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每一个人都在社会群体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围绕这一位置,社会对个体会有一定的要求或期待。当个体依照社会的期待去履行义务,行使权力时,就是在扮演一定的角色。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需要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当一个人所承担的多种角色难以胜任时,便会发生角色冲突。多重角色冲突普遍体现在现代职业女性身上,其中事业角色和家庭角色的冲突最为明显(文中特指此类冲突)。了解职业女性角色冲突的表现,分析职业女性角色冲突产生的原因,从职业女性角色冲突中寻求市场商机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2.
激励理论促进女性职业生涯管理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女性在企业、组织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年来,我国女性在就业中已明显处于劣势,出现了女性人力资源退化、边缘化的趋势,影响女性工作中职能的发挥.要改变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劣势,应从女性自身角度出发,探索女性职业生涯管理,利用激励理论,通过职业女性进行职业生涯的选择、规划与发展,使其明确自身能力、价值与发展方向,从而改善女性就业现状.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给现代女性带来了更多地参与社会发展与竞争的机会。她们在与男性竞争中获得事业成功的同时,仍然承载着传统意识上相夫教子,操持家务的贤妻良母形象。这两种角色的统一,产生了传统意识对现代职业女性的角色冲突与困惑。转变传统观念,适时转换角色,增强自我意识,是女性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农村女性的职业流动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一致的,农村女性获得了职业流动的机会,但在她们的职业流动过程中,存在着职业的性别隔离、收入低于男性、就业风险大等不和谐因素。劳动力市场对农村劳动力,尤其是文化水平不高的劳动力以及对农村女性的排斥是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中不和谐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这种不和谐因素的存在,需要政府、社会以及农村女性等多种合力的共同作用来解决。  相似文献   

5.
徐坤"都市即景"系列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坤的"都市即景"系列作品,对都市职业女性的女性意识特点进行了揭示.现代社会对女性的社会定位和传统文化对女性的家庭定位之间的矛盾冲突,使职业女性处于性别角色分裂的精神困境.她们虽然具有了与男性一样平等的权利和经济上的独立,但她们中很多人内心仍然残留着浓厚的传统性别意识,尚不具备明确和充分的女性自我意识,受制于无法颠覆的男权文化困境.职业女性生活及女性意识在徐坤的笔下,呈现出滞涩而苍凉的轨迹.徐坤对都市职业女性生存现状和精神世界的关注与探讨,对都市文学建设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和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前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无论是工作特点还是人们的家庭结构和劳动力市场结构都在悄然发生巨大变化,现代职业女性的物质生活虽然越来越丰富,但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市职业女性双重角色冲突的原因及其化解途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代中国城市的职业女性在同时扮演传统的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中会面临角色冲突问题,其危害涉及个人、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当然也存在个体性差异。在知识经济时代,原有的双重角色冲突问题不但没有消除反而日益突出。传统的社会性别分工及女性对自身角色的认同、性别意识普遍薄弱、女性自身独特的生理特点等构成了冲突的主要原因。因此,化解的途径包括转变传统的性别观念,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女性也要学会化解压力的技巧和方法等等。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30年来,在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中,山东省农村女性劳动力不断转移到非农产业,其转移总量与速度呈加速增长趋势。转移农村女性劳动力对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农村女性也在城市化进程中得以提升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超大城市的内部和周边,存在数以百计的城中村。一般看来,城中村是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反题,是城市化要消化和消灭的那部分。而事实上,如果跳脱线性发展主义的分析框架,我们会发现,城中村本身就是带着农民特色的城市化进程,而这一进程,服务于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再生产,从而为中国的快速城市化和参与全球市场提供了保障。概而言之,城中村的现实,让我们发现中国语境下的多重二律背反:其一,农民成为城市化的主体,发展出来了以土地而非资本为核心的封闭性的城市化道路,这是一种反资本而不反市场的城市化。其二,这种抑制大资本的城市化,却并不是反资本主义的城市化,相反,它使得中国以廉价的劳动力优势更快更好地融入全球资本主义体系。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村城市化模式的需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需求方面研究农村城市化的模式。以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调查资料为基础,对就地转移劳动力和异地转移劳动力的迁移趋向进行了统计分析,建立了关于农村劳动力迁移目标选择的多元离散选择模型。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人口特征和城市化迁移选择行为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揭示出影响当前农村转移劳动力迁移行为与迁移决策的人口特征因素,得出了中国农村城市化的模式不能以小城镇为主等重要结论。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市化浪潮的兴起,我国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发展,但是在城市化过程中不少历史文化古迹遭到了破坏,影响了城市文化的延续和发展。由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进一步凸显,这就为历史文化消费发展带来了契机。当前,城市文化建设要以历史文化消费来促进城市整体的和谐发展,树立城市文化新形象。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对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大幅增加。客观上要求将一部分农村土地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这与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二元结构发生了矛盾,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追溯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二元结构的制度根源,分析其产生的不良后果,在探明阻碍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日本女性经济学系列政策实施以来,主要面临着女性就业质量难以提高、劳动力市场制度改革效果不明显及加剧女性生育低迷等困境。分析得知,传统文化对女性社会角色的影响、宏观经济环境与劳动力市场歧视及女性就业与社会少子化之间的矛盾共同构成了女性经济学政策困境的主要成因。从目前来看,该系列政策在提高女性就业质量和推动日本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有限,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日本人口与劳动力短缺问题。但日本女性经济学政策仍为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有益启示。当前中国同样面临着低生育率和人口老龄化的双重挑战,在此背景下,可借鉴日本女性经济学政策经验,重视和促进女性就业,规范劳动力市场制度,制定和完善针对女性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全面挖掘女性经济潜力。  相似文献   

