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古代朝鲜一度形成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鼎立局面。7世纪中叶新罗灭百济、高句丽,统一半岛大部,形成新罗最盛时期,向9世纪则渐衰,至935年即为王建高丽所取代。新罗时期与唐王朝联系密切,入唐留学生甚众,其中崔致远汉诗写作取得重要成就,在中朝文化交流史上有极高地位。  相似文献   

2.
崔致远是晚唐时来自友邦新罗的一位诗人,在中国唐朝生活、仕宦长达十六年之久.他以宾贡(异域贡士)身份荣登唐朝科第,并在淮南节度使高骈幕府刀笔为吏四年.首先阐释了宾贡的涵义,然后用翔实的论据证实崔致远不是"宾贡科进士".籍此对历来说法不一的崔致远的进士及第方式作一考证式的探究.  相似文献   

3.
崔致远是唐代最为杰出的新罗文人 ,留唐 16年中 ,他先后擢进士、寓洛阳、任县尉、入幕府 ,为中韩文化交流作出了极积的贡献。本文拟以中韩文献为依据 ,对崔致远的占籍与家世略作考索  相似文献   

4.
崔致远,晚唐时新罗人,以“仰慕西学”,12岁只身如唐。在唐遍求名师,中进士第,任宣州溧水尉,又为淮南节度高骈巡官。后归国。致远留唐凡17年,著述颇丰,对中国传统儒学和文学具有深刻研习和理解,是唐与新罗学术文化交流中第一人。崔氏著作,除《桂苑笔耕集》外,多已佚,故不为世人留意。本文据韩国近年影印之《崔文昌侯全集》,对崔致远生平经历作了备细考述,并对崔氏《桂苑笔耕集》版本源流、佚文、佚诗情况,作了大致考察和介绍。  相似文献   

5.
盎格鲁—撒克逊时期,英国封建化进程已经产生并获得了较为普遍的发展,盎格鲁—撒克逊时代早期土地为公社公有制度逐步为封建私人占有制度所取代.自由农民或因国王赐地而丧失土地,或为寻求安全“委身”于领主而交出土地,经济上、人身上依附于领主,或因在司法上受封建主的审判降低了身份,农民的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普遍加强.  相似文献   

6.
唐代著名朝鲜族诗人崔致远席永杰崔致远是唐代著名的朝鲜族诗人。他字海夫,号孤云。公元857年,他出生在朝鲜古代新罗国国都庆州。他的父亲崔冲,曾作新罗文昌县令。关于他家的早年情况,因“史传混灭.不知其先世”(《三国史纪》)而不知其详。新罗景文八年(868...  相似文献   

7.
1925年以后,长期的赤白对立局面,使江西形成了苏区、游击区、白区三种不同地区。到解放前,这三种地区土地占有关系呈现出不同特点。本文认为,江西省土地占有和集中程序,低于其它各省。这一特点对江西农村土改前土地关系的变迁产生了影响。广大农民深受封建剥削、 亟待推翻封建土地所制,建立新型的农民土地所有制,以解放农村生产力。  相似文献   

8.
崔致远,字孤云,新罗末期时人,是其民族历史上第一位留下个人文集的大学者、诗人,在华时期距今已有1100多年。本文分时期、按地名逐一叙述崔致远在唐宦途时期的事迹。  相似文献   

9.
宋元时期,从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王朝起,经历南宋,至公元1368年元王朝灭亡止,共408年,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发展阶段。由于隋末和唐末农民战争对门阀士族势力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使封建生产关系相对地得到了调整,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削弱,因此,宋元时期社会生产和科学文化都有新的发展。但随着土地兼并的更加剧烈,土地高度集中,在租佃制度下,农民所遭受的封建剥削日益加重,农民和地主阶级的矛盾斗争不断激化。争取政治平等、争取经济平均、反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对等级森严的封建统治秩序,便成为宋代以后农民革命的主要要  相似文献   

10.
统一新罗时期的宾唐进士崔致远在淮南幕府期间代上司高骈所写的3篇应天节斋词,表达了对唐僖宗生日的祝福以及叛乱得以平息、天下归于安定的祈愿,反映了唐代淮南地区崇道的社会意识和社会风气,也体现了崔致远较为深厚的道教修养和忠君报国情怀.同时,这3篇斋词又具有骈俪工整、语言典雅、善用典故等特点,文学性较强.  相似文献   

11.
战国是封建制确立的时代。土地制度的变革是当时社会的根本问题。《汉书·地理志》对秦国的土地制度曾有明确而简单地记载:“孝公用商君制辕田,开阡陌,东雄诸侯”。笔者认为,“制辕田”和“开阡陌”,是在两类土地上推行的两种不同的土地制度。前者大体在国有土地包括大量未开垦的荒田草地上推行的,实属封建国家扩大生产范围,把广大农业奴隶和游民固着在土地上使之转化为农民,确立封建国家统一经济体系的一种土地制度。后者大体是在旧封君、贵族地主所占有的原已开垦耕种的土地上推行的,实属改造旧农田,铲除奴隶制基础,建立封建生产方式的一种土地制度。  相似文献   

