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评徐枋的“绝对命令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枋是明遗民的代表,不避千难万险,坚持操守50年,实行与宣传"绝对命令"理念,有着不屈强暴、独立人格、忠贞不二的正面形象意义,在当时与后世产生一定的积极的影响;当然,由于历史局限,不免愚忠行为.  相似文献   

2.
形而上学(Metaphysik)向来就是一种超越(Transzendenz)的追问,Transzendenz(超越或超越性)在西方哲学中通常是指“独立于被创造之秩序”,它具有独立自主性和逻辑必然性.而不同的哲学家对超越(Transzendenz)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也形成了他们各自不同的(超越)哲学思想,其中大致可以归为本质的(Essentia)超越与实存的(Existentia)超越两大类.海德格尔认为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为了揭示和阐明超越,本文力图结合海德格尔对于康德先验想象力的批判性解读来讨论两类超越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试图从中找出-种本源性的超越思想以及对于Transzendental在二者各自的思想境域中的翻译作出区分与说明.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在1928年的课程《以莱布尼兹为始点的逻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知识》中提出要构建元存在论,以完成他重构形而上学的计划.他尝试通过元存在论来做一个翻转,即:从作为基础存在论的终点的存在理解,转向存在者整体,回到形而上学的存在者层面.在这种翻转中,海德格尔并不是求助于亚里士多德式的"神"或者德国观念论的"大全"来为他的...  相似文献   

4.
康德以纯粹理性形而上学为基础,强调善良意志和定言命令的实践理性价值.以"定言命令"为核心的道德形而上学实践理性排斥伦理学经验论,弘扬人的主体能动性,在西方伦理学引起了重大的道德哲学方向性转变.然而,"定言命令"具有形式化和僵化的普遍化特征,存在严重的形而上矛盾和现实困境,受到黑格尔等人的伦理学批判以及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实践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5.
正是对于先验统觉的追问,康德不仅完成了其认识论方面的奠基,也在一定程度上呼应了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追问。从海德格尔存在论雏度解释康德的判断理论,即海德格尔发现康德在两种追问“思一在”共属一体意义差异的关联点上。康德先验逻辑对于形式逻辑的代替,使其判断理论关联主体与客体,分析判断以同一律或者矛盾律说明主词或客体自身,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哲学中,形而上学和存在论本来是一脉相承的,但勒维纳斯通过对“超越”的论述,把二者区分开来,认为存在论实际上是从自我出发的一种权力理论,而形而上学由于是从他人开始的“存在论之外”的思想,因此不仅逃避了权力,而且确立了伦理学的可能性。本文认为,鉴于西方思想长期以来陷入了存在论和知识论的泥潭中不能自拔,勒维纳斯的这个思想对当代西方哲学就具有了重要意义,并对后现代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哲学之为真理,就在于其对之前的“诸学问”施行了知识系统的自我“净化”,追问“存在与人”的原初意义关联,并最终通过“共产主义”通达了“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存在本质。若从马克思哲学的存在特质来看,“人”的特殊性在于它是所有存在者中的唯一可调节者、创制者:“人”之外的万物不可能把自身调节成为专门适于“人”的存在,而只有“人”才能把自己调节为适于自然、社会的某种(类)存在。作为对比,几乎所有前马克思哲学和非马克思哲学都无视这样一种质朴的、直达本真的有关“人”的本质理解,往往被自己和别人制作的各式各样的观念论所牵引、诱惑和迷惑。在对存在设问的各种哲学回答中,“人”是“诸麻烦问题”的制造者,“人的问题”自始至终是世界性的,以至于“类哲学”成为马克思哲学探讨“人的存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在环节。处于新时代的马克思哲学必须持续追问“人的存在”的时代变形并积极回应其世界性诉求——马克思哲学本身就带有“管天、管地、管人”的宏观与微观相互贯穿、彼此互应的存在论属性,而对这一特征的洞察和把握恰恰是马克思哲学切入“人”的存在本质的最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8.
康德坚持“本体”不可知,作为主体的人只能谦虚而现实地去求知以不断扩充“现象界”;“本体”永远是一种“理想”的召唤;“本体”既不是绝对的绝对,也不是绝对的相对,而是相对的绝对;一切真知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所谓“绝对”的东西,其实都是相对的“绝对”。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海德格尔对康德范畴思想的存在论解读做了分析,指出在海德格尔看来,康德思想中的范畴首先必须本质上与客体相关.范畴通过与纯粹直观(时间)相关而与客体相关并因此合法地获得其内容,范畴本质上是受时间的规定.范畴不是来源于知性及其判断形式,范畴作为存在论谓词是起源于想象力.文章最后阐明海德格尔如此解读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10.
康德曾经阐释过关于上帝存在的存在论证明,在此中海德格尔发现了康德的存在论题.海德格尔对这一论题的探讨将会涉及模态范畴与直观,这样就形成了先验辩证论-先验分析论-先验感性论的追溯过程,这一过程贯穿了<纯粹理性批判>的主体部分,由此也就表明可以对康德及其<纯粹理性批判>进行存在论的阐释.而海德格尔这种追溯过程的内在动机与线索是为形而上学或存在论的奠基,其意图则是要指出我们必须通过时间才能追问存在的意义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超性别研究为视角,从人物的性别身份,服饰混穿以及时空转换三个方面对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奇幻小说《奥兰多:一部传记》进行分析,探究其中的超性别特征及其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12.
现代人的生存状态是全方位异化,这就是现代性危机.泰德·休斯著诗大力揭示异化的种种恶果并力求从文化层面探寻深层次根源,最终实现了超越异化的审美乌托邦.无论浓墨重彩书写暴力,还是尽展自然的旖旎平和,泰德·休斯的诗作始终如一履行着作者信守的诗歌的时代责任.他的诗记载着诗人求索超越异化,走出现今人类生存困境的艰辛之旅.  相似文献   

