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侯坤宏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7):61-68
[摘要]本文探讨1945年以后的台湾佛教寺院经济,全文从台湾佛教寺院经济背景分析、由收入面看台湾寺院经费的筹措、由支出面看台湾寺院经费的运用、台湾寺院经济隐含的一些问题四个面向进行论析。经过研究后,作者认为,经济实非宗教本质,佛教团体如若过分重视表面,容易招来负面批评。台湾各佛教道场,常各自为政,致资源分散,难以统合,强调接棒者应加强经论研究,因道场若无正法引导,很容易偏离正轨。 相似文献
2.
段玉明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2):92-97
[摘要]佛教寺院收藏活动起于汉晋,绵延于今。其藏品数量既大,类型亦丰,档次且高,不同于一般的收藏。寺院收藏常常是与膜拜、礼敬等等宗教行为连在一起,焦点与散点两种陈列方式是其主要陈列方式,具有现代博物馆的种种功能。佛教寺院之能成为古代的文化娱乐中心,收藏习俗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王永会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138-144
从对<百丈清规>的创制及其基本内容、<敕修百丈清规>的出现及其中的寺院僧团管理制度、管理特点的分析,揭示出禅宗清规与中国佛教寺院僧团管理制度发展的基本关系<百丈清规>的创制标志着中国化佛教僧团管理制度的初步确立,<敕修百丈清规>的颁行则标志着中国佛教寺院僧团管理制度的最终确立. 相似文献
4.
罗莉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8(3):67-71
南传佛教是我国云南地区以傣族为主的一些少数民族的一种宗教信仰,在历史上和现今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南传佛教寺院经济是一种特殊的经济现象,是我国寺庙经济和民族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历史上的与现今的寺院经济有着本质的不同,本文对此进行了对比考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介永强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6
唐代是中国佛教的繁荣期,也是中国佛教寺院建设的兴盛期。唐都长安城佛教寺院规模宏大、数量众多,主要分布在长安城西市和东市周围以及城东南隅和城东北隅,呈现出西密东疏、北密南疏的特点。唐都长安佛教寺院主院不建佛塔始于唐高宗初年,到了唐高宗后期,建塔于别院的新式布局即成为佛教寺院流行的规制。唐都长安城这种以佛殿为中心的佛教寺院,有单院式佛寺和多院式佛寺两种基本类型。无论多院式佛寺,抑或单院式佛寺,唐都长安佛教寺院都以佛殿(堂)为中心,佛塔建在寺侧、寺后或别院,甚或不建塔,这是唐都长安城佛教寺院建筑在平面布局上的突出特点。唐都长安佛教寺院建筑革故鼎新,平面布局以佛殿为中心,是中国佛教寺院建筑的重大转折点,影响十分深远。 相似文献
6.
浅谈隋唐佛教寺院的公益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丽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2(3):23-27
隋唐时期佛教兴盛,寺院和佛教僧人在社会上的活动也比较活跃,他们参加到世俗的社会生活当中,救灾济贫、行医施药、保护生态、关心行旅,为当时的社会公益事业做出了很多独有的贡献,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陈高华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3)
元朝时期,佛教兴盛,元朝诸帝,为尊崇佛教,采取了多种措施,如建造大量皇家佛寺,向寺院赏赐巨额田土和其他财产,封藏传佛教领袖为帝师、国师,减轻甚至豁免佛教寺院的各种赋役负担等.有元一代,围绕僧人、佛寺的纳税、免税和当役、免役问题,一直存在争论.帝师、宣政院要为僧人、佛寺争取尽可能多的利益;中书省则为了保证财政收入和统治机构的运转,对僧人、佛寺的经济活动加以必要的限制.元朝诸帝经常依违于两者之间,既要给佛教寺院种种优遇,又要使国家机器能够运转,于是有关僧人、佛寺赋役的政策,便不断改变,多次反复,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从僧人、佛寺赋役的前后演变,可以说明佛教在元代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8.
9.
李芳民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唐代寺院颇注重环境美化,除树艺种莳、培植嘉树名木以营造寺院优美之景外,于寺院之内或周围建造亭台,也是其营构寺院景观的方法之一。这些寺院内外的亭台建筑,是中国古代园林文化中宗教寺观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园林文化研究者注意。由于历史变迁、风雨摧残、战乱兵燹等原因,其存者今已寥寥,但在唐代文人诗文及相关文献中,尚有涉及,可依稀见其踪迹。考诸相关文献所载,虽其来源不一,而功能则大抵近似。今就阅读所见,随手摭拾数例,汇聚一处,以为研究园林文化者参阅。洗心亭,在吉祥寺(具体所在俟考),建造者为寺僧义然。见刘禹锡《洗心亭记》… 相似文献
10.
