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感觉印象,是现代派文学心理描写技巧之一。它通过纪录人物的瞬间感觉和意象来展示人物的心灵,表现对世界的认识。在意识流小说和新感觉派作品中,经常看到使用这种技巧的范例。英国意识流小说代表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认为描写人物内心世界的真实“必须找到心理活动过  相似文献   

2.
艺术幻觉类似于生活幻觉,又不同于生活幻觉,它在客观形态和认识习惯上是虚假的、不真实的,但在审美心理上却更真实,它包括创作主体情感的真实和人物“心造”的真实,这种真实性来自于艺术创作心理,是一种不合常态的变态心理,它是原始思维在艺术创作中的形式积淀。作家和作品人物遵循“人我不分,推已及人”和“物我一体,推已及物”的原则,在审美接受活动中,幻觉性意象服从艺术传达的“可信性”和“可接受性”,具有生理心理学上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铁凝是一位女性写作最纯粹的作家,她善于利用经验,展示历史动荡与时代变化中渴望改变命运的女性人物,关注强势社会生活对弱势个人命运的制约,以及人生困境中个人的抗争与无奈,侧重个人空间被损害后的残缺性,人物真诚坦荡,看重情义,人物悲剧多是命运悲剧。铁凝小说的人物表现了传统文化对女性的束缚、女性生存的真实境况与女性意识觉醒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4.
写人是叙事文学创作的核心,人物是叙事作家成就的标志。本文选取叙事文本中特殊人物类型———与其创作者性别相异的人物为研究对象,剖析叙事文本中异性人物的特殊审美品格,以期探索文学创作活动中作家心理世界的奥秘。补偿心理与情感显现作为叙事文本的重要人物,众多的与作家同性别者可被确定为作家的自传性人物或包含作家深刻的理性思考印记的人物,这一方面源于作家对于现实与人性深切的自我体验,另一方面源于作家独特审美力与表现力的艺术延伸,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家大都是文学世界的“同性恋者”。但也有一些“异性恋”的文学事…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英国现代主义小说家弗吉利亚·伍尔夫的重要作品<到灯塔去>为分析文本,阐述人物的感觉与印象对表现人物内在真实的重大意义.它使伍尔夫在再现客观真实上实现了一个现代主义作家对现实主义手法的超越.  相似文献   

6.
在中外文学史上,罗贯中是第一个将书信等应用文体引入作品之中的作家。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使用了书信等19种共计334道应用文。这类文体的艺术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连织情节和人物,二是作为政治、军事和外交斗争的工具,三是表现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其文学特点有三:一是体制短小,言简意赅;二是散韵兼行,以韵文为主;三是情感丰富。《三国演义》中之所以存在大量应用文体,一是与作品的文体特色有关,二是与作品所叙写的内容有关。罗贯中在不违背艺术真实的前提下,对《三国志》中的书信等应用文作了符合艺术真实和历史真实原则的加工和改造。  相似文献   

7.
变形,是指改变对象的原形的自然形态所作的一种“破格”描写,它是作家在一定的审美思想、审美情趣的观照下,根据作品内容的特点和创作主体内在情趣的需要对人物、事件、环境等所作的有别于“常格”表现手法的突破。作家作为创作的主体,必须对创作的客体——生活进行粗细加工,产生各种映象,这些映象,有些与生活的原形叠合,融为一体;有些则根据作家的审美情趣、个性气质等差异而产生新的意象,而作家反映在作品中的生活形象大多是作家加工过的艺术创造。这种生活形象既具有生活的真实,更具有艺术的真实,  相似文献   

8.
巴蜀地域文化给左翼川籍作家烙上了"巴蜀印",使其倾向于描写巴蜀乡土世界,喜欢以自己熟悉的人物为原型,真实地刻划人物,将政治意识、阶级意识和文化意识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左翼文学中的独特风景。  相似文献   

9.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与《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虽身处两个不同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但两位作家将两个人物置于当时真实的现实中,对人性中欲望、贪婪、虚伪、背叛、欺骗等诸多弱点的探究却异曲同工。我们之所以记忆了这两个人物,是因为她们残酷却又分明真诚地撞击着人性的底线。  相似文献   

