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协议收购是上市公司收购的一种重要形式。目前 ,在我国存在大量限制流通的国家股和法人股的情况下 ,协议收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对规定协议收购制度的现实基础及其必要性进行了论述 ,并针对协议收购制度的缺陷 ,提出了完善协议收购立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强制要约收购是我国上市公司协议收购中要约收购方式的一种形式.该制度的立法目的在于公开、公平、公正地保护每一位投资者的合法利益.我国证券法和相关法规规定了强制要约收购的条件、强制要约的对象、强制要约收购的效力及法律后果,但在法律实践中,我国强制要约收购制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为此,应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强制要约收购制度.  相似文献   

3.
论我国上市公司收购法律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我国虽有多个法律部门对上市公司收购进行调整 ,但立法还是有一定缺陷。通过借鉴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先进制度并结合我国上市公司收购的特点 ,对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收购法律制度作出积极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虽然我国《证券法》第四章对上市公司收购制度作了详细规定,但在上市公司收购中,中小股东的权益常常受到损害。通过对上市公司收购制度及收购中的信息披露制度的分析,探讨如何加强对中小股东权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5.
上市公司要约收购作为西方证券市场上成熟的资本手段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借鉴英国和美国的立法经验提出了完善我国要约收购制度的政策建议,对我国现行上市公司要约收购法律制度及我国与国外要约收购制度的差异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强制要约制度是上市公司收购中的一项重要的具体法律制度.其目的是在上市公司的控制股转移时维护控股股东与非控股股东利益的衡平.然而,该制度也存在消极影响,即可能会提高收购的成本,从而减少收购的发生.对此制度进行法理分析,剖析其积极与消极效应,对完善我国证券法的相关规定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改制于国有企业 ,形成了特殊的股权结构 ,而特殊的股权结构又导致在我国 95 %以上的上市公司收购均为协议收购。为此 ,本文比较分析了境外国家或地区法律制度中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协议收购的特点 :概括出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之成因 :揭示了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协议收购适用的具体影响。认为随着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显著调整 ,上市公司协议收购的地位、适用范围等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证券管理机构应当及早采取措施加以应对 ,确保证券市场的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8.
国有企业缺乏天然的利益主体而无法配置责任和利益 ,导致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效益低下。国有股权从上市公司中退出 ,是实现外资或民营在国有资产为主体的上市公司中配置责任和利益的有效手段。退出的途径是国有控股公司向其他主体转让股权。就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特有状态 ,应对现行收购法律制度进行修改 :变“强制全面要约收购”为“选择性强制全面要约”;制定适合我国上市公司结构特点的公司收购制度 ;对要约的豁免条件予以明确  相似文献   

9.
要约收购是国际上经常使用的一种收购方式 ,分为强制性和主动性要约收购制度两种。截止到 2 0 0 2年底 ,我国从立法层面正式确立了强制性和主动性相结合的要约收购制度。 2 0 0 3年我国出现了四起要约收购案例 ,对上市公司收购模式的创新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 ,我国要约收购制度尚有许多需要完善之处 :真正实现对流通股要约收购的条件尚不成熟 ;强制要约对收购方存在较大风险 ;要约收购程序仍须完善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吸引外资政策的调整,外资并购上市公司在法律上成为可能并将成为市场的焦点,外资并购上市公司的模式主要有协议收购上市公司非流通股、定向发行股票、定向增发可转换债券、合资控股并利用合资公司进行反向收购、收购上市公司母公司、公开要约收购等形式,与之相适应,必须加强建立反垄断制度、加强小股东权益的保护、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等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1.
所谓上市公司收购是指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一家公司通过证券市场购买另一家上市公司的部分或全部股份,从而取得该上市公司控制权的产权行为。目前上市公司收购存在很多误区,因此必须对上市公司收购行为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12.
试论我国要约收购制度的缺陷与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券法》第81条规定:通过证券交易所的证券交易,投资者持有一个上市公司发行的股份的30%时,继续进行收购的,应当依法向该上市公司所有股东发出收购要约。虽然《证券法》已明文规定了要约收购制度,但在实践中从未发生过收购者因该制度而向被收购公司所有股东发出要约,造成实然与应然相距甚远的尴尬状况。对此,应该从我国证券市场整体制度出发,对进一步完善要约收购制度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上市公司的收购与反收购是一体两面的事物。反收购措施的产生、发展与敌意收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法律价值看,收购制度更倾向于保护的法律价值是兼顾效率与公平,以效率为主;反收购制度更倾向于保护的法律价值是兼顾公平与效率,以公平为主。从法律主体看,收购制度更倾向于保护收购方;反收购更倾向于保护被收购方,具体而言,反收购更倾向于保护目标公司及其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利益相关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反敌意收购制度,保护合理的收购防御行为,有利于克服敌意收购的负面效应,保护市场公平。  相似文献   

