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了刘心予同志的《祀太一为天神始于汉武辨》(见本刊1981年第1期),大为惊诧。这一“辨”,把战国大诗人屈原对《九歌》的创作(或据民间祀神曲加工)的权利“辨”掉了。如果照此办理,“屈赋”就差不多被淘汰了一半。其实,这并非刘心予同志的创见。1951年,朱东润同志发表《<离骚>以外的“屈赋”》(《光明日报》1951年5月12日),便对《九歌》(包括“东皇太一”)持此论;郭沫若同志当即发表《评<离骚以外的“屈赋”>》(《光明日报》1951年5月26日)给以批驳。假若再往前追溯一下,解放前有一个何天行,也持此论。(见《楚辞作于汉代考》)三十年来,坚持此论者已经销声匿迹,今天刘心予同志又来旧话重提。刘心予同志也许会说,他只讲了“‘东皇太一’之名,可能是汉初人加的(或改的)”,祀太一为天神始于汉武时,并未剥夺屈原对《九歌》(包括《东皇太一》)的创 相似文献
2.
3.
《九歌·山鬼》是祭祀山中女神的歌辞,向来学者之间似无甚异议。但是什么山的女神?人们为什么祭祀她呢?本文试就这一问题略抒己见。《山鬼》所祀是云梦女神。诗中写的山间景象很阴湿黯黮:住的是些浓荫密布,不见天日的幽篁;走的是艰险崎岖的山路;山上爬满了葛藤,树木在冷风中摇响;白天满是云雨,晚上惟听猿声。但住在那里的女神 相似文献
4.
5.
一部《红楼梦》始于谈新闻庞维远我国古典文学巨著《红楼梦》以卓越的艺术技巧在中国文学史上发出了灿烂的光彩。《红楼梦》在艺术上的高度成就,表现是多方面的。在下经多年对这部巨著的反复阅读发现:一部《红楼梦》,始于谈新闻。曹雪芹在《红楼梦》开卷第一回《甄士隐... 相似文献
6.
《东岳论丛》1989,(5)
<正> 徐企文(?-1913),又名继曾,出身在上海一个小职员家庭,肆业于中等工业学校和德文医学堂.1911年武昌起义后,加入李乎书、伍廷芬在上海发起组织的中华共和宪政会,任宣讲部长.继而又加入中国社会党,1911年12月又联络工厂主朱志尧等发起组织了中华民国工党,要政善工人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福利,支持工人反对资本家的斗争.辛亥革命失败后,为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又组织发动了击攻上海制造局的武装起义,失败被捕,为袁世凯杀害.对这样一个献身共和的早期工运领导人,学界不仅很少重视,甚至有的根据一些不可靠的史料,给予了颠倒的评价.如《历史研究》1959年第2期发表的赵亲《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工人运动》一文,其中对徐企文的论述就是与史实相悖的.该文认为:"徐企文是一个与袁世凯相勾结的人物",1913年他领导的攻击制造局事件,据说"盖为袁党所嗾使,以为派兵南下之口实云".这说法是完全错误的. 相似文献
7.
近年,在真理问题讨论中,有这样一个论点,即认为:马克思主义所认为的客观真理,就是在人的意识里所包含的不依赖于人类、不依赖于认识主体的内容。我不敢赞同此说。因为在我看来,马克思主义所认为的客观真理,乃是指人的意识里包含有不依赖于人类、不依赖于认识主体的客观方面的内容的这种认识而言。这里,观点的分歧虽仅仅是“的”和“有”一字之差,却很有必要争辩清楚。显然,我和论者所说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具体说就是指列宁。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有如下一段话:“有没有客观真理?就是说,在人的表象中能否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有的论者就是根据这段话作出自己的理解,如说:“列宁在批判波格丹诺夫的主观真理论时,把人的表象中包含的不依赖于主体、 相似文献
8.
论文据《汉书·礼乐志》及《梁书·张缵传》二种文献所示,推测《山鬼篇》之祀主当为九疑山之山神。对于上古礼制以及楚辞的学术地位,亦有兼涉。 相似文献
9.
10.