10.
民俗学与文学的关系极为密切。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在再现生活时,总是离不开真实的民俗生活;作家描写人物或事件,也往往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民族生活的习俗。因此,民俗生活理所当然也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葛西善藏是日本传统私小说的代表作家,“真实性”是其作品的典型特征之一。他所追求的真实,根本上在于自我心境的真实表现。葛西善藏通过对故事情节、环境和人物的虚构与夸张,穿插运用暗示、象征等艺术手法,来表达其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研究葛西善藏小说创作中虚构的表现、作用及其虚实相间的艺术风格的成因,对于阐释日本私小说与虚构性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吸人眼球的"异类"文学人物的变迁中,探析相隔近百年的作家对于社会问题、人类生存困境的思考。透过《狂人日记》、《南方》的人物塑造目的来了解不同时代赋予作家的不同创作使命。在对文学人物的分析与作家创作追求的比较中,领略作家关注世界、关注人性的人道主义情怀,理解这些"异类"人物在文学作品中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京族作家李英敏在中篇小说《红树林传奇》中,善于运用我国古典小说传统的白描手法,通过人物的肖像描绘,来揭示出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以层出不穷的悬念来加强情节的曲折离奇,跌宕多姿,惊险、紧张;通过对环境、景物的描写来渲染、烘托人物的心情,并使其与人物的言行结合起来,构成鲜明生动真实的生活图景,从而使作品具有浓郁的传奇色彩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4.
民俗是少数民族作家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既可以以之体现人物的集体性特征,也可以通过人物对民俗的态度而刻画人物个性;民俗具有传承性特征,作家借此塑造的人物可能是原型人物的再现。  相似文献   

15.
贯穿《激流三部曲》的人物“觉新不仅是书中人,他还是一个真实的人,他就是我(即巴金——作者注)的大哥”。当然,任何生活中的原型一经作家写入作品,便不再是生活中的原象,而是艺术形象。巴金的大  相似文献   

16.
我们根据作家观察和叙述生活时的位置,将小说叙事视角分为高、平、内三种。前此,我们分别论述了高、平两种视角的一般特征,这篇文章则专门就内视角的一般特征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如果说在高、平视角里,作家是站在人物世界之外来观察和叙述生活的话,那么,内视角则是作家站在人物世界之内,通过人物自己观察和叙述自己的叙事方式。作家深藏在人物背后,投影完全被人物覆盖。或者说,作家在形式上把自己变成了人物。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从元小说理论这一角度出发来解读艾丽丝·默多克的《黑王子》。《黑王子》的文学价值在于它的形式和结构。作品的结构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真实的层面,它让读者相信情节和人物的真实,另一个是虚构的层面,作品中多处表现了默多克作为作家的自我意识,以及艺术虚构性与现实性的关系。真实与虚构共存的结构使《黑王子》成为“关于小说的小说”——元小说。  相似文献   

18.
文学文本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与作家对于人之本质属性的理解有着内在的联系,在罗伯-格里耶看来,人的真实主体是无意识的欲望。因此,他笔下的人物非“人物”,而是“器物”型的欲望幽灵。主要分为四类:施虐狂、受虐狂、窥视者和强迫症患者,它们有着各自的癖好,也有着一些大体相似的特征,如幼儿习气、平面化需求、缺失思想等。它们是形象化的本我人格。  相似文献   

19.
这里所讨论的人物类型化倾向,是指同一位作家由于受自身生活经验、审美趣味的制约和影响,使同一类人物以不同形式、不同程度地在不同作品中多次出现,以致作品在人物、情节或表现手法上显示出隐性近似或者雷同,缺乏新颖的创新精神,给欣赏者有似曾相识之感。而开拓创新是文学本身对作家提出的严肃课题之一。一般说来,小说人物的类型化倾向是作家应竭力回避的,因为严重的类型化倾向,往往使作家处在“抄自己”的尴尬中,进而影响到作家本人的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20.
《白鹿原》是一部具有浓郁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的长篇小说。作家陈忠实在面对儒家传统文化中精髓和糟粕共存亡的两难困境时 ,乐于把传统文化置于神化的中心地位 ,因而在一些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安排上带有多方面的主观化缺憾 ,如正面人物的“样板化”、人物命运发展的“意图化”以及偶然性和必然性的混淆 ,其结果是违背了真实这一艺术创作的原则 ,削弱了作品的现代人文批评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