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认识论是研究知识的可靠性、知识的证实原则、知识的获得渠道及知识发展的哲学分支。它和人类的知识一样古老。而形态发生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仅仅是本世纪后半叶的事.它研究生物的基因——表现型同构这一分子生物学的前沿问题。二者间奇迹般地发生了内在的深刻的,既带有偶然性又带有必然性的联系。人们在形态发生的内在机理中得到了许多启迪,对于解决认识中的若干重大疑难提供了有益线索。日本学者丸山苏郎借尤拉姆的生态学模型提出了形态发生的认识论,以区别于传统的认识论,引起了哲学界、生态学界的广泛关注,成为当今哲学研究的一大热…  相似文献   

2.
知识管理始终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当我进入这一领域后立刻发现,对于知识、数据、信息和智慧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下面是我对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和比较了主要以前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经济为研究对象的经济理论对于市场本质的认识和研究视角的差异,并把市场理论的不同研究角度大致区别为机制、制度和组织三种。在有关理论发展阶段上,市场曾被作为价格体系、流通领域、经济过程或经济组织形式。市场的新古典理论范式因忽视了市场交换与个人选择的联系而受到批判。市场的制度含义包含在新制度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观点之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经济史的研究成果则进一步揭示了市场的组织会义。对于市场的制度性定义,作者还讨论了市场的涵盖范围,市场制度规则的层次性等问题。本文最后指出,把市场作为组织来研究,可以深入理解市场的丰富内涵及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4.
直觉,通常被认为是人的思维直接洞察事物内在本质的认知方式,它具有直接性(以“以直接知识”的认知结果呈现),非逻辑性(不按形式逻辑的严格规则进行推理),以及整体性(以整体方式思维并表达思维的结果)的认识特征。直觉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思维方式,已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并从不同的角度对之进行分析和论述,力图揭示其内在的本质。但是,人们一般都局限于直觉的高层次部分──理性直觉,从横断面上予以考察,很少注意对直觉自身的发展作历史性的研究,这就必定有碍于充分认识直觉的全貌,有碍于深入揭示直觉的本质。本文尝试从发生学的角度对…  相似文献   

5.
文章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反映是其内在的诸多规定性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范畴具有客观性、能动性、层次性和过程性等丰富内涵。旧唯物主义把认识的本质视为排斥主体性的“反映”,这是片面的;唯心主义把认识的本质归结为主体性而否认认识的客观性,这是错误的;今天有些同志把认识的本质仍旧归结为“主体性”,这是重复哲学史上唯心主义的老调,因而也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6.
关于人对于世界和他们所属社会的知识和认识之间的关系,这就是知识社会学研究的范围。我们一般通过社会化来形成概念和信念。我们的观点乃是通过我们所受的教育、我们的工作和所阅读的报纸建立和形成的,因而人们的信念随着他们所居住社会性质的不同而各有所异。社会学家的任务不是去判断谁是谁非,而是去证实为什么人们会持有他们那样的看法。然而这一过程由于社会科学家长期以来对于知识本身的性质存在不同看法而复杂化  相似文献   

7.
“大全”(又译“无所不包者”)概念是雅斯贝尔斯存在哲学的核心和基础,他,甚至认为关于“大全”的思想,使哲学探索过程第一次变得明晰,并成为真实可能的①。然而。雅斯贝尔斯对“大全”的论述却晦暗不明,令人难以洞其玄奥,这引起了人们理解上的分歧,也使人们难以对“大全”论,进而对其全部哲学作出恰当的评价。 大全的形式界定 在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中,雅斯贝尔斯对哲学的本质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他反对海德格尔等人把存在作为一种学问来研究,认为存在哲学不是一种普遍有效的知识,而只是一种思想方式,人们通过这种方式努力成为真正的存在②…  相似文献   

8.
王维国  杨鹏亮 《唐都学刊》2003,19(3):117-121
对于认识的本质,我国新时期即改革开放以来的认识论研究已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如反映论、选择论和建构论等。反映只是认识产生和形成的基础,选择和建构只是认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单纯用反映、选择或建构不足以揭示认识的本质。从马克思现代实践认识论立场来看,反映论、选择论和建构论都未能对认识的社会交往前提和知识的公共性维度作出现实的说明。建构论只是对西方建构主义的一种引进,而西方建构主义虽然蕴含有把公共性看作为可靠认识的基础的思想,但并未对此作出明确的说明。但他仍对我们揭示认识的本质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因此,作为反映论、选择论和建构论的辩证统一的认识本质观就必然要把认识看成为人们对客体能动的公共反映。  相似文献   

9.
本文拟就知识与能力的区别、联系和转化条件问题作一粗浅探索,期望能奏抛砖引玉之效。一、知识与能力的区别知识与能力是有着许多重大差异的两个不同的概念。我觉得它们的区别可概括为十个方面: 首先是本质的不同。知识是主体在具体生活与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客体的现象与本质的观念的总和,它在本质上属于相对静态的既得性的认识范畴;而能力则一般是指那种对主体活动起稳定调节作用的心理特性,这种心理特性能够经常、直接地对主体活动发挥定向、控制、执行和反馈的功能,从而保证活动顺利有效的进行。由于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特性,并且这种心理特性的性质和水平只能表现在其活动效果中,两者之间具有须臾不可分离的互为因果的关系,因而能力在本质上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1978年以来出现的若干影响较大、问题突出的人生观理论体系的评析,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研究的四种误区:一是局限于世界与社会共同本质和规律的研究;二是局限于人的本质的静态研究;三是局限于人的本质的历史性发展研究:四是局限于“人生问题”的研究。并在分析上述局限性的基础上指出:人生观的研究必须把人的本质和规律作为主题,深入探寻人的社会本质的内在矛盾及其表现形态、发展规律和一般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日益认识人生真相,逐步形成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真理体系。  相似文献   