郜庭台同志的《黑格尔哲学:一个沉重的精神负担》一文(以下简称《负担》),批评了黑格尔哲学中所谓的“整体主义、理性主义、认知主义和绝对主义等非辩证思维方式”,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总的来说是已经陈旧了”;“黑格尔哲学的不少非辩证思维方式侵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已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一个沉重的精神负担”。因此,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实现对黑格尔的再超越,“全面研究和清算黑格尔哲学在当代的影响”,并强调这是一个“十分紧迫、不容宕误”的任务。《负担》作者以鲜明的态度提出了一个理论上至关重要的问题,引人注目。但是笔者在仔细研读该文后,觉得其所采用的论据是不充分的、片面的,其所持的观点也是不妥当、不正确的。在此提出不同看法,以期引起学术界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12.
13.
屈原<九歌>所祀之"太一"称谓前应无"东皇";西汉武帝之后太一之祠的方位在不断变化.从武帝时开始的东南方,然后到西北方;成帝时或在长安南方,或在西北方,其自始至终都坚持着在"阳位"祭祀,祭祀太一都与"阳"有关;"东皇"也是在阳位享祠;"东皇太一"名称当是汉代人据汉祠太一的方位所加,始作俑者当是刘向. 相似文献
14.
15.
道教的神仙体系是复杂而又多样的,太一救苦天尊在整个道教神仙谱系当中的位置是举足轻重的,为了能够进一步的了解该尊神,从宗教地位、基本职能以及信仰现状这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目前所见与汉代太一图像直接相关的材料中出现最高天帝神像的只有马王堆帛画和麒麟岗画像石三例,郝滩壁画墓中以帷帐代替,杨桥畔壁画墓中以华盖表现,三段式神仙镜上亦以华盖隐喻,这可能与墓葬等级有关。虽然汉武帝时才正式确认太一为最高天帝,但这种观念恰恰来自于战国晚期至西汉前期楚地信仰的影响。在传统楚地信仰中,太一与东皇伏羲有密切关系,所以马王堆帛画上还保留类似伏羲的人首蛇身形象。到东汉早中期的麒麟岗天象画像中,太一已完全以帝王形象出现。目前所见的太一图像,都出现在以昆仑、天门和西王母为中心的升仙信仰的环境中,表明太一图像和信仰与昆仑升仙信仰有密切关系,而且本身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7.
作为明清时期当地重要的祭祀仪轨和文化象征,洛阳关林的兴修和祭祀活动具有典型的意义.黎民百姓、藩王、客商、地方士绅、文武官吏于不同时期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信众主体与组织方式的变化折射出地方文化活动与公共权威的演变,特别是地方官绅对关林祀事的态度转变浓缩了明清洛阳社会变迁的诸多信息. 相似文献
18.
<正> 先秦典籍里的“莅”(或写作“涖”),往昔经师皆释为“临也”,似无异词。近年有同志提出“临位为莅”的说法,说“莅”字既是“临位”二字的合义,也是“临位”二字的合音,即“莅”字取“临”字之声(来母)、“位”字之韵(物部),谐音会意,拼合成此新词。作者还以为,我国先秦古人已能分析声韵,用这种合音方法创造新词。这种说法确实值得进一步探讨。不过,单就“莅”字而论,只怕这样解释它的语源还是可以商榷的。“莅”字确实与“位”字在词义方面有密切联系,但这可能并非由“临位”二字音义的结合而来,而主要应该是由于“位”字意义发展而造成的,从词义方面说,“莅”是“位”的衍生物,而“位”又是“立”的衍生物。总之,“莅位”都应当是“立”的派生词。 相似文献
19.
《明史·张居正传》称张居正“少颖敏绝伦,十五为诸生”,也就是说张十五岁才成为生员——即通常所说的秀才。这与事实是有出入的。《张太岳文集》卷六中有张两首诗:《题吕仙口号》和《题竹》,下面均注有“十三岁应试作”字样,其中《题竹》诗还注明是。作于楚王孙园亭”。当时的楚王府在省会武昌。按照明朝科举制度的规定,只有在取得生员资格以后,才能到省会去参加乡试。因此显然“十三岁应试”是指他十三岁应乡试,那么他成为诸生当然要在十三岁之前,断无十五岁之理。 相似文献
20.
网络系统、社会信息系统和整个人类社会系统,都属于开放性的复杂系统.混沌与秩序协同共生是其根本特征.网络传播中的"无政府"状态,实际上是网络信息系统中的"适度混沌"."强互动性"是造成这种"适度混沌"的根本原因.在保证复杂系统富有弹性地因应其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的变化,保持发展创新的活力方面,"适度混沌"是具有良性功能和正价值的必要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