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儒家人本哲学与人力资源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建民 《船山学刊》2001,(4):87-89,96
本文从分析儒家人本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与西方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理论的共同点或相似点入手,得出二者对“人”的认识的趋同和在理论上可供对接的五大楔口,从而提出将我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对接,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设想,并勾勒出这种管理模式的大致轮廓。  相似文献   

2.
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一个重要路径,就是推动与沿线参与国的互利合作。中国的“一带一路”与蒙古国的“发展之路”战略对接从提出到实施经历了7年时间的实践,在“一带一路”“五通”建设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两国的设想还有一定差距。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对中蒙发展战略对接理念及重大意义的认识,找出对接实践中存在的动力与阻力,以便加快推进两国发展战略对接。  相似文献   

3.
王安忆的长篇小说《天香》以晚明士大夫阶层的家族史为写作对象,以“顾绣”为历史蓝本,书写了“现代性”这一语境在传统中国的发端,并深刻地检省了“现代性之萌芽”的后果及其问题.《天香》超越了先前的“上海怀旧”、主张“自律”的现代性,首次反省了明季清初资本主义萌芽这一“被遮蔽的现代性”,进而实现了器物美学与历史美学在科技史语境下的对接,并从文学与历史的双重视角揭橥了“现代性”实现于中国的艰辛曲折之路.  相似文献   

4.
陈小君 《学术月刊》2022,(3):124-141
当前土地管理法制面临“弱市场化”“权力中心化”与“城乡背离化”本体性困境,就此需依托“政府—市场”上下联动、“权利—权力”内外反馈及“城乡一体协同发展”而反思转型和纾解。比较考量土地管理法制改革之两条进路,进而把握《民法典》“主体自治”理念对“去市场化”之修补、“权利本位”理念对“权力中心化”之矫正、“法律地位平等”理念对“城乡背离化”之扭转的有效调节和工具功用契机。具体面向《民法典》与土地管理法制因应对接时,应贯彻“私权自治与权力干预相统一”“资产效益与生存保障相统一”“协同发展与差异调控相统一”及“效益增长与持续发展相统一”等基础对接原则;遵循“政策引导—试点先行—入法推广”的基本思路,抓紧土地管理法制“废、改、立、释”等有效对接方法;聚焦农村集体土地且秉持从“权力中心化”转换至“权利中心观”的核心对接场域。着力推动民法典时代土地管理制度优化对策在顶层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统筹的“三块地”持续联动改革、重点的土地整治与耕地保护及其托底的土地管理法制保障机制等多维度发挥改革效能。  相似文献   

5.
清末学制转轨中的蒙学教育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随民族危机加剧、国民观念的引入,普及教育、义务教育成为教育要旨。“蒙学”教育随即由传统的“父兄谋之”转向由国家操持,传统蒙学课业及训蒙方式亦受到否定。随外来学制的引入,清朝试图调节既有学制与新式学制对接,在对传统蒙学的处理上,游移于中西之间,态度数次更易,经历了较为曲折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6.
刘成群 《兰州学刊》2008,(12):10-12
在19世纪中叶以前的俄国,德国的古典哲学与东正教思想在知识分子的意识里完成了对接。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民粹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兴起,唯物主义更加盛行。但在一部分被称为“合法马克思主义”的自由主义者那里,德国古典唯心哲学占据了他们的头脑,在与马克思主义者决裂中,这种唯心哲学与其民族血液中固有的东正教神学又一次对接融通起来,产生了所谓的“寻神派”。“斯托雷平改革”时期,原本激进的自由知识分子趋于保守,一部分人更加深入地“寻神”,试图在东正教神学中寻找出克服精神危机的良药。  相似文献   

7.
浙江小企业与大市场对接及其绩效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如何认识“浙江小企业”,并从企业与市场对接的角度研究浙江小企业的生存基础、竞争环境,由此探索小企业与大市场对接的路径及其绩效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我国即将进入WTO,国内外市场进一步融合之际,需要从“对接”的角度,重新认识浙江小企业,这是经济发展、改革深化的逻辑必然。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哲学的政治生命源远流长,先秦以来的思想家大都在哲理阐发的过程中关注现实政治“,学而优则仕”的价值理念促使入仕者的理论世界与政治实践对接。随着日新月异的历史变迁,中国传统哲学逐渐以开放的襟怀融外在思想为内在智慧。从当代中国政治哲学建构层面来看,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为实现千百年来的政治理想而进行的实践活动,符合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时代精神。“以人为本”理念是“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时代阐发,力图和谐地处理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矛盾和问题,为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建构开启与时俱进的价值视域。  相似文献   

9.
晚清时期 ,地方政制变革已揭开序幕 ,辛亥革命后地方政制变革仍承其演进趋向 ,以地方自治和警察新制为方向。然而 ,至 2 0世纪 30年代 ,传统保甲制却复活于地方自治的制度框架内。但保甲制的出现并不是单纯的旧制的“复本” ,而在与自治体制的对接和整合中 ,更多地表现出体制理念和政治实用上的重构性。  相似文献   

