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守敬是清末民初重要的书法理论家、历史地理学家、藏书家和金石书法家,一生著作甚夥,其中书法理论著作《学书迩言》《激素飞清阁评碑记》《激素飞清阁评帖记》是他"碑帖并重"书学思想的重要体现。清代碑学发展以阮元《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为开端,包世臣《艺舟双楫》进一步推广使碑学思想得到社会广泛响应,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为碑学理论的集大成之作。杨守敬作为阮元、包世臣思想的追随者,将碑学理论进一步深化,这些观念成为清代倡导碑学的重要一环,为康氏《广艺舟双楫》提供良好的理论借鉴,也为此书在日本的兴盛奠定了一定的社会基础。此文从杨守敬对历代碑帖的品评观来阐述其"碑帖并重"的书学思想及其书法史价值。  相似文献   

2.
王振宁 《理论界》2009,(10):151-152
高其佩是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为清代康熙、雍正年间画坛的代表人物,因其创指画一道,被后世推为指画鼻祖.而他的书法也不同凡响,其书碑帖结合,见功见性,格调高雅,在赵董一路贴学书风笼罩的清代书坛可谓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3.
正从人体结构可知,人的大脑分左脑和右脑,左脑主管思维方面,右脑主管运动和艺术。例如:我们平时读书时,只需要用眼睛和脑子,而在运动时,我们要考虑如何协调肢体动作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学习时以左脑为主,运动时则以右脑为主。但是,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必须全面动用大脑的两个部位,临帖时,执笔的右手要动,眼睛要看碑帖,脑子里还要记碑帖、背碑帖。所以,孩子从小学习书法,有利于开发双脑,让大脑更智慧。不仅如此,还能培养孩子的  相似文献   

4.
篆分古意是何绍基融会碑帖、打通南北形成自家独特书法风貌的内脉和主线,是何氏毕生的审美追求。何绍基一生的书法实践和审美追求都围绕篆分古意而展开:论书推崇篆分意度;学书溯源篆分遗法;作书追求篆分遗意①。何绍基的书法审美追求及其创作实践,对明末清初及当代书法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山东社会科学》2012,(12):193-194
张广生,"寿山斋"斋主。1956年出生于广东,籍贯山东淄博。1974年参军,先后就读于武警西安技术学院政工专业、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法律专业。武警山东总队原老干部处处长,上校警街。现为中国国学研究会研究员、中国书画研究院院外考官、中国书画创作院院士、高级书法师、中国百位实力派书法家。张广生先生早年受启功、武中奇、李铎等著名书法大家影响,学书从颜体入手,又精研诸家碑帖,转益多师,擅多种书体。喜作榜书,其作品用笔扎实稳固,字  相似文献   

6.
岳东晨 《南方论刊》2003,(11):52-52
(一) 近观<岭南风书艺探索展>,不禁对岭南书坛的历史与现实产生了联翩浮想.岭南书法,源远流长.自明清以来,岭南书坛更是名家辈出,"哲人书法家"陈白沙、政坛名流康南海等在为文为政之余视书法为"末事",却不意以书法震撼书坛.宋湘、吴荣光、李文田、叶恭绰、容希白、商锡永诸公,虽然各自"术业有专攻"而只是以书法为余事,却足为一时翘楚.但在当今有人仍然对岭南书坛的真实历史视而不见.  相似文献   

7.
为推进广东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 ,全面展示广东的书法文化 ,广东省政协不久前在京、粤两地举办了“广东历代书法展览”。为提高展览的学术品位 ,并为后世留下可供参考的资料 ,组委会配合展览组织编印了《广东历代书法展览丛书》。包括《广东历代书法展览精品集》、《广东历代书法图录》、《岭南书学研究 (论文集 )》、《广东传世书迹知见录》、《南越陶文录》、《中国历代书法碑林碑帖集》等六种 ,分别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岭南美术出版社和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次展览的如期举行和丛书的顺利出版 ,是由陈绍基同志倡导、省政协书…  相似文献   

8.
唐太宗李世民的书学审美观是一种功利型、政治性的艺术审美观。他从封建统治者的立场出发,秉承儒家经世致用的思想,把封建社会用以教化人的伦理道德标准,转化为书法评论、取舍的标准。"粉饰治具"传神地揭示出李世民提倡书法的政治、社会功用;他不仅是"帝王书家第一人",而且还是封建帝王中把政治与艺术完美结合、以文治世的典范。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4,(6):118-120
郭沫若的书学论述主要表现在《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发起的"兰亭论辩"当中,他采用李文田的跋文作为自己观点有力的史料支撑,认为《兰亭序》是伪作,用碑学家的观点来怀疑帖学经典。可以说,"兰亭论辩"是碑帖之争的延续,也是郭沫若碑学观念的集中体现。另外,郭沫若生活的时代受碑学大背景的影响,他的书学思想必然也带有碑学观念。  相似文献   

10.
书法美的可视形态是笔墨造型.笔墨造型质量的高低决定着作品的优劣.因此,书法欣赏中,以笔墨形态作为欣赏依据非常重要.然而,书法外表实相的客观存在尽管给欣赏者带来美感,但它只能向欣赏者提示这个"象"什么,而始终无法自我表白这个"是"什么."是"具有着实和肯定的意味,而"象"则停留在一种假设的、待定的理解上.很显然,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书法欣赏,其途径就是要通过主观联想和想象,从无现实之主体中寻找自我心目中的真实,虚拟的第二欣赏形象,然后进入比较彻底的书法欣赏.能否自主自觉地进行如此的书法欣赏,也是专业欣赏与非专业欣赏存在差异之所在.  相似文献   