13.
超越性是现代美学(包括中国的后实践美学)的基本范畴,它的根据在于存在的超越性。审美是超越的生存方式,它超越现实,也超越主客对立,从而实现了主体间性。赵晓芳对审美超越理论的批评,是建立在对审美超越的诸多误解之上的,从而也误解了审美的性质。对审美超越范畴进行具体的论证,可以纠正对审美超越的误解。  相似文献   

14.
文章就显性单纯致使句兼语式进行讨论,作者对显性致使句中NP为兼语的句法功能提出质疑,认为单纯致使句并非兼语句,而是NP+VP整个小句充当纯致使动词的宾语。  相似文献   

15.
《神曲》宗教超越主题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曲》记叙的是但丁的一次梦游。其梦游过程充满神秘奇异色彩,但这绝不是非理性的意识流动,而是有意识地在宗教世界里从地狱到炼狱、再向灿烂星空中天堂的超越过程。通过“身之超越”,即从罪恶的人到悔过的人再到光明的人的“复活”,从而实现人的自由超越。  相似文献   

16.
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之一《熊》与厄内斯特·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有诸多相似之处 :它们讲述的是同一题材的故事 ,两位主人公都远离荒诞的 ,被现代文明污染的现实社会 ,而在单纯宁静的大自然中寻找自己的归宿和价值。但两者在主题的深化方面是有区别的 :《熊》表明的是主人公渴望回归自然 ,回到“昔日的荣耀”和“传统的美德”中去。而《老人与海》体现的是主人公如何能超越衰老、病痛等自身的局限 ,永远保持坚强、勇敢、意志力等男子汉气概的一种精神。  相似文献   

17.
在自尊的权变性这一概念框架下,组织各种心理学观点,系统探讨了人类追求自我价值的动因、追求自我价值的方式;通过对自我价值过程弊端的分析和反思,讨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不同渠道、种类的英语广告语中祈使句的使用情况,研究在不同广告语境下祈使句的类型和使用频率的差异以及造成此差异的原因。收集的241篇英语广告选自于报纸、杂志、收音机和电视中的产品介绍及产品销售广告。分析结果表明心理语境、物理语境、社会语境和语言语境影响广告祈使句的类型选择和使用频率。  相似文献   

19.
学术研究中的“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追问是人类的高贵天性,“问题意识”是学术研究的生命和灵魂,层出不穷的“问题”指示文明发展的路标和方向。人类产生疑问的原因和条件是复杂的,疑问的内容和表达方式是丰富的。科学研究的“七个W”问题。体现了科学面对事物的基本态度和方法,是科学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学术文化的基石,并确定了学术研究的基本视角。可以从原始和二手、有解和无解、辩论和研究、学习和探索、已知和未知、意义和价值等方面来考察学术问题的类型和性质。  相似文献   

20.
教育是超越社会还是适应社会,关键是看教育能不能成为主动地改造外部社会的力量。在这个问题上,历史中的教育家有不同的理论选择,柏拉图认为教育应该成为改造社会的力量,而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应该为维持社会的现状服务,在实践中,教育是适应社会,还是超越社会,经常是社会权力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