10.
“农超对接”流通模式的影响因素及策略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超对接”是我国当前正在大力倡导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其本质是将现代物流方式引向广阔农村,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起来,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销一体化链条,实现商家、农民、消费者三者之间的共赢.结合我国当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农超对接”链条中的各方仍存在诸多限制因素,为了三方共赢需要政府从资金与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与此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超市也需大胆革新,阔步前进.  相似文献   

11.
基于旅游的视角,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资源,而文化创意产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与传承提供新的渠道,二者将在旅游的视角下科学对接,即建设现代型“非遗”创意城市、“非遗”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非遗”体验馆、“非遗”数字博物馆、“非遗”文化创意保护区,并对二者的对接模式进行探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传统道德资源与现代日常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道德在现代中国长期被否定 ,社会主义道德要“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提法 ,表达了我们社会对这一问题的最高肯定认识 ,但承接什么 ?本文认为传统道德中的个体修身道德、家族道德、社会及行业道德中的合理因素可以直接为变化了的当代民众的日常生活所继承 ,而封建的国家政治伦理是应该抛弃的。如何承接 ?第一 ,要坚持深入持久地开展传统美德的宣传教育。第二 ,要用各种实践方式广泛深入进行传统美德的养成教育。第三 ,要认真进行分析研究 ,批判继承 ,创造转化 ,实现传统美德与现代生活的对接。第四 ,为了更好地继承传统美德 ,我们还要注意吸取西方文化传统中的合理成分  相似文献   

13.
东北近代的诗歌创作,同历代的文学创作相同,都是在学习中原文学的基础上展开的。盛唐诗歌被视为是楷模和标准,尤以杜甫的影响最大,其主要原因在于杜甫生活与创作的历史背景与东北近代特定的情势颇为相似。另一方面,清诗坛的某些创作流派亦对东北近代诗歌的艺术流变发生了影响,尤以宋诗派—同光体最为明显。向古代中原文学汲取美学资源说明东北文学自身传统积蕴的薄弱,同时,对“正统”文学的模仿与追随的“对接”模式反过来又加深了东北近代文学“师宗尊古”的传统,使新文学的生长更加艰难  相似文献   

14.
一、对接的意义和关键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参与国际交换和竞争,逐步把国民经济纳入世界经济运行轨道,我们就必须实现国内外市场的对接,即按照世界经济运行的法则,把国内外市场有机地联系起来,为国内外各种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便捷的载体。不然的话,如果我们还是因循守旧地奉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个平行市场”的教条,或是有意无意的在国内外市场之间设置障碍,我国就会继续游离于国际经济社会大家庭,即使重返了关贸总协定,我国与它也只是貌合神离,进而难以捕捉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各种机遇。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实现国内外市场对接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黄海德 《东南学术》2005,1(5):116-121
人类的三大文化体系各有其不同的哲学形态,道教哲学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既是道教信仰的最高对象,又是道教哲学的核心范畴。道教之“道”渊源于先秦道家关于“道”的思想,脱胎于汉代的“道气论”,在扬弃魏晋玄学的基础上,吸取了大乘佛学的“二谛义”与“中道说”,终致在隋唐时期融铸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性的新的道教教义思想,从而使道教之“道”呈现了由实体性向非实体性过渡的宗教哲学特征。这是中华文明首次以宗教的形态实现了两种文化的对接与融合,可能为当代世界文明的处境提供某种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鲜明特质,实现了继承性与超越性的有机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统一、建设性与批判性的有机统一、真理性与道义性的有机统一、全面性与指向性的有机统一。从其发展动力来看,实践发展与文明发展的良性互动是根本动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对接转化是内生动力,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是外部动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要抓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个根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两个结合”,把握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这“三个关键”。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换确立发展定位;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文化的有机结合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经之路.找到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文化实现内在对接的“思想桥梁”,既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关键,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根据.  相似文献   

18.
经济体制转轨后的我国国防经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对国防经济建设带来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进而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设计和国防经济融入市场经济的必然性出发,探讨了国防经济与市场经济对接的主要环节和主要对策,提出了以调整国防经济结构、有计划地发展高技术产业、改造传统的国防工业、深入进行国防工业体制改革、进一步增强和提高“七种能力”为内容的国防经济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村市场面临着与WTO对接的选择。只有顺应WTO的原则要求,把握好农村市场的开发度;充分利用WTO的例外政策,建造农村市场的“安全阀”;借鉴WTO的经验,拟写好农村市场的“小协定”;追踪WTO的实际进程,安装好农村市场的“多能器”,才能成功实施对接,从而促使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融合。  相似文献   

20.
湖南与港澳珠三角现代服务业对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湖南服务业作为全省的第一大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尝试利用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机制,实现湖南服务业与港澳珠三角地区现代服务业的对接,推进湖南服务业从传统型向现代新兴服务业转变,由生活型向生产型转变,是湖南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一条现实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