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备蜀汉政权的统治基础,由荆州、"东州"和益州土著三大政治集团组成.为巩固政权,刘备和诸葛亮对这三支政治力量采取了不同的态度.以荆州士人集团为依靠,极力笼络"东州"人士,使二者融为一体,成为政权的组织基础;对益州人士,则笼络利用和戒备打击兼而用之.从而达到有效控制益州的目的.蜀汉政权的具体构成,完全服从于刘备、诸葛亮制定的基本组织原则.作为蜀汉政权组织路线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诸葛亮在具体的人士安排上,表现出"用士惟诚,国事惟和"的"贵和"的思想和道德准则.这一方针的长期坚持,保证了蜀汉政权长时期的稳定和安宁.  相似文献   

2.
襄樊之战是三国前期蜀汉、曹魏之间发生的一场统一战争。战争前期,蜀汉进兵襄樊首战告捷;中后期曹魏与孙吴联兵发动反攻,扭转战局,迫使蜀汉退兵南返。襄樊守卫战的胜利,曹魏稳定了南方中部防线,东吴则全据荆州统一江南,蜀汉事业遭到巨大挫折。从此,魏、蜀、吴三国统治区域正式确定。它对于发展南、北经济,积蓄统一的物资基础,对于三国的形成、发展和统一,具有一定的感义。一、襄樊之战主要背景蜀汉势力的迅速发展。赤壁大战“孙刘”联合,大败曹操,刘备乘机夺取了荆州长沙、武陵、桂阳和零陵四郡。不久,又“借荆州”掌握了南郡,有了立足之地,公元211年刘备起兵入川,消灭刘璋势力占据益州。公元219年刘备又打败曹军.兵定汉中,是年七月进位汉中王,上表于汉献帝,  相似文献   

3.
考蜀汉时期重庆人口,由于《三国志》阙“地理志”,无直接材料可作依据,只能凭间接材料。先求东汉重庆人口及其在益州(含凉州武都郡)人口中之比重,再考蜀汉兵力以证蜀汉人口,后依东汉重庆人口在益州人口中的比重,考出蜀汉重庆人口为户199 650、口689 700。  相似文献   

4.
南中变乱的性质并非是简单的反蜀叛乱,而是"叛"与"乱"的结合,即民族冲突、反蜀动乱、割据叛乱、动荡战乱相交织的复杂事件。反蜀的高定、雍闿、朱褒等势力并未协同行动,而是各自具有相对独立性。南中五郡在此次变乱中呈现出不同的态势,这是蜀汉中央、地方官吏、大姓、夷帅、孙吴五大政治势力博弈的结果,这种博弈是南中变乱的内因。蜀汉前期旨在直接统治南中各郡所进行的内郡化尝试,则是变乱的外因。刘备病亡是南中变乱全面爆发的导火线。  相似文献   

5.
蜀汉立国之初,南中地区方土大姓和夷帅据土不宾,维持边地的稳定和构建边疆民族对蜀汉政权的认同成为这一时期边疆治理的核心。诸葛亮在治理南中之时,秉持和抚怀柔的德化思想与因俗而治的羁縻之策,采取了重建郡县、重用大姓、发展南中经济等多种举措,力图将国家意志汇聚于边疆地区。在王朝力量和国家意志不断深入边疆地区之际,包括汉族在内的南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趋势进一步加深,国家认同也日益增强。  相似文献   

6.
随着荆州的失落,诸葛亮及其继任者强蜀方略的重心凸现出向西部陇石拓土扩军,夺马足粮,割据发展以牵制曹魏的西征而非北伐的发展格局,体现了亮联结益州,南中,汉中,凉州为一体,力求自存后图进取的战略远图,表明蜀汉中后期修正了《隆中对》的筹划,西征是蜀汉自强之兴.  相似文献   

7.
和抚怀柔是诸葛亮“西和诸戎,南抚夷越”民族思想的核心思想,其民族政策思想集中体现在蜀汉民族政策当中。针对南中少数民族,诸葛亮坚持攻心为上、心战为上的指导思想:采取了调整郡县设置,以削弱地方大姓、夷王的势力;推行夷汉官吏交流制度,以加强蜀汉政权对南中的管理;重视先进经济文化传播,以推动南中经济社会发展;因俗而治,以笼络南...  相似文献   