12.
试论明治维新时期的地税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治维新以前 ,日本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农民依附于封建主 ,被束缚在土地上 ,按时缴纳年贡。贡租是封建领主剥削农民的主要形式 ,农民除了要缴纳占收成百分之六十至八十的实物地租外 ,还要缴纳十几种杂税和履行各种义务。明治维新后 ,由于打破了藩界 ,取消了关卡 ,国内统一市场开始初步形成。可是在农村 ,旧的封建贡赋制度仍然存在 ,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治政府认识到 :“租税是建国的根本和关系到民心向背的极其重大的事情。”所以 ,明治政权建立不久 ,便迫不及待地要改革封建的贡赋制度和封建领主的土地所有制度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扩大财源。总之 ,明治政府推行的地税改革废除了种种封建限制 ,使封建生产关系基本解体 ,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使日本农业开始走上近代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3.
西双版纳傣族封建领主制长期存在 ,其根本原因就是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长期延续。在这种封建大土地所有制之下 ,实行严格的土地属最高封建领主一人所有和严密的份地制 ,限制了农民内部更大的阶级分化 ;实行的领主庄园与农村公社同体的制度 ,模糊了农民对土地所有制的观念 ,这就严重的阻碍了土地的私有 ,使土地的兼并和集中成为不可能 ;采取平分土地与平分负担相结合的制度 ,严重的限制了农民离开领主土地的自由 ,使农民世世代代地被束缚在领主的土地之上 ,极大的阻碍了商业、手工业者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阻碍了商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商品经济更难以兴起 ,结果使新兴的生产关系—地主经济难以产生 ,导致封建领主制的长期存在 ,使西双版纳傣族封建领主制社会处于迟滞发展的状态中。  相似文献   

14.
封建土地关系是土地垄断者和劳动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前者决定土地收获的分配制度,后者用劳动积极性来表达自己对制度的满意程度。生产率可以看作是农民劳动积极性的函数,且其函数形态由技术条件所决定。封建的土地垄断者要根据劳动者的反应函数来确定恰当的土地关系以获得最大收益。在封建社会存在一个土地垄断者和农民之间有关产品分配比例的均衡值。封建土地关系是围绕这个均衡值形成并随之变化。  相似文献   

15.
以农民失去土地前后思想道德观念变化为研究基点,分别从农民失地前现代社会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农民的影响、农民失地进入城市后融入新型人际关系带来观念变化的角度,探究了农民在失地前后的心理变化,表现为内心排斥城市文明、伦理道德的逐渐蜕化、封建愚昧的陋俗显现;分析了现实社会、政府层面的原因.提出了政府要通过健全机制解决失地农民群体心理适应问题,社区等民间社团要以安置小区为平台,开展文化类活动,加快失地农民尽快融入城市步伐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德川时代封建社会的基础石高分封制,将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交给农民实行无限期的契约承包,明确和扩大农民对土地的权力与活动空间。农氏生产活动的目的,由单纯的上交年贡,转化为既是为了上交年贡,也是为了获取、增加自己的经济收入。封建剥削被限制在一定的量上,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农民拥有越来越多的剩余产品。大部分农民的衣食住行和文化生活等,表明他们的经济生活一直在不断提高,已经超过了仅能糊口的水平,并非是生活在“不死不活”之中。  相似文献   

17.
崔致远是韩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他 12岁赴唐留学 ,仕宦溧水 ,就职淮南 ,在中国生活16年 ,东归新罗。他写下著名的《桂苑笔耕集》 ,流传至今。在数千年中韩文化交流史上 ,崔致远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人。经考证 ,崔致远入华年代是 86 8年 ,任溧水县尉在 876年 ,880年冬投淮南 ,884年初冬离开扬州东归 ,885年回到新罗。他创作的诗文集名 ,中山即溧水古称。桂苑是南京古代名苑 ,喻淮南。归国时 ,自扬州乘船 ,沿大运河北行 ,经过淮安入海。暂泊东海 (今连云港 ) ,到达山东乳山口。他在乳山度过春节 ,留下十篇诗文 ,是中韩文化交流宝库中一颗永放光彩的明珠。  相似文献   

18.
论《复活》     
一列夫·托尔斯泰的创作活动,主要是在1861年农奴制改革到1905年俄国第一次革命这一时期。这是俄国的封建农奴制度日益崩溃,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在准备和醞釀的时代。托尔斯泰的晚年,更是列宁所领导的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蓬勃开展的伟大时代。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是被列宁称为“臭名昭彩的”改革。农奴主借“解放”农奴的名义,割取农民大量的土地,榨取巨额的人身和土地的贖金,把  相似文献   

19.
孤云崔致远     
孤云崔致远(857~10世纪初)是最后期新罗的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散文家,是朝鲜汉文学的“鼻祖”。生于新罗庆州一个中小贵族家庭。十二岁赴唐留学,十八岁及第宾贡科,二十岁任漂水县尉。二十五岁时为诸道兵马都统高骈的巡官。之后,由唐僖宗受承务郎侍御使内供奉职并紫金鱼袋。在中国的十六年间,曾出《中山覆匮集》(五卷)、《桂苑笔耕集》(二十卷)等著述,并写出很多诗和各种体裁的散文,而名传晚唐文坛。885年(二十八岁)回国后,历任侍读兼翰林学士、兵部侍郎等职,积极主张施政改革,并从事创作和著述活动。但目睹新罗社会已处于四分五裂的混乱局面,就脱离政界,长期过隐遁生活。  相似文献   

20.
英国近代土地问题是我国史学界过去几年讨论较为热烈的一个问题。学者们把它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联系在一起,并和法国革命相比较,作为衡量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程度的一个标志,曾经发表了许多文章。或日:英国革命没有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剥夺了农民,建立了大地主土地所有制,英国革命是不彻底的。或反之曰:英国革命摧毁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消灭了小农所有制,建立了资本主义大土地所有制,在这方面英国革命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