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尼克松担任总统期间,由于美国深陷越南战争,国力相对下降,美苏形成均势,为了摆脱自身的困境,刹住苏联的扩张势头,尼克松政府提出了均势外交战略,尼克松政府均势外交的核心是在美国、苏联、中国、西欧和日本五大力量中心实力相对均衡的基础上,建立多极世界格局,以多边力量制衡苏联的扩张,最大限度地维护美国的利益。打开中美关系大门是尼克松均势外交政策得以实现的重要步骤,也是尼克松对外政策中的得意之笔。中美关系的改善对中国、美国和整个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摆脱了同时与美苏为敌而形成的不利局面,增强了对付苏联的实力;美国也从中得到了巨大的战略利益,使之能在世界霸权严重动摇的情况下,继续保持世界霸主地位。  相似文献   

2.
冷战时期苏联在新加坡大国均势战略中的地位及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加坡对亚太大国奉行均势战略。在冷战时期主张亚太地区形成以美国为主导的美苏中三角均势,苏联在其中发挥制衡作用,处从属地位。由于美苏在东南亚力量对比的变化,以越战结束为界,新加坡对苏战略分为鼓励和抵制两个阶段,核心目的就是要保证地区形势对新加坡安全有利。新加坡的对苏战略既体现了新加坡外交的实用主义原则,也体现了其积极主动的外交特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美国外交实践分析了均势战略在美国外交中的地位,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出发,以关、中、苏三角关系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为例,对均势战略在美国外交上的应用进行阐述,力求探索在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理论不断推陈出新的形势下,美国均势战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罗会钧在《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2期撰文指出,在美国的对外战略与外交政策中,均势外交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表现出全球性、霸权性、灵活多样性和长期性等特点。美国之所以热衷推行均势外交,这是因为:第一,现实主义理论长期影响着美国的外交战略与对外政策,而现实主义历来推崇均势外交;第二,地缘上的优势和强大的国力为美国推行均势外交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三,均势外交符合美国国家利益与对外战略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美苏冷战对峙中,亚洲作为欧洲之外美国遏制苏联的又一前沿阵地,在美国的对外战略中占据着重要地位。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于越南战争等多种原因,美国国力相对衰落,而该时期东亚的日本经济已经复兴,出现了对美离心倾向;同时,中苏关系的破裂也为美国改善同东亚大国中国的关系提供了契机。为了适应变化了的国际局势,尼克松政府在东亚实施了奠定20世纪70年代美国亚洲政策基调的均势外交。本文着重分析尼克松政府调整东亚外交的必要性、东亚外交的实施、影响及其评价。  相似文献   

6.
"一带一路"倡议构想是习近平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战略抉择,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大谋略."一带一路"倡议构想联接古今、融合中外,具有时代性、互利性、创新性、包容性、人文性的特点.把握这些特点,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一带一路"是为中国和沿线国家促发展、谋福祉的倡议构想.  相似文献   

7.
基辛格的独到之处是在当代世界条件下 ,从古典均势外交中提炼出一种均势外交战略模式 ,并在同几个大国外交协调的实践中物化出经典性外交范例。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研究显示 ,更多国家参与下的外交协同在世界信息空间具有内生定势性。它昭示 ,外交对军事的主导性战略变位行将到位。这是扫描未来国际关系格局的一条战略思维通道 ,值得人们特别地注目  相似文献   

8.
美国总统布什将在2002年秋向国会提交其上台以来的第一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正式公布向恐怖分子和敌对国家发动的"先发制人"战略,这一新战略标志美国战略思维将发生重大变化.本文探讨"先发制人"战略的形成过程及其概念初步界定,并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考察了影响"先发制人"战略形成因素.文章认为,"先发制人"战略一旦实施,将对美国安全战略和国际秩序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期,奥地利由于与法国交战节节败北,国家面临严重危机。外交大臣梅特涅临危受命,推行其纵横捭阖的均势外交策略,不仅恢复了奥地利的欧洲强国地位,而且还在欧洲构建起"梅特涅体系,"使欧洲保持各国均势相对稳定与和平长达一个世纪之久。他对国际均势外交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其均势外交策略对欧洲乃至世界历史进程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自东盟成立以来,其外交政策重心几经波折,身为实力弱小的国家间联盟,外交战略的选择至关重要,而以什么样的理论为战略支撑也同样关键。冷战结束后,东盟把外交战略重点从依附和试图中立向均势外交转变,源自西方的均势思想在其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均势理论成为贯穿东盟新时期外交战略的理念,在对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上具有重要的引导和理论支撑作用。东盟依托该理论,成功完成了外交战略转变,实现了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通过概述新"丝绸之路"计划的由来和新"丝绸之路"的路线,论述中亚各国在构筑新"丝绸之路"方面的进展,分析美国、欧盟、俄罗斯、土耳其、伊朗和中国等国际力量在中亚新"丝绸之路"外交中的作用,本文认为:新"丝绸之路"改善了中亚各国的对外交通,促进了中亚各国的对外经贸联系,也促进了中亚国家间的一体化及其全面融入国际社会的进程。美欧通过构筑新"丝绸之路"削弱了俄罗斯对中亚各国的控制,巩固了中亚地缘政治多元化的现实。美国、欧盟、俄罗斯、土耳其和伊朗等国际力量在新"丝绸之路"等领域展开的外交争夺,增加了中亚地缘政治形势的不稳定性。新"丝绸之路"加速了中亚地区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建。  相似文献   