14.
上市公司收购的关系人之法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市公司的收购中,收购出价人、目标公司、以及出价人股东、董事和目标公司的股东、董事均参与其中,他们虽然并非都是上市公司收购的直接当事人,但各有自己的利益主张、权利和义务,他们都是上市公司收购的各方关系人,上市公司收购的法律制度往往体现了各方关系人之间的利益均衡。本文旨在对上市公司收购中的各方关系人作深入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上市公司反收购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市公司反收购是与上市公司收购相对应的一种防御行为。通过反收购措施可以帮助被收购公司(目标公司)抵御乃至挫败收购人的收购行为,特别是恶意收购行为,从而达到维护公司控制权或避免公司利益受损的目的。在公司并购已成为一种国际化趋势的今天,反收购制度能够被确立并广泛应用到法律实践中,其制度自身存在一系列的理论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交错董事会制度作为“驱鲨剂冶的一种,起源于美国,现已成为西方国家公司治理中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并在其法律中有相应的条款进行规制。当下我国法律并未对交错董事会制度做出明确规制,实践中我国已有部分上市公司在章程中置入限制改选董事比例的条款,即被我国学者所称的交错董事会制度。但域外与本土交错董事会制度之间具有实质差异,本土交错董事会制度实质上限制了股东选举董事的权利,应属无效条款,而域外交错董事会制度符合我国法律的规定。另外,交错董事会制度能否发挥抵御敌意收购的功能并不仅取决于其自身,尚需考虑股东是否有任意罢免董事的权利。  相似文献   

17.
对于证券市场上违反权益披露规则的行为可以通过不同的法律责任予以惩处.采用何种法律责任进行惩处与权益披露规则的制度定位密切相关.经比较法考察,权益披露规则或纳入披露制度框架或纳入敌意收购制度框架.若纳入披露制度框架,主要通过金钱罚则进行惩处.若纳入敌意收购制度框架,主要通过限制表决权的方式进行惩处.借鉴域外经验,基于我国权益披露规则的既有制度定位,应当采用限制表决权的法律责任.限制表决权的法律责任依据实施主体的不同可分为私人主体实施的民事诉讼与证券监管机构实施的行政执法两种模式.依据我国的既有规定与制度环境,应当采用证券监管机构行政执法,限制表决权的实施模式,由此可以更好地在限制不当的收购行为与促进公司治理效率之间达至平衡.在此基础上,应当放松乃至取消慢走规则,降低收购成本,促进公司控制权市场发展,从而抵消限制表决权对控制权市场的负面影响,保持对公司收购的中立立场,让各方利益更好地达至平衡.  相似文献   

18.
上市公司收购是一种重要的产权交易行为, 通过公司收购可以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优化配置。目前规范我国证券市场的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已经出台,这对规范上市公司收购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但它在某些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本文围绕对上市公司收购的法律监管,对我国证券法作一评介,以期能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实践及证券法的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法律对公司并购所作的定义并不严谨,通常人们将公司兼并、收购等行为统称为公司并购.公司并购活动的每个过程都应在特定的法律环境下完成,必备的法律环境包括: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规范的公司并购程序,完备的反限制竞争措施及良好的对上市公司并购的信息披露监管制度等.  相似文献   

20.
由于对“垄断”“垄断协议竞争效果”的理论认识与法律规定不全面统一,以及在垄断协议的立法与执法过程中,对欧美相关规制制度的移植与借鉴形成了体系性冲突,以致于我国对垄断协议的规制存在“协同行为界定不清”“‘排除限制竞争’与‘豁免’证明规则及标准不明”等问题,这显然不利于我国对垄断协议的科学有效规制。因此,我国可围绕“垄断协议的认定”“垄断协议正反竞争效果的比较权衡”两大方面来重构其具体规制制度与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