14.
当今世界各国劳动力市场发展迅速,但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一直比较滞后。随着市场对劳动力需求的扩大,劳动力培养已变得非常迫切,尤其是新型农村劳动力的培养,显得更有必要,与此同时,完善我国劳动力就业市场建设,也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5.
在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持续性转移进程中,农村发展呈现两个明显变化:以利益交换为特征的农村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和以人情关系为纽带的乡土社会人情信任日益缺失。如何理解这两个变化及其内在关联?本文试图从考察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决定及人情关系在其中的作用来回应这一问题。结果表明,人情关系具有显著降低农村劳动力市场工资的短期影响,但这一作用在农村劳动力市场的生命历程中呈现逐渐弱化的动态变迁。此外,人情关系对男性工资的抑制作用较女性大且显著,而女性相较于男性更关注市场工资的高低,并在农村劳动力市场中显著排斥人情的在场;人均耕地越多,人情关系的作用越显著,而人均耕地较少时,人情关系的作用相对较弱且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新统计文摘     
统计:如何迎接市场经济的挑战一、统计困惑:滞后期知多长.统计是一种事后计算,因而具有滞后性,然而,社会需求并不会因为我们强调统计的这种属性而停止需求.例如:1、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发展过程中,各种市场发育过程在市场总量中所占的份额;2、以农村向城市流动为特征的移民潮对我国产业结构和城市化将产生什么影响;3、城乡劳动力就业、失业及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  相似文献   

17.
结构方程模型在分析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影响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验证了劳动力的转移对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性,并且得出城市化水平、文化程度及乡镇企业规模对各地区劳动力分布都有不同程度的积极影响,从而间接的促进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仿古街区对于传统生活方式、传统街区的还原唤起了人们怀旧和怀古的情怀。在我国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西方的城市建设理念及形态占据了主导地位,中国多数城市已经"面目全非"。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后工业文化"的影响,昔日古朴的城镇和街道越来越受到怀念。仿古街区的开发正好迎合了人们的怀旧需求,这就是仿古街区之所以兴起的心理根源。  相似文献   

19.
我国社会正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过渡时期 ,伴随着这一社会转型出现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由于深刻的历史根源和众多的社会因素 ,导致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涌现 ;农村内部、乡镇企业和城市化运动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农村富余劳动力素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成本以及城市自身就业压力巨大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我国应积极探索多渠道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随着将来农保的逐步淡出,上海社会保险体系在总体上分为三个部分: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小城镇社会保险和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尽管这种"因人而异"的社会保险体系在现阶段初步满足了不同身份劳动者的参保需求,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劳动力市场走向统一将不可避免。这就要求有一个相对统一的、能够面向所有劳动者的社会保险制度体系。而当下这种因劳动者体制身份差异而设计的有差别、分立式的社会保险体系将与劳动力市场逐步走向统一的趋势不相适应。因此,重构现行社会保险制度结构,推进不同社会保险之间关系的衔接,成为当前上海市社会保险制度改革面临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