11.
高尔基把文化称为人所创造的“第二自然”。这确实是理解文化及其本质的出发点。至少,普遍的看法就是如此。但是,文化是复杂的、多层面的现象。因此,围绕“文化”概念进行经久不息的争论就不是偶然的了。关于文化的定义有许许多多,它们从各个不同的方面揭示了文化的本质:其中主要的本质就是知识的积累及其实际应用的统一。因此,为避免文化定义中的含糊不清,就必须区分,一方面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过程本身以及这一创造过程的客观成果;另一方面是对这些价值的掌握以及在生活、实践中善于运用它们。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从根本上揭示了社会和谐与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反应;在此基础上,从构建和谐社会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构建和谐社会是实践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矛盾存在和解决的基本形态三个方面详细论证了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最后指出将和谐社会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求是学刊》2019,(4):1-9
人的本质问题是一个开放的哲学话题。西方传统哲学中大概可以概括出两种理解人的本质的维度:实体维度,即从某种超越现实的纯物质或纯精神的实体出发看人的本质;感性直观维度,即从人的感性存在或自然属性出发看人的本质。这两种维度都企图在人的生活世界之外寻找人之为人的根据,都预设了某种外在于人的生活世界的实体或属性作为人的本质的根据,并把人的现实生活理解为实现人的这种本质的过程,这是对人的本质的外在说明。马克思把人的本质置于实践之中,根据实践中感性的人的生活世界的内在矛盾运动展开来说明人的本质;他所理解的人的本质是在实践中历史地生成的承载着复杂而具体的社会关系的现实的个人的本质,这是对人的本质的内在说明。  相似文献   

14.
历史:人类生活经验的回忆──关于历史是什么及其作用的理解刘克辉历史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虽然是个老话题,却时时吸引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讨,以期更为全面地认识这个问题。一西方学者关于历史的定义,可谓是众说纷呈。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黑格尔的审美本质论进行了分析,指出黑格尔采取反证法的方式证明审美不是实践的欲望关系,不是情感活动,不是意志活动。审美的本质是认识。本文认为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但由于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的内在矛盾性,决定了黑格尔这一美学命题的内在矛盾性,因此要求我们必须全面、辩证地理解这一美学命题。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一个从原生形态到次生形态再到当代形态的转变.与此相关,不同的时期甚至不同的构建者,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也有随之而变的所指.无论人们怎样来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构建出的各种理论体系传达的意义在本质上不能相互矛盾.追问如此问题,对"在场者"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社会工作的本质?近年来,对社会工作的本质认识,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视角。而“本质”作为一种反思性认识,需要人们对历史和现实进行不断的批判和反思。笔者认为,社会工作是一种福利性、制度性、专业性的助人活动。正是这种专业本质的存在,构成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基础。  相似文献   

18.
我们所面临的时代,是知识化的时代.知识生产、知识消费的速度越来越快,质量越来越高.因此,作为人类知识搜集、加工、整理、储存、传递工具的图书馆的地位与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本文拟就知识生产、知识消费和图书馆的内涵与外延,以及它们之间的客观联系,作以下探讨. 一、知识和知识生产所谓知识,就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运动形态与规律的认识和描述.也称为人类认识的成果或结晶.知识包括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经验知识是知识的初级形态,系统的科学理论是知识的高级形态.人的知识(才能也属于知识的范畴)是后天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是对现实的正确反映.辩证唯物主义把社会实践作为一切知识的基础和检验知识的标准.知识(精神性的东西)借助于一定的语言形式,或物化为某种劳动产品的  相似文献   

19.
实践是人按照自身和物的尺度有目的地改造或创造对象世界的感性活动。人在实践中实现的自身对象化,是实践的核心内容和本质特征,是人的能动性的集中体现,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根源,也是实践具有双向性改造与认识功能的内在根据。全面理解和把握人的对象化,是科学把握实践范畴的内在要求,是全面理解实践功能的必要前提。马克思在分析人的对象化的特殊形式———异化时,曾指出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本身的异化、人的异化、人与人的关系的异化。可见,人的对象化有同化也有异化,它既体现在实践的结果上,又表现在实践的过程中,既体现在客体,也体现在主体。可是,人们通常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注重物质成果而忽视精神产品,注重客体而忽视了自身,注重同化而忽视异化;这无疑未能科学地反映人的对象化,不利于全面地把握人的能动性和本质力量,更不利于通过人的全面的对象化认识自身  相似文献   

20.
范畴结构是客体研究的条件和前提科学发展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它不仅要经常研究生产中和日常经验中实践变革的众多形式里的客体,而且还要研究只有在文明历史发展的未来阶段才能把握的客体.科学在它历史发展过程中把握不同类型的系统客体,并创造有关客体的属性、客体运转和变革的规律的知识.客体的每一类系统组织要被人认识和理解,都要求有一套特殊的范畴网络,而表明这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