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翟瑞青 《齐鲁学刊》2006,(5):99-102
母爱作为童年经验的源头对现代作家的创作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现代作家不仅直接书写自己的母亲,而且撰写了大量以母爱为基调的作品,他们的创作从作品题材的选择、人物形象的塑造、审美情感的表达、艺术表现的特点等方面,都与童年时期对母亲的印象和所受母爱的影响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从而使其创作呈现出鲜明而独特的美学风貌。  相似文献   

2.
母爱缺失是情感教育中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它不仅指的是失去母亲而得不到母爱的状态,也指由于母爱教育疏漏而形成孩子与母亲之间的精神交流断层。在母爱缺失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或多或少有一些性格问题,沟通、社交障碍或者青春叛逆期延长等,都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忧患,所以研究母爱缺失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王朔和余华两位作家创作为例,分析造成他们母爱缺失的原因,以及他们性格成熟后对母爱的追寻;探讨他们成长过程中在母爱缺失环境下的心路历程以及对创作的影响,从情感教育的角度进一步阐释母爱对人生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最蓝的眼睛》描写了一群处于边缘的黑人女孩,在白人主流文化价值观浸染的社会中如何成长。克劳蒂亚姐妹在母爱的关怀下健康成长;佩科拉却在扭曲的母爱中艰难成长,最后迷失了自己,酿成悲剧。作品揭示了母爱在维系母女之间的情感纽带、维护与传承黑人文化传统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文章还探讨了亲生母爱与社区母爱在黑人女性成长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初期的女性小说写作,由于作者的女性身份,让她们在时代大潮中体验到了一般男性作家体验不到的情感。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女主人公对“婚约”的牵挂、对“母爱”的无奈和对“女儿情”的言说,开拓了现代文学的呈现视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5.
虹影小说中有一个特殊情结———追寻。这种追寻体现在生命、情感和道德诸方面,其中情感追寻中的母爱追寻和性爱追寻最具感染力。这种追寻总是与强烈的欲望相消长而使人物性格与命运沉浮其中。与其他作家的创作有所不同,虹影的追寻是通过某种缺失表现出来的。通过母爱和性爱的缺失来表现情感的渴望和生命的欲望以及不能得之后所导致的性格变异和畸形的反抗,从而达到呼唤母爱、渴盼性爱,实现人类之爱的目的。作品中的众多女性,不管外表是柔弱的还是刚强的,骨子里都透着一种坚韧和宁死不屈从于生活的反抗精神。她们的反叛源自于对生活的不满足和女性主义理想的失落,反抗的方式多种多样,而结局却往往是灰色的。她们在欲望中沉浮,却找不到情感的真正归宿。  相似文献   

6.
在战争背景下,三四十年代现代作家笔下的母爱书写与二十年代相比有了很大不同,出现了多维度、多元化趋势.已经不是二十年代作家笔下至纯至真母爱主题的极度张扬,而是揭示母亲极具社会性的复杂一面,出现了积极进取、努力摆脱现实命运的母亲形象,并出现了一大批"革命母亲".圣母形象逐渐消失,人性恶的一面彰显出来.革命女性作家尽管将更多的笔墨泼洒在全民族的生存和国家的解放上,女性的内审意识开始弱化,但是也难掩她们作为母亲内心的悲戚与哀伤.  相似文献   

