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 毫秒
1.
黄钊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5):524-527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对塑造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理想人格特别是“君子”人格,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索,一是规范了“君子”应当具备的德行,二是凸现了“君子”人格的重大价值,三是阐述了“君子”修身应当注意的问题.其理论成果,即使到了今天也仍有不可低估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
马海龙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67-69,74
王维一生把"内圣外王"的儒家君子作为孜孜以求的人格理想,这促使他一方面自觉躬行儒家所设立的"仁"的道德品格,不断加强和完善内在修养;另一方面积极入仕,把内在的道德修养转化为外在的政治实践,并使其政治理想具有儒家的"仁政"特色。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儒家君子人格的内涵,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缺失,认为当代大学生人格中存在着道德信仰缺失、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平的不平衡、权利与责任的分离、认知与行为的脱节、自强意识淡化等现象。在此基础上,探讨将儒家君子人格论运用于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4.
君子——孔子的理想人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君子"是孔子理想人格的典范;仁爱的宽广胸怀、中庸的处事准则、重礼的道德规范、智明而圣的自觉意识、义以为上的价值取向、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诚信不欺的为人品行等是其基本特征;其价值目标是内圣外王. 相似文献
5.
6.
张乐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6):31-33
文章通过《论语》一书,探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倡导的“君子之道”,从中归纳出君子“仁义为本、以善为怀”等六个方面的优秀品质。以此作为人们思想言行的准则。 相似文献
7.
王国良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2):140-146
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提出的基本理想人格是君子人格类型。儒家君子的内涵品行充分体现在个体、社会、政治三个层面。儒家塑造的君子人格理想对中国文化、对中国人的基本价值观、对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已经成为人民辨是非、论善恶的基本依据,现在依然是人民判断知识分子以及公务员品德高下的基本标准。探讨君子之道对于儒学复兴与弘扬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孙德玉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5):95-98
传统儒家孜孜以求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和谐的独特精神及其所设定的理想人格,正以它的历史超越性而广泛影响着国人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蕴含在传统儒家人格思想中的教育意涵是多方面的:理想人格的塑造对青年大学生具有积极的目标导向功能;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有助于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崇尚气节的爱国情操仍然是当代大学生的精神支柱;“义以取利”的价值取向有利于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厚德载物”的伦理思想有益于促进大学生的人际和谐;“慎独”精神不失为青年大学生修身养性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9.
代训锋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1):58-62
君子人格是儒家理想人格的基本追求,学做君子的过程即是一个走向理想人格的过程。性善论、性恶论则为成就君子提供了某种理据。宋理学家张载依据这两种人性论提出变化气质的主张,为人们向内探求提供了更为切实的理据。变化气质之途径是反求诸己。经过漫长的自我修养过程,方可成就君子,走向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0.
郑晓江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5(3)
周敦颐在<爱莲说>、<通书>、<太极图说>等著作中对君子人格进行了阐述,区分了人生追求中的 "大"与"小",认为生命中之道德境界的追求高于和重于生活中之物质与地位欲望的满足,能有如此体认并能力行践履,便成就了"君子人格";以之从政,便是"君子之政".这些观念和实践值得今人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1.
先秦儒家“忠恕之道”的伦理精神透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窦立春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1):33-38
作为“仁之方”的“忠恕之道”,以其情感互动的伦理意蕴,关系定位和换位思考的伦理原理,忠信、宽容、相互尊重和人格平等的伦理前提,揭示了“内圣”何以能够“外王”的逻辑推理理路,解决了家族情感能不能、应不应该、可不可以推及社会公共伦理的难题,提供了与儒学思想、中国文化乃至中国社会结构相适应的独特道德论证方式和道德思考方式,凸现了“忠恕践仁”的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12.
刘吉元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6):16-18
如何选拔和培养好民主党派代表人物是顺利完成各民主党派政治交接工作的重要前提,是新世纪统战工作面临的重要而严肃的政治课题。“君子”是中国儒家推崇的理想人格,“君子品德”及“君子品性”对提升民主党派代表人物自身的道德水准和政治修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与近现代心理学人格概念突出个体抽象的人格特征不同,儒者人格以人生哲学的人格意识所包含的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为基本内容,是仁的生命体认和礼的理性自觉二者的有机统一,并通过个体人格成长过程的展开完成对普遍性的生命存在体认,以支持人生的理想追求和转化现实的矛盾和冲突。在儒家境遇中,宇宙浑然一体,必然由主体自我重新建构,才会形成道德的世界。 相似文献
14.
“惠”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德目,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一道德观念并不是儒家凭空创造的,它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我国自古就有重视“惠”德的传统,早期儒家正是在继承前代思想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转化,才创造出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儒家的惠民思想对当今为政者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刘兆伟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9(1):47-53
孔子的“忠恕”之道,即由衷竭力以诚待人,推己及人处理问题。他为此奔走呼号一生。最终欲使人与人和谐礼让,消弭疑虑、互相攻讦乃至剑拔弩张的情势。显然,“忠恕”是天下和平、四海无波之根本。 相似文献
16.
刘邵的《人物志》,着眼于英雄和圣人的二重组合,反映了他的理想人格。《人物志》以严格的人性等级论为基础,设定有英雄和圣人两种人格范型,才性并重,崇尚人物通达的风神,突破了以道德衡量人物的单一标准,不仅是对古代人格理论的大提升,而且是解决时代问题的一种探索。但是,神秘超凡的特征和狭隘的现实效用,使其理论价值大为削弱,没有达到真、善、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84-88
刘醒龙的长篇小说《蟠虺》以曾侯乙尊盘为整个故事的轴心,不同人物集团围绕着曾侯乙尊盘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博弈和斗争,而这场斗争正是现实社会的一个缩影。《蟠虺》有一个高尚的道德情愫,希望唤醒知识分子内心的良知,更希望唤醒他们的君子人格。小说中的代表人物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在为君子人格呐喊,这些声嘶力竭的呐喊正是当下知识分子精神困境的映射,《蟠虺》对人性的认识和重振具有重大的现实教育意义和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杨士卿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7(1):21-25
“君子不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传统儒家道德理念和人文精神的集中概括:只有能够主动将知识技能融于德性修炼中的人,才是德才兼备的真君子,才能为实现个人价值提供精神动力和方法支持。“君子不器”的德育意蕴主要表现在秉持君子之道的整体性原则、全面把握君子之学的四重维度、坚守君子之行的价值指向。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场域,落实“君子不器”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走自信自强之路;以人格养成为关键,走守正创新之路;以经典教育为载体,走多元包容之路。 相似文献
19.
王豪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0(4):78-84
"君子"是儒家思想系统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孔子开始,赋旧义之君子以新意,发以德致位之意,明政治道德合一之旨,树立了一种君子道德政治合一的德治理想政治秩序。这种道德政治合一、以德领政的理想在儒家思想的演变中被进一步发展成内圣外王的政治理想。这种道德政治一元化的政治观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使中国传统政治在发展中一直遮蔽于道德的形象之下,政治道德化;另一方面由于政治依托于道德广泛的社会作用面,政治被价值化,其作用也被泛化,从而使中国传统政治具有伦理价值色彩。 相似文献
20.
封学军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孔子认为“人格领导”的关键是领导者个人人格形象的完善和人格力量的充实。合格的领导者应具有“仁者不忧”的道德情感力量、“智者不惑”的智慧力量、“勇者不惧”的意志力量等,仁智勇三方面相统一的人格品质是领导者实现“人格领导”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