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人的需要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双桥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6(6):37-42
人的需要的根本特征是它的生产决定性;人的需要的欲望、需要的对象、需要的满足方式,"都是生产所生产的".为社会生产所决定,人的需要还具有丰富性和无限性、社会性和历史性. 相似文献
2.
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从马克思的需要理论说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全宇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5)
马克思从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出发,即从人的需要以及求得满足的方式———生产方式出发来理解人的生命活动的性质,成为合理理解现实的人和各种社会现象的基础。人的需要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而人的本性在马克思那里展现为三重生命的存在,即:"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个人是社会存在物";人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存在物。人的本性的需要,实质上是主体人的内在价值的尺度,这通过人的经验事实可以得到合理说明。 相似文献
3.
李颖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1,31(1)
以往的思想家们从人相对于动物的尊严出发,区分了人具有的需要和人的需要。马克思则从人与动物不同的存在方式出发,指出了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本质需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方面使人的这一本质需要被遮蔽,使人囿于占有的、粗陋的实际需要,人的本质需要沦为谋生的手段;另一方面,又使人类形成新的社会活动与社会关系,由此形成新的能力、新的感觉和新的需要。它内在地包含着使劳动成为人们乐生需要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因此,理想社会不仅是合规律的,也是合目的的,它将满足人的真正需要。 相似文献
4.
张维祥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1)
本文批判了把需要作为决定生产发展的动力和根据的观点,认为在需要与生产的相互关系中,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方面,它决定着需要,创造着需要,而需要作为人的一种本质力量,它只是促进生产的发展,而不能决定生产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分析了人性、人的本性以及人的本质等概念的区别与联系,指出人的本质只能是劳动及其社会性,而不能笼统地把需要当作人的本质。主张“需要即人的本质”,并以需要为根据去说明人的劳动及其社会性,其实质就是要从个人出发去说明社会,势必导致抽象人性论。 相似文献
5.
试论人的需要的发展规律和实现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志红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4):21-26
人的需要的发展具有上升性规律,每一种需要的实现都有它的内部机制和外部机制。其中,内部机制包括需要——行为的转化、主体差异性和主体需要的优势选择;外部机制则包括生产力的发展、环境的激励与约束和不同主体需要的相互影响和制约。这些规律和机制在不同层次和范围上影响着人的需要的发展,构成人的需要的发展规律和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6.
需要是人的本性。人的需要具有多样性。多样性需要的存在决定了需要的满足过程即人的发展具有多维度、全面性。全面发展是人们参与生产、社会活动的内在指向及合理要求 ,但是由于私有制和不合理的社会分工 ,这种合理要求被异化了。消除不合理的社会分工并最终消灭私有制 ,已成为把需要作为人的本性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黄竹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Z1)
人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根本性的推动作用。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性质和任务 相似文献
8.
付德军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4):12-15
考察人的需要和人的劳动的关系状况是研究人的发展问题的一个视角。依据马克思提供的方法论原则来考察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人的需要和人的劳动尽管还没有实现目的和手段的真正融合 ,但它已是二者走向完美统一的开端 相似文献
9.
人作为物质属性与精神属性的统一体决定了人有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双重性。人的需要的无限开启,是由人之存在的精神性、自由性引起的,精神需要的无限发展可能将人引向一个可以遐想的美好未来,而物质需要的无限发展却会造成对自然环境的巨大破坏,所以如何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合理地对待限制人的物质需要就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相似文献
10.
高群峰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Z2)
人力资本投资的核心问题,就是怎样满足“人的需要”的问题。要做到科学合理的人力责本投资,就要关注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从而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本投资计划来获得最大的人力资本投资效益. 相似文献
11.
赵志浩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3):15-18
人类社会以及人类社会的一切,如宗教、科学、艺术等等都产生于人类的需要,是人们生理、心理、精神等层面的需要的外现,"文化"是人类面临自身和外部环境必然的抉择。 相似文献
12.
印晓红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5):711-714
姓氏是社会结构中血缘关系区别性的符号。汉英姓氏分属东西方两种文化,其差异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又客观存在。文章从哲学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探讨汉英姓氏的相似性,剖析隐藏在语言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以及导致汉英姓氏相似性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人类社会发展的相似进程导致了汉英姓氏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3.
王长城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8,39(2):147-150
关于电脑音乐中电脑作曲的问题越来越成为音乐家、哲学家、心理学家、数学家倾心研究的课题,其方向和深度各有不同。本文望能在介绍电脑作曲之外,从美学角度尝试解读电脑与人脑作曲的区别问题。利用已知电脑作曲类型分析,得出艺术创作与实践动机的出发点根本上还是人,电脑始终是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出现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陈俊华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4(3):69-72
随着生态女性主义的研究拓展到文学领域,一种新的批评理论也随之诞生。批评家通过文学批评形式,从生态和女性双重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比较,重新审视经典文学作品,挖掘尘封的文学作品。它促使人们关爱自然与女性,关注人类命运和社会发展的目的,最终使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把"以人为本"解读为"以个人为本",不仅在理论上会把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思想混同于非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思想,而且在实践中会造成对贯彻新的发展观的歪曲.对西方人本主义作历史考察并对马克思清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逻辑进行分析,就会发现"以个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之外绝大多数人本主义的普遍特征;"以个人为本"的"个人"是"抽象的人",是通过感性直观获得的一种假定;"以个人为本"无法真正实现对人的普遍关怀.通过"改造世界"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实质. 相似文献
16.
刘文明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7(2):70-73
以奥古斯丁和阿奎那为代表的早期基督教神学家认为 ,人由理性灵魂与肉体构成 ,理性灵魂即人的本性来自上帝的形象 ,男女因受造于上帝而具有相同的本性。但是 ,人由于受造的物质不同而有男女之别 ,男人用尘土造成 ,女人则出自男人肋骨 ,受造目的是为了男人 ,因而她处于屈从地位 ;而且 ,女人肉体的卑微又导致了其理智的脆弱 ,使女性成为弱者 相似文献
17.
杨国强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3,1(5):118-120
人的全面发展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是个人发展与人类整体发展的统一;物质生活发展与思想和精神生活 发展的统一;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统一;目标与过程的统一;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是各个时代哲学的主要论题之一。在人类哲学思想的演进中,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批判传统哲学、创制唯物史观的过程中,科学地阐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存在论前提,以科学的实践观为理论锁钥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的相互中介、人对自然的改造与自然对人的报复以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思想是当今人类探索走出发展困境的具体路径的思维平台和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9.
20.
张玉能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2(5):1-5
人与动物的区别,最终表现为实践的自由及其生成的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也就是说,是自由自觉的劳动使得人脱离了动物界成为能够审美的人,审美的人越来越离开动物界,成为真正的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从这个根本点上来看,马克思与恩格斯在人与动物界定问题上的区别不是本质性的。这种区别并不影响实践美学以实践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所作的美学建构及其体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