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程伟 《阴山学刊》2009,22(2):23-26
《创业史》与《平凡的世界》所采用的不同叙事方式体现了农村题材现实主义小说在“十七年”和“新时期”从集体化叙事到个人化叙事的转变。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文本结构的安排、“家”意象的讲述来看这一变迁,可以窥见“十七年”到“新时期”对于农村题材现实主义小说讲述方式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政治意识与人性的悖论、融合-解读《红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和政治的关系复杂微妙。文学既不能单纯成为政治的传声筒 ,又不能成为脱离生活意义的纯文学。产生于特定年代的《红豆》既囿于一定的政治环境 ,又对人性有所丰富和发展。为此应给予《红豆》客观的评价。在题材上 ,既是对 30年代“革命 +恋爱”主题的延续 ,又是对十七年文学中 ,描写革命战争或现实生活 ,迅速及时地配合政治需要的文学主潮流的一种背离  相似文献   

3.
<正> 茅盾的作品反映的社会领域极其广阔丰富,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描写了社会各阶层的人物,展示出旧中国政治腐败、经济衰落的画幅。他不仅把艺术的触角伸入到城市,写出了长篇巨著《子夜》等优秀作品,而且也伸入到农村,创作了“农村三部曲”(即《春蚕》、《秋收》、《残冬》)等成功之作。探索和研究他对农村题材的开拓,对更深一步地了解他卓越的创作成就以及推动和繁荣农村题材作品的创作,是大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4.
《乡村社会关键词》(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版,以下简称《关键词》)是贺雪峰先生的新作,该书是一本农村调查随笔汇编,它延续了作者在《新乡土中国》中的写作风格:“简洁却细致,深入却不深奥”[1],通过具象地对2000年以来中国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变迁的“素描”,以此来展现中国农村“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若以文章内容和写作时间而言,“本书可以看作《新乡土中国》的续篇”[2]但对作者而言,长期农村调查所积累起来的厚重经验和学术灵感并不只是简单对乡村巨变的再现,《关键词》对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的理解更加深刻,在调查方法上也更加成熟。如果说《新乡土中国》还只是从经济社会层面描述乡村治理和村庄秩序的话,那么《关键词》则透过农村家庭理性化和农民信仰缺失看到了农民观念及由此而来的意义系统的变化;如果说《新乡土中国》还只是静态的对观察乡村社会的话,那么《关键词》则在方法上纳入了时间和空间概念,不仅注重深度个案调查,而且注重区域比较。可以说,《关键词》在学术理论和研究旨趣上都有不小的超越,它和《新乡土中国》一起不仅为我们较为完整地观察和理解转型期中国乡村社会提供了一个切口,而且表达了作者学术生命的推进和强烈的学术志向。  相似文献   

5.
“劳动”叙述是“十七年”文学尤其是“农村题材”叙事领域中最重要的一种话语类型。作为一种话语和价值现象,“十七年”文学的“劳动”叙述隐含着社会主义时代的文化逻辑、文化政治以及道德和审美的观念。  相似文献   

6.
吴组细是以少数量高质量的小说创作饮誉现代文坛的。在这些作品中,正如他自己所言:在“取材方面,大多写内地农村,其中又以反映农村破产时期动态的居多……”①而这所谓“动态”并非很多左翼小说家所写的革命动态,而是破产时期乡村的经济破产状态以及由此引发的人生变动。为了论述的方便,笔者将吴组细这部分破产题材小说简称为“破产小说”。这些小说包括《小花的生日》、《栀子花》(1931年)《官官的补品》(193年)《黄昏》《一千八百担》(1933年)《天下太平》、《樊家铺》(1934年)等作品。这部分小说与他早期偏重于心理分析的…  相似文献   

7.
《三里湾》、《创业史》、《山乡巨变》的叙事个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三里湾》(以下简称“湾”,赵树理)、《创业史》(以下简称‘吱”,柳青)、《山乡巨变》(以下简称“变”,周立波)是“文革”前十七年农村题材长篇小说的代表作。三部作品叙述的都是农业合作化运动。但在三位作家笔下,同一类题材的故事却是三种不同的讲法,各自的叙述,体现出鲜明而强烈的个性倾向,既决定了各自作品的叙事形态,体现出了作家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也足以代表中国当代作家基本的叙事策略与叙事追求,从中我们可以把握住中国当代文学的基本叙事范式。为了讨论的方便,我们不妨简单明确一下“湾”、…  相似文献   

8.
王华 《兰州学刊》2009,(10):178-182
新世纪农村再次面临土地改革问题。或许此时正是我们认真评估“十七年”作家关于农村题材、关于土地集中问题的思考和现代化想象,而不应因“政”废言。因为当年“十七年”作家正是与新世纪的作家一样面临土改之后,农村土地再次集中与农民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重估“十七年”作家这一方面的探索有助于新世纪作家创作中对农村土地现代化问题、农村改革问题的把握。“十七年”作家对于农村土地集中的可行性探索,合理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民自身对互助组的需求;二是农业自身发展的要求;三是土地集中对人的现代化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王艳芳 《兰州学刊》2004,(5):260-261
20 0 3年《当代》杂志发表了作家陈桂棣、春桃夫妇的报告文学《中国农民调查》 ,在文学界乃至社会各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是一部以“三农”问题为题材的报告文学 ,再现了当代中国乡村的严峻现实 :贫穷、罪恶、苦难、无奈、抗争、沉默……据说作家夫妇是抛下了半岁的女儿 ,深入农村 ,历时三年完成这部作品的。单就这份胆识和勇气 ,我们应该表示敬意。这是一个作家的情感、良知的体现 ,这样有责任、有良心的作家已是寥寥无几 ;而这样深切的地表现“农民真苦 ,农村真穷 ,农业真危险”的文学作品 ,在当前文学中也已经不多见了。值得沉思的是 ,…  相似文献   