8.
在分裂割据的五代十国时期,地僻西南的四川蜀地区也为王建、王衍父子,孟知祥、孟昶父子先后割据称帝,统治达五十余年,是为前蜀(公元九○七——九二五年)、后蜀(公元九三四——九六五年)。这是历史上继三国时蜀汉政权灭亡后六百多年又出现的两个蜀国政权。在前、后蜀时期,四川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发展,在五代十国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注意了解和总结前、后蜀时期社会各个方面的状况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关于蜀汉政权,史学界似乎形成一种公论,即值得称道的只是诸葛亮治蜀。至于诸葛亮死后的蜀汉,则往往轻描淡写,并给予了不太公正的评价。 这是值得商榷的。诸葛亮死于公元234年,此前的蜀汉仅存十三年(从刘备称帝算起),此后的蜀汉却达三十年之久。试想;如果诸葛亮死后的蜀汉继承者皆是无所作为的平庸之辈,政权要维持三十  相似文献   

10.
从公元九三七年至公元一二五一年,在伟大祖国的西南边陲——云南洱海地区,建立了以白族为主体的大理国地方政权。共传二十二代,历时三百一十四年。行政区划设置了八府、四郡(镇)、三十七部及西双版纳、特磨道。辖区“东至普安路之横山(今贵州普安),西至缅地之江头城(今缅甸杰沙),南至临安路之鹿沧江(今越南莱州省境的黑河),北至罗罗斯之大渡河”。统辖了云南全省和附近一些地区。这个政权臣属于宋王朝,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段思平就是这个政权的首任国王,是我们白族历史上杰出的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11.
马超是蜀汉前期的重要将领,《三国志》记载他曾"督临沮",其都督地位于荆州南郡的临沮县,而《华阳国志》中记载的"北督临沮"位置则应是在雍州武都郡的沮县,蜀汉政权之所以改变马超的督区,首先是为了扼守北通汉中的军事要道——阳平关,其次是能够保障供给,从而实现攻略曹魏陇右地区的战略计划,最后还可以缓解蜀汉内部矛盾,平衡政权中复杂的政治局面。  相似文献   

12.
自刘备集团入蜀至蜀汉亡国,蜀汉统治区域内南部的南蛮之患,西北部的羌、氐进犯,以及州郡贼盗起事、武将举兵反叛。各种地方武装力量叛乱此消彼长,即使是在陈寿评价以治戎为长的诸葛亮治蜀期间,依然未曾断绝。从这些武装力量活动的次数上来看,南中地区最为频发,但政权北部地区亦不少,南北部地区在不同时期有显著不同,叛乱中心自南向北转移。这既是因为受到整个时局的影响,也与国家政策的执行有关。此外与同时期割据一方的孙吴政权所面临的地方武装叛乱亦有许多可比之处。凡此种种,有助于进一步展开对三国历史的探究。  相似文献   

13.
孙权(公元182年——252年),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34年)爆发的黄巾大起义,沉重地打击了东汉政权,使之摇摇欲坠,名存实亡。此时,群雄并起,各霸一方,相互征战,连兵不休。兼并战争的结果,出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曹魏占据中原河北诸州,蜀汉偏安西南一隅,孙吴则控制江东诸郡。  相似文献   