12.
在1931年至1945年期间的中美日苏四国关系中,中日关系是四国关系的焦点,主要矛盾是日本军国主义与反法西斯力量之间的矛盾。抗日战争初期,美国和苏联出于各自利益和战略的考虑,曾分别对日采取过绥靖政策或所谓的“中立立场”。但随着日本扩大侵华战争,美日矛盾激化,导致太平洋战争爆发。总的看来,这一时期中美日苏四国关系的历史,是中美苏三国联合反抗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历史。  相似文献   

13.
"他者"的存在和"身份"的追寻--美国华文文学的一种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华文文学置身美国却以华文进行创作的存在事实,使它客观上与生俱来地具有了一种双重“他者”的身份:对于美国的主流文学(英语文学)和东方母国(中国)的中国文学来说,它都是“他者”,这种“他者”性存在最终决定了它的“他者”立场和“他者”视角。而存在于美国华文文学中的“身份”焦虑,在经历了从本质主义的追寻到重建新的“身份”的变化之后,得以消解。  相似文献   

14.
该文首先简要讨论了自由主义思潮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然后通过中、美、英 3国语言态度的比较 ,得出以下结论 :对于语言自由的容忍程度与一个国家的自由主义倾向成正关系。美国的语言自由主义倾向最重 ,中国最轻  相似文献   

15.
中美主要农产品生产成本与效益的比较及评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加入 WTO后 ,中国主要农产品将面临来自美国的激烈竞争。文章在系统分析中美农产品生产成本构成特点的基础上 ,对大豆、玉米、小麦等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和收益进行了比较。中国农产品生产成本低于美国 ,生产效益高于美国 ,但美国却通过大量补贴 ,提高了其主要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1933-1937年,从表面上看,美国政府在对日、对华政策上保持克制,不公开刺激日本,但这只是其中的一面。它的另一面是有限地促进苏联力量的增长,利用苏日矛盾对日本施加压力。美国此举就是要在苏日之间精妙地玩弄平衡,以此推动东亚政治局势的稳定,使美国得以实现其门户开放的目标。这一时期美国远东政策在表面静观其变之中又存在着积极影响远东局势的因素,其实质是"均势外交"。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中国石油需求的急剧增长,中美能源关系已成为中美双边关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引起了两国朝野的高度关注。中美学界对两国能源关系的研究集中于中美在石油业的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领域的互动。与美国学界相比,中国学界的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均有待改进和加强,以期为破解中国石油安全提供建言与对策。  相似文献   

18.
二战以来,美国对中东政策历经冷战、海湾战争以及伊拉克战争三个分水岭。影响美国中东政策的因素除了基本的战略、政治和经济利益外,还与美国的国家利益、政党外交理念、国内利益集团以及美国与大国的关系、与穆斯林世界的关系都有着紧密联系,是一个合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美国为世界上林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私有林在全国森林资源中占据的比重较高,研究其私有林经营激励机制对我国加强森林经营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基于近期发布的统计数据和中英文文献,首先分析了美国的私有林经营现状,其次阐述了政府和非政府两个层面的4种私有林经营激励措施,再次,对现行的激励机制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二战后的德国基本法和联邦宪法法院法赋予德国联邦宪法法院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宪法审查权。时隔不久的1951年,德国联邦宪法法院受理了宪法审查的“第一案”。该案涉及联邦议会根据基本法第118条通过的涉及巴登、符腾堡-巴登、和符腾堡-霍亨左伦三州区划调整的《区域调整法》的合宪性问题。德国联邦宪法法院在解释和判决方法上大胆借鉴美国经验:但与美国违宪审查第一案相比,联邦宪法法院也汲取学说和判例之菁华创造出独特的宪法解释和适用原则,为德国宪法审查原理和方法的发展拉开了序幕,被称为德国的“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德国的宪法审查“第一案”对正在孕育中的我国宪法审查制度无疑具有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