李芳民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唐时对贫病鳏寡、老弱残疾等弱者,政府曾设专门机构予以救济,这种机构谓之病坊。《唐会要》卷四十九“病坊”条载云:“开元五年,宋?奏:悲田养病,从长安以来,置使专知。国家矜孤恤穷,敬老养病,至于安庇,各有司存。今骤聚无名之人,著收利之便,实恐逋逃为薮,隐没成奸。……人臣私惠,犹且不可,国家小慈,殊乖善政,伏望罢之。其病患人,令河南府按此分付其家。”由此可知,病坊的设置,始自武则天长安时。可能这一机构在行使其职能过程,产生了一些问题,因此,宋?便上奏玄宗要求予以罢之。但玄宗似并未采纳其意见。开元二十二年,玄宗禁京城乞丐,立病坊… 相似文献
11.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9,(3)
清代广东省衙门档案中一件名为一间修道院的财政账目的档案,实为未知其名的寺院的财务档案,其中的财务记录体现了道光三十年该寺院以经忏为主的寺院经济结构。档案中的敦仁馆与光绪五年广州爱育善堂管理的敦仁馆实为一处,这为证明该间寺院有可能为长寿寺提供了证据。此件档案所反映的是晚清广州佛教寺院经济的一个片段,敦仁馆经营权的转让也反映了组织薄弱、经济匮乏的寺院和僧人在慈善事业中参与度的降低乃至缺位,更是佛教寺院社会功能变迁的写照。 相似文献
12.
左福生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94-104
在中国诗史上,唐代是寺院诗创作的转进与勃兴期,作品数量及题材拓展均取得极大突破。在书写模式上,相继形成藉景畅理、触境明心、纪实绘景三种类型,充分体现佛教与山水互彰的共生性,为山水诗开拓出全新境界。唐人寺院诗重写景造境,常以动静相生法状清寂之景,物态生动,意境幽玄。寺院诗在艺术表现上追求警策,字锻句炼,隽语频出,普遍形成以精切之语状绝胜之景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3.
祈求现世利益、简化修行方法、打破清规戒律等,日本佛教表现出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神道的现世本位、日本民族尊崇人类自然天性的性格以及日本人轻思辨、重实用的文化传统深深地影响着日本摄取外来文化的态度,并使日本人的宗教观弥漫着现实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4.
游彪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2)
佛教寺院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世俗社会的一面镜子,宋代复杂的阶级关系在佛教寺院内部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然而,学术界对寺院内部复杂的阶级关系却无人问津,因而笔者拟就此问题作一些肤浅的探索,不妥之处,尚祈指正。 相似文献
15.
寺院经济是佛教发展的经济基础,中国寺院经济形成于南北朝时期。政权对汉唐之际的寺院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以政权为代表的上层社会对寺院认可是寺院经济产生的前提,政权、信众的赠赐施舍是寺院经济财富积累的基础,寺院所从事宗教文化活动承担着社会教化和慈善事务。寺院经济的发展壮大与世俗地主经济矛盾加剧,产生了种种限制寺院经济的措施,其极端就是"三武一宗"灭佛。至唐代中叶后,寺院、僧尼的免税特权逐渐消失,寺院经济的经营模式也向禅林制度发展。 相似文献
16.
17.
杨文棋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117-120
福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以深厚珍贵的佛教历史文化艺术著称于世,具有相当高的文物价值,均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其作为风景名胜、旅游资源的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福建省多元宗教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详细地介绍了福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作为宗教活动场所、文物保护单位和风景名胜、旅游资源等方面的价值和地位. 相似文献
18.
明季贵州佛教鼎盛,佛教寺院遍布黔中,其之众多、之宏盛、之布广,元明以来,未之有也。考其原因,主要有三:一、南明君臣承明朝遗规,对滇黔之地的佛教寺院更是注意保护和修建。二、佛门僧徒以超尘出世的宗教精神,刻苦习劳冒险的习惯,广事拓殖,建寺造庵。三、明朝遗民逃禅辟建,黔中明朝遗民为全其志节,多逃禅出家,其中很多人把精力倾注于佛教兴盛的事业上,他们或创佛寺,或建梵林,或兴名山,遂使黔中寺院更增其盛。 相似文献
19.
王建光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1):120-127
“现代性”是当代一种重要的文化力量和学术解析方式。在历史上,中国佛教正是通过对“自身”的当下性进行一种现代性的超越而得以从历史走进现代的。也正是在这种当下性的超越中,中国佛教表现出越来越多的现代性元素。今天,“现代性”也是一种促进社会文化进行现代性转型的话语力量。在其作用下,中国传统佛教的现代性走向面临着多重学术力量的挑战和压力。现代性的学术话语正在促进中国佛教的现代转型,推动着中国佛教走向国际化。中国传统佛教也因之将最终完成其现代性的转型。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