14.
南征胜利后,诸葛亮并没有在南中留有官兵,但在撤兵前对南中的原有机构如降都督和南中四郡作了调整,人事也作了适当安排,即把南中管理权委托给南中大姓和少数民族首领。以后南中出现几次叛乱,都是由降都督和各郡郡守平定的,没有酿成大患,所以诸葛亮北伐时,后方基本是稳定的,并得到南中人力、物力的支援。对于北伐的成败,应从两方面看待。从诸葛亮北伐没有达到"复兴汉室,还于旧都"的目的看,可以说是失败了,但诸葛亮北伐,实际是以攻为守,以弱小的蜀汉抗击强大的曹魏,把战争引向境外,使国内政治、经济得到平衡的发展。在北伐中,诸葛亮指挥若定,潇洒自如,十倍于蜀的魏军,却狼狈不堪处处被动,从这个角度说诸葛亮北伐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5.
近来在翻阅四川地区地震历史资料过程中.读到德阳县志的沿革,书中谈到德阳县的建置,是“高帝六年(公元前200)分蜀益州地置广汉郡领县十三,绵竹与焉.绵竹城在今德阳城北三十里”.“汉太初(公元前104—101)称苌阳”.据此知汉代建县而不称德阳,最早是称绵竹或苌阳.又说“永嘉(公元307—312)德阳一名旌阳,太康(公元280—289)初许逊为旌阳令,旌阳属汉川,真君飞升(许逊逝世)后诏改德阳,以真君之德及人也”.这说明了德阳的名称是西晋怀帝永嘉年间才改称谓德阳,是因为许逊为族阳令,有功德于旌阳人民,许逊死后,当地人民为纪念许逊便将旌阳改称德阳了.自后南朝齐、梁又复改为苌阳,梁天监  相似文献   

16.
三国鼎立时期,蜀汉国家统治者错误地执行了不切实际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政策,使绝大多数青壮年男性长期参与战争而丧失了人口再生产的机会,直接造成了蜀汉人口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连年征战还造成青壮年男性的大量死亡,也间接造成了蜀汉十分严重的性比例失调问题。这一问题的长期存在,不仅使得其人口增殖处于停滞状态,而且还带来了兵源补充困难、社会劳动力资源匮乏和物力、财力的严重削弱等一系列问题。为了摆脱危机,蜀汉政权不得不加强对南中地区人力、物力资源的依赖和盘剥,并由此激化了民族矛盾,大大加速了蜀汉国家灭亡的步伐  相似文献   

17.
浅议刘禅     
刘禅,小名阿斗,是继刘备之后的蜀国皇帝,史称蜀后主。蜀汉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四月,刘备病逝白帝城(四川奉节),临死之前嘱托诸葛亮辅佐刘禅.同年,刘禅继承父位,十七岁便登上了皇帝的宝座,直到景耀六年(公元263年)蜀汉灭亡,共做了四十年的皇帝。263年,刘禅降魏,举家迁徙洛阳,被封为安乐公.晋泰始七年(公元271年)在洛阳病逝。  相似文献   

18.
蜀汉立国,史家多推“伏龙”诸葛亮、“凤雏”庞统勋功,诚为斯论,但对于入西川、定汉中干系甚密的赞画奇才法正的历史作用似识不周。笔者试作刍议,以引达者玉教。 法正(176—220年),字孝直,右扶风郿人(今陕西眉县)。建安初年,为避战乱与同郡人孟达徙益州归附刘璋,后以璋庸转从刘备,为刘备代璋入益、妥理蜀政、据有汉中数度  相似文献   

19.
玄菟郡自公元前107年始设至公元432年消亡,历西汉、东汉、公孙氏政权、曹魏、西晋、前燕、前秦、后燕、北燕九朝(包括割据政权在内),在东北历史上延续了500余年。本文锁定玄菟郡的人口问题,旨在探讨玄菟郡在移徙过程中虽然县均人口数均呈现出递减的趋势,但就横向来看,玄菟郡下辖各县的规模均为同一时期东北边郡中较大者,借以推定玄菟郡始终为东北地区的重要边郡。  相似文献   

20.
公元三世纪,中国历史上出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在这三个政权中以蜀汉的力量最为弱小,最先灭亡,但它却以“一州之地”,与魏、吴抗衡达半个世纪之久,并在其中一段时间内,势力曾一度强大,给魏、吴以严重威胁。研究蜀汉的兴亡,除了其政治、经济及军事因素而外,人才问题也是其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战败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并继续向袁化地区进兵,到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彻底平定了袁氏的残余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形成“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之优势。与此同时,孙权继承其兄孙策的统治,得到江东豪宗强族的拥护,已有一定的立国基础。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