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光潜没有直接参加“五四”运动,他作为桐城派的后裔,一开始对新文化运动甚至很反感,但经过剧烈的内心冲突和认真的反思,他终于从一个传统教育培养起来的旧知识分子,转变成为新文化建设的参与者。文章描述了“五四”时代潮流如何促使这一转变的曲折过程,并对发生转变的三大原因进行了探讨,对朱光潜放弃文言后写出的第一篇白话论文的内在动因及科学、民主内涵,进行了学理剖析。  相似文献   

2.
论述了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反帝反封的爱国运动及其产生的影响,提出了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对“五四”精神的理解应注入新的内涵。同时还进一步阐述了跨世纪青年发扬“五四”精神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3.
在庆祝新中国诞辰五十周年之际,回首80 年前那场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我们深刻感到:其科学精神不仅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作用,而且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所继承和发扬,促进了中国走向独立和繁荣富强  相似文献   

4.
“五四”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是“五四”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制定正确的妇女运动的方针和政策,并把妇女运动纳入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范畴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从而使“五四”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具有了不同以往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5.
“五四”时期青年毛泽东社会改造思想本身是错综复杂的,但细细看来,它主要是从社会改造的出发点、社会改造的目的、社会改造的主体力量、社会改造的方法、社会改造的指导思想这五个方面形成、演进和转变的。理清这几个转变,对于准确理解毛泽东的社会改造思想和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具有关键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初,以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主体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逐渐形成。民主革命派的形成,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它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并对“五四”运动的发生、发展及最终取得胜利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鲁迅的认识中,“五四”是一极为宽泛的范畴,有时是指“五四”运动,但更多时候是指“新文化运动”。鲁迅对“五四”运动的评价是先抑后扬,而对“新文化运动”则是肯定之时亦有反思。他的“五四”叙事是以“新文化运动”为中心,整体性观照视角下的“反思”式书写。对知识分子与传统同一性存在的表现及超越意向的寄寓等,让其生命体验蕴蓄着新的淬炼和升华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五四"运动时期,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取得显著成效,归纳其经验主要是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广泛基础,构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主阵地,指明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正确方向。回顾和总结"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对于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世界语运动从发轫到“五四”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五四时期尤为显著,但未遂五四先驱们所愿的成功。究其发展的原因:一是合乎当时社会需要;二是世界语本身的优点;三是其顺乎人类共同理想。而其受挫的原因:一是汉字存在的合理性,改行世界语不现实;二是其传播时间不长,人们对之了解不深;三是世界语运动者目标不一致。  相似文献   

10.
宋人话本以后 ,小说一直有文言与白话两系 ,鸦片战争之后 ,“五四”运动以前 ,发生过三次白话文革命和白话文实践  相似文献   

11.
曹晋杰 《中华魂》2010,(5):11-15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奥等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次年1月,英、美、法、意、日等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和平会议”,实际上是帝国主义列强的分赃会议。中国在大战中参加了战胜国一方,也属战胜国之一,派了代表参加会议,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初,中西文化的碰撞,对儒学的态度演变为政治制度、政治文化观念的对立,"五四"人批判以宗法等级制度为其核心的儒学与现代社会所提倡的自由、平等精神相悖,试图用民主、科学在中国建立新的政治制度、伦理道德及学术思想,认为以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没有存在价值,割裂了传统文化的发展。反思"五四",牟求儒学的新发展,应继承、发展"五四"的批判精神,实现对传统文化破与立的结合,推动它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3.
“五四”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女权主义思潮的深远影响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直接促动,催生出新文学史上第一个女作家群并很快形成一个创作高峰期;其中相当多的作品因其纯女性的视角和明显的反男权叙事而表现出强烈的女性主义倾向,成为20世纪中国女性主义文学创作最初的强有力的潮头。  相似文献   

14.
"五四"精神是以反帝爱国为核心,由科学精神、民主精神、探索与创造精神、奋斗与牺牲精神互相渗透、互相贯通而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五四"运动距今86年了,但"五四"精神焕发出的时代光彩,对当代青年仍富有教育和启发意义。让"五四"精神发扬光大,是当代青年肩负的使命和应尽的职责。  相似文献   

15.
辛亥革命与五四时期妇女解放运动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辛亥革命时期和“五四”时期的中国妇女均以积极的革命姿态投身当时革命斗争的洪流,为妇女自身的解放运动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本文拟将这两个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作一比较研究,旨在揭示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本质区别,从而证明“五四”妇女解放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也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妇女解放运动,具有划时代的伟大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青年运动,五四精神是青年们基于当时的国情自发并逐渐形成的一种神圣的精神追求,其最根本内容就是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传承与发扬五四精神的基础上,新时代青年对真理的追求、对国家未来命运的关切更为迫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新时代青年要弘扬五四精神,积极与信仰对话;坚守青年担当,明确自身的历史责任与使命;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勇前行。  相似文献   

17.
1948年5月,茅盾和沈从文同时写文章表达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评价。仔细阅读中,我们发现:茅盾和沈从文这种评价是他们不同的“五四”想象。茅盾侧重文艺工作者的任务和五四的政治意义,显示出“毛文体”“毛话语”对茅盾的潜在影响;沈从文侧重五四精神与文运的重建、五四学人与新北大人的思想探索,显示出作为思想者的沈从文的独特思考。两种不同的“五四”想象,导致他们的思想分野。1948年,是他们这种“五四”想象的最后展现。  相似文献   

18.
“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时代潮流 ,带来了情爱小说的繁荣。“五四”情爱小说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浪漫主义对自我的肯定 ,对理想的追求 ,以及对人和人性的全面自由、彻底解放的渴求与“五四”作家精神气质的契合 ,使“五四”情爱小说在价值取向、审美品格和表现形态上 ,显示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9.
“五四”乡土小说作为“五四”新文化、新文学的重要载体 ,表现出鲜明的理性批判的文化精神。其对古老乡村群体存在方式的批判 ,关于反封建文学主题的探寻 ,关于女性命运的文化启蒙 ,以及对现代乡土文学作家在都市与乡间灵魂漂泊的精神存在 ,都有独到的发现与艺术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五四”的主题是政治挤压下的启蒙。“五四”整个发展过程中启蒙始终不能完全脱离政治。“五四”落潮,并不是“救亡压倒启蒙”,而是启蒙自身发展和实现现代民族国家必然的客观要求。“五四”启蒙运动是不彻底的,这有其发展的历史性和客观性。因此不能脱离政治孤立地看待启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