10.
滥觞于五四时期的中国现代小说至三十年代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题材、背景和性格刻划来看,中国现代小说的进展清楚地显示了从二十年代早期以城市为背景的自传体裁转变到三十年代以后描写农村范围的乡土文学”。描写乡村社会农人生活逐渐成为三十年代小说创作的主要题材,以至于当时甚至有人惊呼“几乎所有的作家全写农村去了”。其中左联作家的乡土小说创作获得了突出的成就。  相似文献   

11.
刘志华 《兰州学刊》2008,(10):166-168
民族形式在“十七年文学批评”中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其“意味”可以从当时占主流的有着文学“性质”的两种题材(即农村题材小说和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和替代传统的社会主义现实叉的“两结合”(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创作手法中见出,它是新民主主义文艺“社会主义化”的过程,也是苏联文艺“中国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四十周年了。 在这个纪念和学习的日子里,回顾中国革命和文艺的发展历程,我们不能不感到,这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著作既是文艺理论的创新,又是文艺实践的纲领。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里说得好:“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讲话》确实是正确地,透彻地“解释”了客观世界,“解释”了文艺与生活、文艺与革命、文艺工作者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等带根本性的问题;《讲话》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并由此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解释世界和说明问题的,因而能够启人心智,决人疑难,动人感情,促人奋起。  相似文献   

13.
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在《批判梁漱溟的反动思想》一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他搞所谓‘乡村建设’,有什么‘乡村建设’呀?是地主建设,是乡村破坏,是国家灭亡!”(《批判梁漱溟的反动思想》,《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以下凡引此文,均不另注)深刻地揭露了梁漱溟所谓“乡村建设”的反动实质。  相似文献   

14.
作为十七年时期的小说文本,《月夜清歌》没有塑造工农兵中的英雄人物和先进典型,也没有通过知识分子在和乡村民众的亲密接触中,拷问出了自己灵魂深处的“小”,而是通过暧昧含混的叙事,将乡村颂歌变成启蒙阐释.由于时代政治环境的抑制和启蒙话语本身的缺陷,当代知识分子的启蒙话语实践由“五四”式的高尚道德义举变成了一场可爱的玩笑并不可避免地陷入一种尴尬的处境之中.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分析了“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思想转变问题,认为革命话语的“介入”模式、人物主体的“内省”模式是其主要叙事策略。这种叙事策略导致了个体文化心理的单一性与政治性,成为一种特定时代的政治话语建构方式。  相似文献   

16.
新农村建设必须重建有新时代内涵的乡村文化,乡村文化重建可以通过文学参与来部分实现.农民的文化权利与文化利益,农民的文学阅读和文学表达理应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议题.新世纪中国农村的沉沦和希望被农村题材文学以日常、细节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呈现,乡村日常底下所沉潜的苦难和温情被充分地展示.种种迹象表明:文学创作,尤其是农村题材文学创作正以独特的方式参与到农村的文化建设、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再造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  相似文献   

17.
芦恒  胡真一 《北方论丛》2023,(1):109-124
韩国自1962年颁布《农村振兴法》以来,依据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切实需求,对法条进行多次修订。但总体而言,该法始终为乡村建设事业的推进提供了稳定的政策助力。中央政府始终是韩国乡村振兴事业推行的核心力量。进入21世纪后,伴随央地间关系的变化,中央政府逐步由“前台”转向“幕后”。央地协作和地方自治型振兴模式逐渐成长为乡村振兴过程中的重要力量。该模式也为中国乡村振兴事业的全面推进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总思路,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和十七大确定的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这是党中央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再度锁定“三农”。这表明,中央对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高度重视,积极引导农民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有极其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十七年”的诗歌生产中,“乡村”不仅是诗人激情想象与理性建构的对象,同时也是被多维意义反复浇铸而构造起来的崭新空间。“精神”、“物质”与“权力”是“十七年’’诗人建构乡村空间政治属性的三种维度,被充分“诗意化”的乡村空间以一种隐蔽和柔性的方式重构着民众的精神记忆,被‘‘物质’’所填充的乡村空间交织着民众迈向现代化的渴求与焦虑、紧张与惶恐,刻写了“权力”印痕的乡村空间则参与了阶级身份的界划与指认,赋予了乡村女性新的权力。  相似文献   

20.
<正>吴趼人是小说创作的多面手。他在《新小说》杂志上发表的作品,除《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外,还有以南来历史为题材的《痛史》二十七回(第8—24期),以雍正年间的冤案为题材的《九命奇冤》三十六回(第12—24期),行义国外题材的《电术奇谈》二十四回(第8—18期),充分显示了他将古今中外各种题材以及丰富多样的思想观念熔于一炉的才能。光绪三十一年八月二十一日(1905年9月19日),吴趼人开始在上海《南方报》附张“小说栏”连载他的《新石头记》,这既是晚清时期大量出现的以古典名著为由头的“翻新小说”(阿英称之为“拟旧小说”)的滥觞,更是学贯中西的吴研人对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关系的深沉思考的集中体现。 一 晚清最早出现的纠缠旧作的小说作品,当推甲辰(1904)《中国白话报》第十七期所载白话道人(林獬)的《新儒林外史》,一回,未完。此篇虽题“新”《儒林外史》,其中所写无锡城外乡下的冬烘先生李志万之窒碍不通,与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情节上既不相照应,精神风格上也毫不相通。又有甲辰(1904)《二十世纪大舞台》第一、二期载寰镜庐主人(孙寰镜)的《新水浒》二回,亦未完。此篇叙一亡国之君落难逃走,被九龙山白鹤禅师首徒赤发魔王擒住,正要加以杀害,为广东翠环师姑首徒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