11.
靳永,1970年出生于山东章丘,毕业于山东大学文学院,跟随蒋堆崧、徐超两先生攻读古文字与书法方向的研究生,获博士学位。他读书、治学的主要兴趣集中在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和古典文学,受到章黄学派的很大影响。同时,他对中国古典艺术有浓厚兴趣,特别是书法、策划和绘画。这一方面受到蒋维崧、启功、徐超诸先生的影响最大,书法研究、与书法相关的文物研究是他现在读书、治学的重点,以后也想在这些方面有所迷作。近现代学人和书家中他于沈尹默、黄季刚两先生最为服膺,圆以伏沈黄室名斋。他有《艺术之旅》、《老子解说》等著作,整理过…  相似文献   

12.
金玉甫 《殷都学刊》2009,30(3):149-151
中国书法具有"艺术"的素质和性质,当我们搁置或忽视其使用性质而专注于其审美特征的时候,当我们以审美主题观照这些特定对象的时候,书法的艺术特质就凸显出来了.一代学者梁启超,书法作为其一生不可或缺的"娱乐工具",对于书法的艺术性有着深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文字的产生意味着书法的出现,文字书写活动,即是书法活动,而文字书写教育,亦即是书法教育.殷商甲骨干支表"六甲"习辞,是最早见到的中国古代文字书写教育史料,是中国书法教育最早的范本和教育内容,标志着中国书法教育的开端.这一书法教育内容,从殷商、西周,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至唐初,由于童蒙识字和书写教材的变化,以六甲为内容的中国古代最早的书法教育范本,逐渐被<千字文>等新兴的字书所取代.  相似文献   

14.
宋斌 《理论界》2014,(5):134-136
鲜于枢是元代"复古"书学思想的主要提倡者,这一点无论从其书法理论和书法批评中都有所体现,尤其在他的书法作品中更是显露无遗。  相似文献   

15.
刘熙载的《艺概·书概》是中国古典书法美学的一个总结,尽管其中已经包含着某些近代精神气候所催生的新因素、新动向,但是它的理论思维方式、审美理想以及书法创作论基本上还是属于古典主义美学的范围.《书概》对书体、书史、书法技巧和书法创作一一作了全面而又详尽的概括论述,论列的作品之多,牵涉的范围之广,以及以简概繁、举一反三的理论容量,在书法美学史上是少见的.他的美学思想在总体上是以概括、整理、总结的形式面对过去、面对古典美学的.  相似文献   

16.
曹建 《殷都学刊》2001,(2):106-109
艺术风格与艺术思想研究是美学思想研究的重要途径.赵之谦书法美学思想形成于他的哲学思想,外化为其独具风格的创作.他的书法美学思想主体为拙朴浑厚、古茂清新;儒道互补,佛理深渗.  相似文献   

17.
宋徽宗赵佶在文化艺术上使自己的性情尽兴发挥,其绘画、书法、诗词等方面都有较深厚的造诣。在书法造诣上,继承前人的同时,他独创“瘦金体”,影响深远;在绘画造诣方面,他追求意境,追求作品的神形兼备,同时,其绘画作品书法、诗文与绘画有机结合,形成综合性的艺术范式,开风气之先。由于他的倡导,北宋的书法绘画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顶峰,文人的待遇与地位也空前提高。  相似文献   

18.
余玮 《学术界》2005,(5):251-256
启功,字元白,满族人,1912年7月26日出生在北京。曾随戴绥之先生学习古典文学,又跟贾羲民先生、吴镜汀先生学过绘画,并发愤学习书法。1933年起历任辅仁附中国文教师、辅仁大学美术系助教、辅仁大学国文教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启功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书画家,他的旧体诗词也享誉国内外诗坛,故有诗、书、画“三绝”之称。启功还是中国著名的文物鉴赏和鉴定家,尤其对于古书画和碑帖的鉴定极为专精。…  相似文献   

19.
书帖是古代尺牍当中的重要品种,过去对书帖的赏鉴比较集中于书法,作为文辞与书法的统一体而言,书帖有着远远超乎书法之外的文学审美特性.书帖的产生发展尤其是其艺术成就的取得,在六朝之际有一个不曾被研究者注意的重要原因,这就是玄学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为:崇尚简约所体现的以少总多的玄学精神;"尺牍书疏,千里面目"所传递的玄逸魅力与主体性风范;玄学方法论言意之辨在帖学中的展示与诗性精神的融会.  相似文献   

20.
邓肃为宋南渡时期著名谏官和爱国诗人,有《栟榈集》25卷传世。他诗、词、文兼善,又长于书法。《论书》阐明了他对笔墨纸砚的认识与取用法则,并对唐宋几位书法大家及其书法特点进行了品评鉴赏;由其书迹题跋,可以洞见其以人论书的书学思想及尚晋崇王的书法趋尚。邓肃《论书》及其书迹题跋,皆精到语,既充分体现了他的书法造诣,也折射出宋季书学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