衍家族的作用,也有依靠缔结婚姻、依托高门做法.以获取某种、政治、经济利益的目的.而且,一旦缔结不慎,就会导致亡族、衰族的危机发生.因此,为家族计,有利于贵族的婚姻就促成,不利于者就千方百计地消灭之,压制之,这便是贵族婚姻的最高原则.  相似文献   

15.
<正> 先轸(?——前627年),春秋时晋国的正卿,因其采邑在原(今河南省济源县西北),又称原轸。先姓为晋国著名的卿族之一,其来源颇早。近年来,有些学者通过对甲骨刻辞中所见方国地望的研究,发现了一些商末居住在山西境内的国族,其中即有先国。先姓无疑是以国为氏的先国之后裔。(见《古文字研究》第十辑张亚初《殷虚都城与山西方国考略》) 先轸早年的出身事迹,因史籍失载,难以稽考。据《水经注·涑水注》引《竹书纪年》,谓先轸初时曾与晋公子重耳为敌。但据《史记·晋世家》记载,晋公子重耳出奔时,有五人追随,先轸即是其中之一。准此,则先轸早年也曾在外逃亡十九年,周游列国,先后经历狄、卫、齐、曹、宋、郑、楚、秦等八个国家和地区,奔波流离,备尝艰辛,终于借助于秦国的力量,同重耳一同返回晋国。重耳之所以能够立为晋君,先轸同子犯、赵衰、颠颉、魏武子等人一样,都出了很大的力气,堪称晋文公的肱股之臣。  相似文献   

16.
关于子犯编钟铭文中的"西之六师"作何解释,在学界一直悬而未决.李学勤先生认为"西"指的就是晋国,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事实上,铭文中的"西之六师"就是指晋国上中下三军,之所以这样称呼,与晋国的军制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17.
从学术文化视角研究家族政治与伦常婚姻构成,对于家族政治与婚姻文化研究并不鲜见;但将家族文化承传和学术走向作为研究家族政治与伦常婚姻发展的内在机制,并通过家族学术特征和文化承传探讨家族政治和伦常婚姻发展存续的内外在特点,则表现出《汉魏六朝琅琊王氏家族政治与婚姻文化研究》一书独特的视角与思维。该书涉及范围广泛、触及问题众多、史论探讨详尽,无疑为此类课题研究做出了有价值的个案尝试。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前后,社会对于婚姻的干预有着截然不同的模式.改革开放前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基层组织、主张政治高于一切的思想文化、对离婚严格把关的法院是婚姻的主要干预力量.改革开放后,社会对婚姻的干预模式发生很大变化,国家权力的全面收缩、工业化带来的亲族疏离、中国传统文化的弱化等,导致婚前同居、婚外性关系、性随意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离婚率不断攀升,而同时人们越来越重视婚姻对个体幸福度的意义,现代婚姻家庭的分裂态势令人担忧,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健全社会对婚姻的干预模式,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9.
春秋时期,各国在政治外交往来中盛行赋诗言志。晋国涌现了一批赋诗的能手,他们在赋诗中知礼但也表现出了僭礼行为。与它国相比,晋人的赋诗很大气,往往用天下共主的霸气与各诸侯国交流。与此同时,在晋人参加的赋诗场合中,各国对晋国多颂美奉承之辞,而晋人应对娴雅得体,与其所受之诗相谐和。  相似文献   

20.
论晋惠公     
晋惠公并非一个庸碌无为的君主。晋惠公在位期间,晋国社会继续得到稳固 和发展。晋惠公许赂又背赂、作爰田、作州兵与和戎等一系列作为不仅为晋国的富强做出了 积极的贡献,并且为晋文公及其以后晋国的霸业奠定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军事基础。我们 应从历史发展的角度重新给予晋惠公一个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