7.
母爱的问题兼有先天的与后天的、生命的与文化的两种因素,并且成为后天的与文化的全部素质的基本载体。母爱的最深厚的根源不是在其理性中,而是在其本能中,中国现代散文处理这个题材的方式还过于理性化,这显然受到中国传统伦理观念的巨大制约。父爱带有更多的后天的成分,他对子女现实的痛苦没有母亲那样的感同身受的能力,他更关心子女如何成长和未来的前途,关心子女的社会价值。儒家提倡孝道反而破坏了父子之间的感情关系,因为孝道严重破坏了父子之间关系的自然性质。反对父亲专制的新文学作家们,不是淡漠了与父亲的真正感情联系,而是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父爱的伟大。友爱不是人类本性的直接体现,而是母爱和父爱的另一种转化形式,但正是这种转化形式,人才把自己提高到了真正人性的高度。中国现代作家对友情的表现,较之古代作家的同类表现具有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2 0世纪初期发端的中国现代文学有一个特别令人注目的文学现象 ,这就是母爱和儿童作为文学母题的绵延和繁盛。认真梳理其发展和流变过程 ,考察每个时期政治、文化、经济对母爱和儿童教育的影响 ,可以为我们当前的家庭教育和素质教育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芥川龙之介作品中的母性认识和母亲形象塑造与他的成长经历密不可分。初期创作阶段对母亲和母爱讳莫如深,中期创作阶段对母亲和母爱渴慕向往,后期创作阶段对母亲及母爱极尽讴歌与赞美之能事。从不同的创作阶段可以明显地看出作家的认识在不断地变化,由此使作品中塑造的母亲形象也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书写"恶魔"般母亲、审视丑陋母爱的主题,是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中的另类现象。此类现象体现在许多女性作家特别是女性意识更为自觉的张爱玲的创作文本中,构成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审视这一"反母爱"主题,可以发现其蕴有丰富的社会、人性、历史内涵和提升女性文学价值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费利西黛是20世纪法国作家弗朗索瓦·莫里亚克<母亲大人>中的女主人公,而汪母则是我国著名作家巴金<寒夜>中的重要人物.这两个形象在人生经历、畸形母爱以及因此造成的悲剧结局等方面具有可比性.造成二者悲剧的原因有社会历史、文化以及心理、性格等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12.
儿童文学的母爱想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母爱是儿童文学的永恒主题,但是西方传统的童话之中,母亲常是以恶母或者巫婆的形象出现,善良的母亲形象则经常缺席。童话是集体创作,和个人创作可能有差别,特别是善良母亲的形象是近代社会走向核心家庭的产物,所以本文尝试从当代的作家入手,探索一下善良母亲的想象及其背后隐含的意义。论文以当代中国台湾作家杨唤作为讨论核心,探讨作家以母亲做为创作主题的原因,并旁及其他三位作家:丹麦作家安徒生、美国作家桑塔克和中国作家冰心。本文分别从“缺失”和“充满”两个角度来探讨作为神话想象的母亲究竟是如何进入儿童文学的文本之中,而这种神话的想象又为真实生活中的女性带来什么样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
《边城》的文本存在深刻的破绽 ,它一方面是由于沈从文所提倡的道家理想面临着现实的挑战 ,同时也与作家创作主体立场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游移有关 ,《边城》的悲剧是作家理想和时代错位所造成的文化悲剧 ,虽然从社会层面上讲是失败的 ,但在审美上却取得了成功 ,至今仍然能够影响我们的情感并使我们进入审美状态。  相似文献   

14.
解浩 《江汉论坛》2013,(9):55-59
在中国现代家族文学中,"父亲"形象在文化层面上被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从"专制的符号"及"父亲"的缺席到"隐形父亲",从情感的复杂及"父权"的丧失到"理想父亲"的出现,本时期文本中"父亲"形象或被颠覆、解构甚至篡弑或又被重新神圣化,不仅映现着历史流动中文学塑造与文化想象的互动过程,也流露出现代作家流离于反叛与皈依之间的家园情怀。  相似文献   

15.
佘国秀 《兰州学刊》2012,(2):210-212
身处21世纪以来全球化语境,维吾尔族当代小说作家在传统与现代的坚守、融通中呈现出文化抉择的焦虑与困惑,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怀旧观念与现代追求的矛盾与困惑;理智与情感的纠结、角逐。客观看待全球化对民族文化的影响是解除这一抉择困境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6.
著名美学家蒋孔阳在他的《杂谈审美文化》中,曾提及这样一个观点:“美离不开感情。真正美的东西,都是充满了感情的。”笔者正是基于这样一个角度,力图从冰心对理想、情感的追求方面切入,透视作家的情感世界,发掘和审视冰心作品的“情意美”。一、“情意美”贯穿于冰心作品的始终冰心是一个充满诗情的人,这种个人心  相似文献   

17.
黄健 《兰州学刊》2012,(11):207-209
文章以文化人类学理论作为普适价值观体系,整体性探究鲁迅文化人格的内涵。文化人类学认为,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因此,价值观是形成作家文化人格的根基,形成了独特文化人格的作家,都具有自己个性鲜明的精神信仰。文章便是由鲁迅精神信仰的四个层面:家族性人伦情结、社会道德情感、宗教意识、哲性精神,论析其文化人格的整体特征。  相似文献   

18.
文学作品中的知识分子问题,一般从文学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和作家主体意识中的知识分子身份认同两个层面进行探讨。比较明治小说与"五四"小说考察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塑造的差异。以中国现代小说为参照基准来重新审视日本近代小说中知识分子自我救赎问题,可以发现中日两国知识分子在文学观念和文化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曹书文 《江汉论坛》2003,(4):104-106
家族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作家的人格、思想、心理与创作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家族文化对现代文学创作来说,不只是提供了一种文化背景,同时它也是现代作家创作的一个重要母题,它与创作主体之间始终保持着有形与无形的情感联系,理性上对家族文化予以激烈否定,情感上又无法抵御它的深层诱惑,形成了现代作家独特的家族文化情怀。  相似文献   

20.
田悦芳 《河北学刊》2012,32(2):96-98
作家特有的文化心理往往会使作品呈现出其独有的观照世界的方式,从而影响着作家的创作风貌。由于家庭环境、政治信仰等文化因素和社会现实因素的影响,巴金的文化心理在经过1934—1935两年的创作沉默期后有了一个明显的变化。而巴金文化心理的变迁,对作家在文学与革命的选择、英雄与普通人的塑造、社会与家庭的题材书写等方面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反映出巴金将文学创作作为一种宣泄政治热情的代偿性行为向有意识创作转变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