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匈奴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很重要的民族,她的历史是我国民族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她的产生、发展和壮大对中华民族史有着巨大影响。北匈奴西迁推动了整个亚洲和欧洲的历史车轮。北匈奴西迁是连接中国史、亚洲史和欧洲史的重要历史事件,因此,加大对北匈奴西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简述了北匈奴西迁的原因、路线及影响。  相似文献   

2.
回鹘西迁新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鹘西迁新考薛宗正摘要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流行着回鹘分三支西迁的说法,这与鹿特勤为西迁共主的史书记载明显矛盾。本文认为,所谓三支,实指同一支西迁回鹘前后投倚部族的不同与迁徙地的变化。“庞特勤”应正名为“勒特勤”,(Migligtegin).此人率领西...  相似文献   

3.
传统观念认为,月氏西迁乃张骞西使之原因。实际上,月氏西迁既由游牧民族本身的性格特点决定,又受民族矛盾激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张骞西使作为西汉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出现有历史的必然性。月氏西迁和张骞西使之间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4.
在文本叙述结构上,《苗族古歌·沿河西迁》从西迁之前、西迁途中和完成西迁三个方面记录了苗族祖先迁徙前后的内容。本文力图通过探讨"沿河西迁"古歌如何记忆祖先的生活,深描"沿河西迁"古歌所记忆的祭祀祖先的仪式,并从苗族民众对祖先的情感、对祖先根源的追寻和对祖先的认同来剖析"沿河西迁"古歌青睐于祖先生活记忆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别从匈奴攻伐乌孙、乌孙昆莫猎骄靡之生年、“及壮”以及率众西迁及西迁时的匈奴单于等几个大的方面详加疏考、正反辨讹,得出了乌孙西迁是在公元前160年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等是否合理,反映了师资队伍的总体面貌和整体实力,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本文着重介绍西迁浙大的师资队伍结构情况,为完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案例与参考。  相似文献   

7.
西安交通大学西迁49年,成为开发大西北的先行者和排头兵,成为国家调整高等教育战略布局的成功范例,成为中国西北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爱国爱校,顾全大局,乐于牺牲,无私奉献,尽职敬业,艰苦奋斗”的西迁精神,是交通大学爱国爱校、顾全大局的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创新;是交通大学无私奉献、勇挑重担的创业精神的传承与创新;是交通大学尽职敬业,艰苦奋斗的务实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8.
张学良先生是中外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当年,在他与杨虎城的领导下,发动了有名的“西安事变”,之后,虽然促成了国共第二次统一战线的形成,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是他自己却终生身陷囹固。人们常常怀念先生的爱国功业,但却很少重视他对国民教育的贡献。本文主要通过东北大学的西迁和兴衰历史,回顾张学良将军文武并重,为振兴东北而发展东北教育;为“复我河山”而将东北大学西迁,从一个新的角度肯定了张学良在教育方面的功绩和赤诚的爱国热情。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中日战场形势的变化,大批文化机构和文化人士纷纷西迁。他们运用自身较为先进的新闻出版理念和经验,出刊办报、著书立说,使西部地区的新闻出版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兴盛局面。抗战时期,文化人的西迁对促进西部地区的文化交流,推动抗战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大树西迁>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精心打造的秦腔现代戏,她以苏毅、孟冰茜一家三代西迁50年的奋斗历程为线索,再现了西安交大50年的风云变幻,讴歌了共和国知识分子"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是家"的生存理念,展示了知识分子对祖国、对人民、对事业及对亲人的至深情感.剧作构思精巧,舞台效果美轮美奂.  相似文献   

11.
师生关系是大学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个重要变量.20世纪三四十年代,西迁浙大培养了李政道、叶笃正、谷超豪等一大批杰出人才,办学声誉鹊起,被誉为"东方剑桥".究其原因,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校长竺可桢与其学生马国钧之间的谈话就折射出了西迁浙大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2.
抗战初期人口西迁大潮及国民政府的安置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在日军的大举进攻下,东部沿海沿江相对发达地区的人口络绎迁往西部相对落后地区,形成人口迁移大潮。国民政府迁渝后,为了有效利用西迁的人力资源,就西迁人口的衣食住行、工作和教育等问题采取了相应措施。尽管这些安置措施很不完善,行动上亦托沓;但客观上发展了生产,支援了抗战,  相似文献   

13.
“西迁精神”是半个多世纪前交通大学师生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从上海西迁并在西部扎根过程中形成的以“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为内涵的精神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精神核心的有力彰显,是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群体的时代坐标,是“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问题的有效解答。陕西理工大学在校史沿革和办学特色形成中凸显了与“西迁精神”内涵相同的大学精神。本文以陕西理工大学为例,从校园文化建设、第一课堂融入、第二课堂融合和就业“大课堂”嵌入等四方面构建“西迁精神”引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吐谷浑民族是公元4世纪初至7世纪中叶活动在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重要民族,它所建立的政权前后存在了350年,对西北地区尤其是青海历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西晋末年,吐谷浑民族万里跋涉,由东北出发,在西北扎根,其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吐谷浑部虽然与留居辽西的慕容鲜卑同根同源,但在其西迁以后,走上了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自吐谷浑西迁之日,就开始了与辽西慕容鲜卑的历史分野.  相似文献   

15.
8世纪,回鹘汗国灭亡后,一部分回鹘人被迫西迁。在迁徙到新的居住地后,回鹘的生产方式、文化得以不断的整合,在经济上由畜牧为主整合为以农耕为主,在文化上通过语言文字、宗教、饮食居所等方面的整合走向合成式文明,这为新的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的人口西迁对西部地区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衣食住等生活方式发生重要变革;婚姻观念和婚姻行为变化明显;妇女地位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民众的地域观念逐渐淡化,民智民风得以开启。  相似文献   

17.
本文概括地叙述了我国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的土尔扈特部西迁伏尔加河畔及其重返祖国的经过。文中其些观点虽有值得商榷与批判之处,但对我们研究土尔扈特蒙古历史来说,仍有一定参考价值,故译出,以供参考。本文最后一段,有关土尔扈特在新疆分布的情况,删去未译,现标题为译者所加。  相似文献   

18.
院系是高校的基本教学单位。院系的合理设置能够优化学校内部管理机制,增强教学科研能力,从而提升一所大学的整体办学水平。西迁期间,在竺可桢校长的带领下,浙江大学积极引进师资,扩充院系,逐渐发展为拥有工、农、文、理、师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根据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延安大学向东北迁移;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交通大学向西北迁移,这是两个不同时期的大学迁移,承担着不同的历史责任与使命,但却具有同样的精神与情怀,而这种精神与情怀又具有同样的核心与精髓,这就是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坚定信念。精神永续,生生不息,“西迁精神”是民族精神与延安精神的时代体现,是知识分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写照,也是延安整风运动中确立的高等院校社会需求办学逻辑的必然,对于新时期促进高等院校进一步深化改革,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大月氏的西迁及其活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大月氏族西迁伊犁河流域的经过当匈奴未崛起前,月氏是活动于河西走廊的主要民族,处于举足轻重地位,乌孙、康居、匈奴诸族都曾受其奴役。因而当秦灭六国之时,北方草原还是“东胡强而月氏盛,是以在匈奴头曼单于时,还以太子冒顿质于月氏,而“头曼急击月氏,月氏欲杀冒顿,冒顿盗其善马,骑之亡归。”这次是由于头曼想立所爱阏氏之子少子为王,以废冒顿的阴谋,才借冒顿质于月氏之际而攻击月氏,用以借刀杀人,这次袭击,并没有大败月氏,月氏还未远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